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就业形势
知识目标
1.了解当前就业形势。
2.了解国家就业政策。
3.了解初入职场面临的问题。
能力目标
1.能够查询和分析有关就业信息和数据。
2.能够转换角色,调整心态。
3.能够进行专业人才需求调研,并撰写专业人才需求调查报告。
价值目标
1.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
2.关注国家的发展和经济运行方向,具有社会责任感。
第一节 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
现实生活中,许多大学生对于就业感到迷茫,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不了解国家当前的就业形势和就业政策。如果大学生能认真分析时代发展和变化趋势,积累相关领域的信息、知识和资源,机会来临时就可以及时发现并把握。就业形势,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大学生应分析当前的就业形势,了解就业前景,根据自身条件和面临的机会与挑战,制定合理的职业目标,做出科学的职业规划,积极适应变化,实现主动就业。
一、我国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及就业前景
(一)大学生就业形势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大学生面临着新的就业形势,“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已经基本建立。要想在当前人才市场激烈的竞争中寻找到理想的职业,大学生不仅要掌握 择业技巧、提升就业能力,还要从宏观上熟悉国家的就业政策,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以及社会用人的新理念。把握好这些信息,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方有可能成功就业。近几年,随着高等院校扩招,大学毕业生逐年增加。我国高等教育正在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全球化发展、知识经济的冲击以及一些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使得当前的就业形势呈现以下特点。
1.毕业生总量持续攀升
近几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见图1-1)。
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为909万,2020年为874万,2019年为834万。近三年每年增长30万人以上。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给全球经济和我国经济都造成重大影响。在充满挑战的经济大环境下,就业竞争压力也在不断上升。
2.国家扶持
党和政府对就业工作十分重视。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在全国再就业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把就业和再就业工作作为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大事来抓。此外,近年来我国进一步深化经 济体制改革,大力调整经济结构,大量增加基础设施建设,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及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等,都为毕业生提供了自我发展的大好契机,为就业和创业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3.地域差异明显
北京、上海等经济发达地区用人需求旺盛,总需求量大于当地生源。新一线城市对大学毕业生的吸引力不断增强。2019届毕业生在长三角地区就业的占比最高(本科: 25.8%,高职:22.9%),其次是珠三角地区(本科:21%,高职:20.4%)。结合各地区 大学毕业生实际占比和2019届在本地区就业毕业生占比综合来看,珠三角地区对人才的吸引力较强,其次是长三角地区,而东北地区、中原地区对人才的吸引力较弱。从城市分级看,本科毕业生选择在新一线城市就业的比例,从2015届的22%上升到 2019届的26%,而在一线城市就业的比例从2015届的26%下降到2019届的20%;高职毕业生选择在新一线城市就业的比例,从2015届的17%上升到2019届的23%,而在一线城市就业的比例,从2015届的19%下降至2019届的15%。在主要的新一线城市中, 在杭州就业的2017—2019届外省毕业生占比最高,其次为天津、苏州,均超过一线城市中的广州。
4.就业率稳步升高
近几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稳步提升。2018届毕业生就业率为91.5%,与往年基本持平(2017届毕业生就业率91.9%,2016届毕业生就业率91.6%,2015届毕业生就业率91.7%),其中高职生就业率达92%,首次超过本科毕业生。受新冠疫情影响,2019届、2020届和2021届毕业生就业率有不同程度的波动。但总体而言,在我国经济总体向好的大环境下,毕业生就业率没有发生大的变动。 在国家政策支持和学校大力倡导下,大学生的创业率持续提升(见表1-1)。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