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概述
第1节言语治疗的发展历史
言语治疗学是康复治疗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各种语言障碍、吞咽障碍、听力障碍等进行研究、评价和治疗的学科。经过多年的发展,言语治疗已经形成了一门专业,对于语言障碍的分类、诊断及治疗等,都有了较为科学的标准。
从康复医学意义上说,语言障碍作为一种功能性障碍真正独立出来,始于20世纪初的欧洲和美国,言语治疗作为一种康复手段随之发展。到了20世纪末,欧美地区的言语治疗已经形成规模,筛查方式、诊断范式、治疗手段和康复标准逐步完善,形成了一整套言语治疗的规范,并且纳入高等教育体系,成为培训言语治疗师的标准。
我国言语治疗学取得跨越式前进是在20世纪80年代,其作为一门系统、科学、独立的综合学科初步建立。我国一些医师到国外进修学习,将言语治疗的专业知识和研究成果引入国内,并结合国内的语言特点和文化习惯编制了各种语言障碍评价方法,开始对失语症、构音障碍、语言发育迟缓、口吃等语言障碍进行治疗和训练,并将现代的康复治疗方法和中国传统医学相结合,言语治疗学科初步建立。由北京嗓音研究协会等主办的首届全国嗓音言语医学学习班于1981年在大连举办。随后,许多医院与康复研究机构陆续开始了言语治疗的教学与研究工作。1998年北京联合大学与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创办了北京听力语言康复技术学院。2004年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开设言语听觉科学本科专业课程。之后十余所高校相继成立听力与言语康复学专业或与言语康复相关的院系。2019年,45家机构共同组织成立了中国言语语言康复联盟,并发布了我国首*《中国言语语言康复联盟共识》。以上举措共同推动了我国言语听觉康复与教育事业的进步。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言语治疗事业已经取得了丰硕成果,但是,因起步较晚,发展上存在着一些问题。缺乏科学、系统的言语治疗教育理论,以及专业的言语治疗人员是制约我国言语治疗发展的重要原因。按照国际 SLP(言语-语言病理学家)通用的需求标准,每10万人口需要配备20名言语治疗师,我国对言语治疗师的需求量约为27万名,目前实际从事的专业人员不足1/10,在数量和水平上远不能满足大量言语障碍患者的需求。因此,不断壮大言语治疗人才队伍、提升教育科研水平成为当前紧要任务。
第2节言语-语言障碍基础
一、语言与言语
日常生活中,人们通常会混用“语言”(language)和“言语”(speech)这两个词,但从言语病理学角度,两者含义不同,只有明确区分了语言和言语的内涵,才能更好地干预语言障碍和言语障碍。语言和言语相互依附,语言既是言语的工具,又是言语的产物。
(一)语言
语言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符号系统,是以语音为物质外壳、以语义为内容的词汇材料和语法组织规律的体系。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是人类思维和交流的工具。人类通过这些符号系统达到交流的目的,其中包括符号的接受(理解,如聆听、阅读)和符号的运用(表达,如说、写)。符号包括口语、书面语、姿势语言(手势、表情、手语)等。不同国家、民族、地区的语言不同,应用的符号系统和符号组合的规则也不同。语言学的研究内容更注重语言的内容、发展、地域性和文学性,也包括微语言学,即发音、吐字、用词等。
(二)言语
言语是表达语言思维的一种方式,是声音语言形成的机械过程,是神经肌肉组织参与发声器官机械运动的过程。其表现即口语表达。言语是以语音为代码的交流方式,主要指语言的表达和理解,也包含语言的内容。狭义的言语是语言表达的过程,广义的言语是言语+语言。
