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药理学(第2版)
0.00     定价 ¥ 65.80
罗湖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10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030761071
  • 作      者:
    王立祥,邓庆华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3-09-01
收藏
畅销推荐
精彩书摘

第1章 绪论
  一、药理学的研究内容与地位
  (一)药物的概念及分类
  药物是指能改善或查明机体生理、生化功能及病理状态,用于预防、诊断、治疗疾病及计划生育的化学物质。药物按其来源可分为天然药物和人工制取药物两大类,天然药物主要是指来源于动物、植物、微生物或矿物的药物;人工制取药物系采用现代科技手段化学合成或基因工程制取的药物。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众多新技术如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配体药物分子设计、计算机辅助技术等被运用到药物研究与开发中,出现了更多新型药物如基因药物、抗体药物、蛋白类药物。药物与毒物之间并无严格界限,仅存在剂量的差异。
  目前临床上使用的药品众多,其分类方法各不相同,按其是否需要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开具处方,分为处方药和非处方药两大类。处方药是指必须凭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处方才可调配、购买和使用的药品;非处方药是指不需要凭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处方即可自行判断、购买和使用的药品。在处方药中管理*为严格的是特殊管理药品,包括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和放射性药品。国家按照“能保障基层防治必需和能够配备”的要求确定了《国家基本药物目录》,该目录体现了防治必需、安全有效、价格合理、使用方便、基本保障、临床*选和基层能够配备的原则。
  (二)药理学研究内容与地位
  药理学(pharmacology)是研究药物与机体(包括病原体)之间相互作用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药理学研究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称为药物效应动力学,简称药效学,包括药物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及其应用注意事项;二是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影响及其规律,称为药物代谢动力学,简称药动学,包括药物的体内过程即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及其血药浓度随时间而动态变化的规律。
  药理学作为药物治疗学的理论基础,既需要生理学、生物化学和病理学等基础医学课程作为先导,也是为学习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等后续临床医学课程打下基础,因此药理学是一门联系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也是临床医学的专业基础课程。
  二、药理学发展史
  我国古代人民用天然植物、动物或矿物治病并记载下来,形成书籍,历代的本草学专著达一百多种。《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或《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早的一部药物学专著,其收载药物共365种,并按其作用和毒性进行分类,对每味药的产地、性质、药用部位和主治病证都有详细的记录。唐代的苏敬等编写的《新修本草》,记载药物884种,由政府委任组织编撰,是世界上**部由政府颁布的药典。明代杰出的医药学家李时珍所著的《本草纲目》是闻名世界的药物学巨著,收载药物1892种,处方11 096*,药图1109幅,已被译成英、日、朝、德、法、拉丁、俄等文本,成为世界上*重要的药物学文献之一。
  在19世纪初,化学和生理学的迅速发展为药理学发展奠定了基础,科学家陆续从植物中分离提取出吗啡、士的宁、咖啡因、奎宁、阿托品等,同时出现了从整体动物水平研究药理学的实验方法,如 1819年马让迪(F. Magendie)用青蛙实验确定了士的宁的作用部位在脊髓,为药理学发展提供了可靠的实验方法。德国布克海姆(R. Buchheim)建立了**个药理学实验室,标志着药理学真正成为一门*立的学科,也使药物研究从整体水平进入到器官水平。1878年英国的兰利(J. N. Langley)根据阿托品与毛果芸香碱对猫唾液分泌的拮抗作用,*早提出受体概念,为药物作用的受体学说奠定了基础。
  1909年德国的埃利希(P. Ehrlich)用自制的胂凡纳明治疗梅毒,开创了化学药物治疗传染病的新纪元;1935年德国的多马克(G. Domagk)用磺胺类药物百浪多息治疗链球菌感染获得成功;1928年英国的弗莱明(A. Fleming)发现青霉菌培养液中的青霉素具有抗菌作用,弗洛里(H. W. Florey)等于1940年分离提取出青霉素。在此期间,大量新药如抗组胺药、镇痛药、抗精神失常药、抗高血压药等相继研发成功,使人类的病死率大幅降低。随着自然科学技术及生理学、生物化学、免疫学、病理学、生物物理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等学科的迅速发展与相互交叉融合,药理学已由单一学科发展成一门综合学科,并出现许多分支学科,如生化药理学、分子药理学、量子药理学、时辰药理学、临床药理学、免疫药理学、神经药理学、遗传药理学等,药物作用机制的研究也由器官水平,发展到细胞、受体、分子、量子水平。
  医者仁心
