第1章 绪论
一、病理学的任务和内容
病理学(pathology)是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形态结构、功能代谢变化)、结局和转归的医学基础学科。通过学习来认识和掌握疾病的本质及发生发展的规律,为正确诊治和预防疾病奠定理论基础。
病理学分为病理解剖学和病理生理学。前者侧重从形态结构角度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后者侧重从功能代谢角度研究疾病的本质。由于机体的形态结构变化与功能代谢变化紧密联系,互为因果,所以,病理解剖学和病理生理学两门学科之间不能截然分开。本书内容包括总论和各论。总论讲述了疾病的普遍规律,是许多疾病共有的病理变化;各论讲述了各系统常见疾病的特殊规律,是研究各种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与临床联系及其转归的规律。病理学总论和各论的内容,是研究疾病普遍规律和特殊规律的两种认识过程,从认识疾病的共性着手,进一步研究疾病的个性,二者互相补充,深化认识疾病的过程。因此,病理学总论和各论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内在联系,学习时应相互参考,不可偏废。
二、病理学在医学实践中的地位
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医学基础学科之间,越来越互相渗透、互相依赖和互相促进。病理学需以解剖学、生理学、组织胚胎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免疫学和寄生虫学为依托。这些基础医学的每一重大进展,都能有力地促进病理学向前发展。另外,病理学与临床各科密切相关。内科、外科、儿科、妇产科、五官科等必须以病理学的知识为基础。在医学教育中,病理学是介于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学科,尤其对疾病的临床诊断,是任何手段难以替代的(如影像学、内镜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等)。许多疾病(特别是肿瘤)*终仍需通过病理组织学检查才能确诊。同时,临床各种丰富的实践,不断向病理学提出新的研究课题;而病理学的研究成果又不断对疾病本质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和提高。
总之,病理学在医学教育、临床诊疗和科学研究上都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故美国著名医生和医学史专家 William Osler称“病理学为医学之本”。
考点:病理学的研究方法
三、病理学的研究方法
病理学十分重视对患病机体各器官、组织形态结构和功能代谢变化的研究,通常采用各种观察手段(如肉眼、光镜、电镜、组织和细胞化学、免疫等)和有关学科的先进技术与方法,对来源于尸体、活体、实验动物、体外培养组织和细胞,进行全面观察、分析综合,得出客观科学的依据。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和直观性。其研究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尸体解剖(尸检)即对死者的遗体进行病理解剖和后续的病理学观察,是病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之一。尸检的作用在于:①确定诊断,查明死因,协助临床总结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以提高诊治水平;②及时发现和确诊某些新的疾病、传染病、地方病、流行病等,为卫生防疫部门采取防治措施提供依据;③积累各种疾病的人体病理材料,作为深入研究和防治这些疾病的基础的同时,也为病理学教学收集各种疾病的病理标本。
2.活体组织检查(活检)即采用手术切取、钳取、细针穿刺和搔刮等手段,从活体内获取病变组织进行形态学观察,做出病理诊断。其意义在于:①由于组织新鲜,固定后能基本保存病变的原貌,有利于及时、准确地对疾病做出病理学诊断,可作为指导治疗和判断预后的依据; ②必要时还可以在手术进行中做冷冻切片快速诊断,协助临床医生选择*佳的手术治疗方案; ③在疾病治疗过程中,定期活检可动态了解病变的发展和判断疗效; ④还可以采用如免疫组织化学、电镜观察和组织培养等研究方法对疾病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3.细胞学检查通过采集病变处的细胞,涂片染色后进行诊断。细胞的来源可以是运用各种采集器在女性生殖道、口腔、食管、鼻咽部等病变部位直接采集脱落的细胞;也可以是自然分泌物(如痰、乳腺溢液、前列腺液)、体液(如胸腹腔积液、心包积液和脑脊液)及排泄物(如尿)中的细胞等。其特点:①设备简单,操作简便;②患者痛苦少,价廉,易接受; ③适用于较大范围的健康普查。
4.动物实验在动物体内复制人类疾病的模型,人为地控制各种条件,多方面对其形态结构、功能代谢变化进行动态研究,从中发现其规律性。其特点:①可根据需要进行任何方式的观察研究,并与人体疾病对照;②不能在人体做的研究(如致癌物、某些生物因子的治病作用等),可予弥补,但需明确,人与动物在遗传学上存在很大差异,不能随意套用;③可多次重复验证、积累资料,从而推动医学科学的发展。
5.组织培养与细胞培养将某种组织或单细胞在体外试验,研究在各种因子作用下细胞、组织病变的发生和发展。近年来通过组织培养和细胞培养,对肿瘤的生长、细胞癌变、病毒的复制、染色体变异以及组织损伤后细胞生长调节等方面的研究,均取得了重大进展。其特点:①周期短,见效快; ②体外因素单纯,容易控制,能避免体内因素的干扰。
由于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等学科的飞速发展,极大地推动了病理学研究方法的改进,如免疫组织化学、基因工程、原位分子杂交等技术的应用,进一步加强了形态结构与功能代谢变化的综合研究,促使现代病理学向着更深、更广、更高的水平发展。
知识链接
病理学简史
希腊名医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首创的液体病理学,影响和控制欧洲医学思想达2000年之久。1761年,病理形态学的创始人意大利医学家莫尔加尼(Morgagni)医生根据700多例尸体解剖编写出《疾病的部位和原因》一书,创立了器官病理学,标志病理形态学的开端。19世纪中叶,随着光学显微镜问世,德国病理学家魏尔啸(Virchow)通过对病变组织、细胞的深入观察,创立了细胞病理学。20世纪40年代以来,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电子显微镜的问世以及免疫组织化学、分子杂交等先进技术的应用,相继创立了免疫病理学、分子病理学、遗传病理学和定量病理学等新的学科分支,标志着病理学已进入一个形态、功能、代谢相结合的现代病理学时期。在我国历史上,南宋时代(1247年)由大宋提刑官宋慈所著的《洗冤集录》中,已详细记述了对尸体的剖验,可称世界上*早的一部法医病理学著作,对病理学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四、病理学的观察方法