言即说(言语),语即话(语言)。言语和语言的关系有两点:第一,言语第一性,语言第二性,即总是要先言语,才学会语言。第二,语言来源于言语,又反作用于言语。一切语言要素——语音、词汇、语法只体现在言语活动中,并从言语中吸取新的要素而不断得到发展。任何一种语言都必须通过人类的言语活动才能发挥其交流作用。
二、听力与听觉
人类在交流过程中,听力和听觉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听力与听觉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整体语言水平的提高与发展;听力损失越大,听觉剥夺效应也就越高,或者说言语识别率下降的程度也就越大。
听力和听觉在通常的语言情境下是混用的,但为了给听力障碍患者提供更专业的治疗服务,需要对听力和听觉两个概念进行必要的区分。听力是指对声音的感受能力,即听到声音的能力,听力障碍表现为耳聋和(或)耳鸣。听力是依赖耳和神经传导,在听觉中枢的低级水平上进行。听觉是在听力基础上,协调运用多种感官功能、认知心理功能等,在大脑皮质高级中枢的参与下对声音进行综合处理的过程。
总之,听力是先天具有的,听觉需要后天的发育与学习才能不断成熟和完善。在语言发育和语言交流的过程中,听力是听觉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听到声音,才能进一步听清、听懂声音,特别是言语声音,以此来进行有效的交流。
三、言语-语言障碍形成的过程
言语包括从语音表象到发出语音、听到语音、感知和理解语音的全过程。在言语的产生和感知过程中,连接说话人大脑和听话人大脑,依次发生了一系列心理学、生理学、物理学事件,连接这一系列事件的链条,称为言语听觉链。为了便于理解,通常将言语听觉链分为三个水平(图1-1)。
图1-1言语听觉链
(一)言语学水平
言语学水平是在大脑内完成的。说话人基于一定的交流目的,首先产生一种交流的愿望和表达的意识,然后利用大脑语言库中储存的信息进行编码,形成要说的内容,即内部语言。听话人将听觉神经传入的生物电化学信号不断传到大脑的听觉性语言中枢,听觉性语言中枢把传来的语言信号进行解码,形成声音概念,于是便理解了说话人表达的内容。
(二)生理学水平
言语者的听觉性语言中枢进行语言解码后,形成内部语言。听觉性语言中枢又将这些内部语言传给运动中枢,运动中枢发出神经冲动,沿着运动神经传向呼吸、发音、共鸣构音等器官,通过这些器官的协调运动,内部语言便物化成有规律的语音流,即外部语言。内部语言在大脑中是带有意义的声音的心理印象,外部语言则是把这些带有意义的声音的心理印象转换为可以听见的声音——振动的空气波。振动的空气波在空间传播后,通过听话人的外耳、中耳、内耳、听神经传到听话人的听觉中枢,同时也通过同样途径传到说话人的听觉中枢,说话人由此调节和控制自己说话的音调和音量。这些属于复杂的生理过程。
(三)声学水平
通过说话人发音器官的协调运动,内部语言便物化成了有规律的外部语言,我们称之为语音。语音以振动的空气波为载体在空间传播,传到听话人和说话人的耳朵里,这个过程就是言语的声学水平。语音同自然界其他声音一样,有着相似的声学特征。
言语听觉链的形式是循环往复的,交流在其间不断进行,言语的内容多是不重复的。
言语听觉链中每一个水平都很复杂,任何一个水平出现问题,都可能导致言语障碍,常见的言语障碍包括构音障碍、失语症、听力障碍、口吃、语言发育迟缓、吞咽障碍和嗓音障碍等。
第3节语音学简介
语音学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言语声音(即语音)的学科。主要研究语言的发音机制、语音特性和在言谈中的变化规律。语音是人类说话时发出的具体声音,即言语的声音。语音学的研究范畴包括:①发音语音学,研究的是发音器官(如唇、齿、舌、声门等)如何彼此协调运动以发出声音;②声学语音学,研究的是语音的物理现象,如声波的频率、时长、振幅等;③听觉语音学,研究的是语音的感知历程。在言语康复中如何发音,应以语音学知识为基础指导患者进行训练。
一、音素与音节
(一)音素