1.大体观察 是指用肉眼或借助放大镜、量尺等辅助工具,对所检标本的大小、形状、色泽、重量、质地、表面、界限及切面、病灶特征及硬度等进行细致观察及检测,是病理学检查不可忽略的第一步,具有微观观察不能取代的优势。
2.组织学和细胞学观察 从大体标本上切取适当大小的病变组织制成切片或把直接采集到的病变部位细胞制成图片,根据需要进行不同染色,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组织病变特点和细胞变化特征,是病理学研究和诊断的*基本方法。
3.超微结构观察 运用电子显微镜(投射或扫描)对组织和细胞的内部及表面的超微结构进行观察,可以从亚细胞(细胞器)和分子水平上了解组织细胞的病理变化,加深对疾病本质的认识和理解。
4.组织和细胞化学观察 利用某些能与细胞中的化学成分进行“特异性”结合的试剂,显示组织细胞的某些成分(如蛋白质、酶类、核酸、糖原和脂肪等)的变化,对疾病的诊断有一定参考价值。
5.免疫组织化学观察 是应用抗原 -抗体特异性结合原理形成的一种组织化学技术,在光学显微镜下,原位检测待检(抗原)物质的存在与否,并可进行定性、定量和定位的研究。临床上常用于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除上述观察方法外,随着现代医学科学的发展,放射自显影、流式细胞学、图像分析、聚合酶链及分子原位杂交等技术越来越被广泛地应用于医学研究和临床诊断,大大推进了病理学的研究进展。
五、病理学的学习方法
病理学是人类与疾病斗争过程中逐渐认识和研究发展起来的,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其基本概念、基本病变和基本理论上揭示了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共性、个性变化及其转化规律。结合本学科特点,学习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正确认识原因与条件、形态与功能、局部与整体、病变与临床之间的辨证关系,不断提高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习临床医学和专业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2.加强理论联系实践,重视实验课学习,通过大体标本、组织切片及动物实验的观察,尸体解剖见习,使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有机结合在一起,力争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3.运用动态的、发展的观点分析疾病的全过程。任何疾病及其病理变化,从它的发生、发展到结局,都有其不同的演变过程,在观察病变时,既要看到它的现状,也要想到它的过去和未来。
4.注重病理与临床、护理、其他相关专业的联系。以新医学观生物、心理、家庭、社会、生活方式等多层面因素的影响去认识健康与疾病,从而有效地预防、治疗、护理疾病,增进人类的健康。
目标检测
一、名词解释
病理学
二、选择题(单选题)
1.临床上*为广泛应用的病理学研究方法是( )
A.活检 B.组织培养
C.脱落细胞学检查 D.动物实验
E.细胞培养
2.宫颈涂片属于哪种病理学研究方法( )
A.活检 B.尸体解剖
C.组织培养 D.动物实验
E.细胞培养
3.侧重功能代谢变化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学科是( )
A.病理学 B.病理解剖学
C.病理生理学 D.免疫病理学
E.实验病理学
三、简答题
1.简述病理学的任务。
2.病理学为什么是一门桥梁学科?
(徐晓艳)
第2章 疾病概论
生命从开始诞生时便和疾病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疾病在人体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危害着人类的健康,严重者甚至会威胁生命。疾病是对应于健康的一种病理状态,机体由健康趋向疾病的过程中还有一种中间状态称为亚健康。本章我们将围绕疾病展开学习,了解疾病的原因、发病机制和转归等一系列问题。
考点:健康和疾病的概念,正确理解健康和疾病
第一节 健康与疾病
一、健康的概念
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健康不仅是身体上没有疾病和病痛,还要在躯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或社会交往上都处于完好状态。健康意味着有强壮的体魄、正常的生理功能和健全的心理精神状态,这种良好状态有赖于机体内部结构与功能、代谢的协调,有赖于机体各调节系统对内外环境变化稳定的维持。躯体上的良好状态指躯体结构、功能和代谢正常。精神上的完好状态指人的情绪、心理、学习、认知能力等处于正常状态,精神饱满、乐观、积极向上、能愉快的从事工作和学习,正常应对日常突发状况。社会适应上的良好状态是指人的行为符合道德规范的要求,在人际交往中能正确处理人际关系,能在社会中承担适合的角色。
二、疾病的概念
疾病(disease)是机体在致病因素的损伤与抗损伤相互作用下,自稳调节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机体内部组织形态结构和功能代谢改变,患者出现各种症状、体征、心理障碍和行为异常(图 2-1)。
图2-1 疾病概念
应当指出,并不是所有疾病都有症状、体征和心理障碍、社会行为异常;也不是有症状、体征就必然出现心理障碍和社会行为异常,疾病可以是隐藏在身体内的缺陷或功能不全,只有表现出来时才会使人感到不适或痛苦,如早期的病毒性肝炎、动脉粥样硬化、肿瘤,患者早期可能没有明显的症状和体征。
三、亚健康
20世纪 80年代以后,人们提出了亚健康这个概念。认为亚健康(sub-health)是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种生理功能低下状态,又称机体的“第三状态”。世卫组织的一项调查表明目前处于亚健康的人群占人口总数的 75﹪以上,而中年人又是亚健康的高发人群。
亚健康主要表现为 ①身心轻度失调状态:表现为情绪低落、注意力不集中、食欲缺乏、心情烦躁、失眠等。 ②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