音素是从音质角度划分出来的*小语音单位,也是发音的基本单位。记录音素的符号叫音标,国际音标及汉语拼音是语音记录的符号。国际语音学学会制订的国际音标遵循“一音一标”的标准,是用于全世界所有语言注音的符号系统。英语音标在国际音标中有48个,即48个音素,其中元音20个,辅音28个。英语单词或字母在不同的词中如何发音,遵循一定规律,即读音规则。但读音规则不能包括全部现象,这就需要用音标来注明如何发音。汉语拼音字母与英文字母相同,但发音不同。
(二)音节
音节是由一个或几个音素按一定规律组合而成,是听觉能感受到的*自然的语音单位。在汉语中,一般是一个字为一个音节,外文中一个词可以是单音节,也可以是多音节。音节是语言中的基本单位,也是康复训练中的基本单位。“连”(lian)是一个音节,离岸( li’an)虽然与“连”的音素完全相同,但却是两个音节。“漂”(piao)与“皮袄”(pi’ao)等音节都是凭听觉来区分的。
汉语由音素(汉语拼音)组成400个左右音节。普通话的音节构成比较简单,也比较整齐,即分解为声母、韵母、声调三个部分。
1.声母汉语音节中开头的辅音就是声母。每个音节中的声母只由一个辅音充当。例如,“每天”(mei tian)中的“m”“t”就是这2个音节中的声母。普通话共有23个声母(表1-1)。
表1-1汉语拼音字母表
2.韵母汉语音节中声母后面的部分称为韵母。韵母由1~3个元音组成,有的韵母也可有辅音。普通话共有24个韵母。
整体认读音节不分声母和韵母,也不用拼读的方法,而是整个直接读出来,如“吃”(chi)、“运”(yun)。普通话中共有16个整体认读音节。
3.声调贯穿在汉语的发音过程中。声音高低、升降、曲直变化就是声调。声调也是区别于其他语言的一个显著特点。如英语、日语、法语等只有重读之说,没有区别语义的声调,所以声调是许多外国人学习汉语的难点之一。声调分四声,即阴平声、阳平声、上声、去声,另有轻声。
二、元音与辅音
(一)元音
元音是发音时声带振动,气流在口腔没有受到阻碍的一类音素,是由共鸣腔的不同形状造成的。*重要的共鸣腔是口腔,此外舌的高低、前后和嘴唇的圆展也参与共鸣并决定着每个元音的音质,如等(表1-2)。
表1-2英语国际音标表
(二)辅音
辅音是发音时气流在口腔受到一定阻碍,并冲破阻碍而发出的一类音素。受阻的部位就是发音部位,形成和冲破阻碍的方式就是发音方法。发辅音时要求区别清音和浊音、送气和不送气、鼻音和口音。不同的阻碍部位和方式形成不同的辅音,如等。元音与辅音的鉴别见表1-3。
表1-3元音与辅音鉴别表
第4节言语听觉器官的解剖与生理学基础
一、言语听觉功能的中枢神经定位
言语是人们日常交流信息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言语的听觉功能在接收信息中十分重要。要想接收听到的言语信息,需要通过耳郭、中耳、内耳、听神经传到感知声音的听皮质,由听觉皮质再到听觉的语言处理中枢。听皮质是颞叶的一部分,在人类和其他脊椎动物中发挥处理听觉信息的功能。
19世纪末,德国医师韦尼克( Wernicke)提出,大脑语言处理中枢在大脑皮质后部,位于感知声音的听皮质之后,也是大脑听觉中枢的区域,其中听觉性语言中枢和视觉性语言中枢目前没有明显界限,均称为韦尼克区( Wernicke区),经典语言模型的Wernicke区包括颞上回、颞中回后部、缘上回及角回。20世纪90年代认知神经科学兴起后,由于 Wernicke区不同位置的损伤表现出的症状与经典语言模型中的定位矛盾,对于听觉中枢 Wernicke区的具体定位一直存有争议。2012年美国劳施埃克和其同事用多种脑成像技术的115项语言感知研究进行评估后认为,真正的 Wernicke区位于听皮质之前,与前脑仅有3cm左右的距离。
大脑皮质是由一层灰质构成大脑半球沟和回的表层,其表面分为额叶、顶叶、颞叶、枕叶和边缘叶。其中颞叶位于大脑外侧沟的下方,呈舌形,后界为顶枕沟和枕前切迹间的连线。颞上回是位于颞叶上的大脑外侧沟与颞上沟之间的部分。它的背侧面形成大脑外侧沟的下壁,其后部有2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