  疟疾是一个全球广泛关注且亟待解决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20世纪60年代之前,人们主要应用奎宁、氯喹等药物治疗疟疾,但随着这些药物的大量长期使用,疟原虫的耐药性问题日益凸显。1967年,国家召开全国疟疾防治药物研究大协作会议,成立化学合成药、中医中药、驱避剂、现场防治4个专业协作组。1969年,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加入中医中药专业组,屠呦呦任组长。屠呦呦小组查阅了大量中医药文献,筛选了近百个药方,*后从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之,尽服之”得到启发,原来古人使用青蒿以新鲜榨汁饮用,提取过程中不能加热。于是将提取液乙醇(沸点为78℃)改为低沸点的乙醚(沸点为34℃),结果得到纯度极好且又稳定的半萜内酯过氧化物,命名为青蒿素。青蒿素对耐药性疟疾有很好的治疗效果,是中国为人类抗击疟疾顽疾做出的杰出贡献。2015年,屠呦呦被授予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2019年被授予“共和国勋章”。
  三、药理学的学习意义和方法
  (一)学习意义
  通过学习药理学,掌握药物的体内过程、作用及其机制、特点、临床应用和不良反应,为学习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五官科学、传染病学、皮肤科学等后续临床医学课程打下坚实基础;为从事临床工作,做到合理用药、*大限度发挥药物疗效、避免或减少不良反应提供理论依据。
  (二)学习方法
  1. 及时回顾基础医学知识 药理学的知识大多建立在生理学、生物化学、免疫学、微生物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等医学基础知识上,及时回顾将有助于领会并掌握药物的作用机制、作用特点及临床应用和不良反应。
  2. 区别共性与个性 药理学大多按照药物作用的系统、部位或环节对药物进行分类,各类药物又有代表药及其同类药,学生应着重掌握代表药的体内过程、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和不良反应;应充分运用归纳比较法,对其他同类药应用纵向比较法归纳其优缺点,对作用相似或作用相反的不同类药物运用横向比较法归纳各自特点,以加深理解与掌握相关知识。
  3. 重视运用推理方法 药物的作用机制大多与机体的生理生化功能密切相关,运用推理方法,有助于将药物作用机制简单化、条理化,有利于理解与记忆。药物的不良反应、临床应用大多与药理作用密切相关,因此只有掌握药物的药理作用才能更好理解和掌握其临床应用和不良反应。
  4. 学会解决临床问题 药理学学习的*终目的是为今后从事临床诊疗工作打下基础,学会针对典型病例制订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并选择药物,明晰用药目的、效果、机制、可能产生的不良后果、注意事项及防治措施,有助于加深理解与巩固知识,增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能力。在临床上联合用药是比较普遍的现象,在制订治疗方案时应充分考虑各个药物的体内过程、药理作用、不良反应等方面的相互作用,全面权衡药物联用可能带来的利与弊,尽量做到科学合理联合用药。
  5. 重视理论与实践结合药理学实训包括药房见习、处方练习和动物实验。前两者能明确药物分类及培养处方开具能力;后者通过实验操作与现象观察,能加深对药理学知识的理解,增强操作技能,培养严谨的科学精神。
  (王立祥)
  第2章 药物效应动力学
  药物效应动力学( pharmacodynamics)简称药效学,是研究药物对机体及病原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的学科,是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提高疗效、避免或减少不良反应的重要理论基础。
  第 1节 药物作用的基本规律
  一、药物作用与药理效应
  药物作用(drug action)是指药物对机体组织的初始作用,是药理效应的动因。药理效应(pharmacological e.ect)则是药物作用引起机体原有生理、生化功能的继发性改变,是药物作用的结果。例如,肾上腺素激动α受体,引起血管收缩、血压上升,其激动α受体是初始作用,而引起血管收缩、血压上升是药理效应,两者之间互为因果关系。由于药物作用与药理效应的含义接近,在习惯上不严加区别,但当二者并用时,应体现出其先后顺序。
  药物的基本作用是指药物对机体原有功能活动的影响。药物的基本作用包括兴奋(excitation)作用和抑制(inhibition)作用。
  1. 兴奋作用 能使机体生理功能或生化代谢过程增强的作用称为兴奋作用,如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尿量增加、酶活性升高等。过度兴奋称为亢进。
  2. 抑制作用 能使机体生理功能或生化代谢过程减弱的作用称为抑制作用,如心率减慢、血压下降、肌肉松弛、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降低等。过度抑制使功能活动接近停止称为麻痹。
  药理效应在整体表现有时比较复杂,同一药物对不同器官、组织的作用会有所不同,如吗啡对痛觉和呼吸中枢有抑制作用,而对胃肠道、胆道和泌尿道平滑肌等内脏平滑肌则有兴奋作用;肾上腺素对心脏呈现兴奋作用,使心肌收缩力加强、心率加快等,而对支气管平滑肌则产生舒张作用。兴奋作用和抑制作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如中枢神经系统过度兴奋可导致惊厥,持续惊厥可转变为衰竭性抑制,甚至引起死亡。
  二、药物作用的类型
  1. 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根据药物的作用方式,可将药物作用分为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药物直接对其所接触的器官、组织、细胞产生的作用称为直接作用。药物发挥直接作用后,通过机体的整体反射机制而产生的作用称为间接作用。例如,强心苷加强心肌收缩力为直接作用;由于心功能改善,心排血量增多,增加了对主动脉弓和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的刺激,反射性引起心率减慢则为间接作用。
  2. 局部作用和全身作用 根据药物的作用范围,可将药物作用分为局部作用和全身作用。药物吸收进入血液循环之前,在用药部位产生的直接作用称为局部作用,如局部麻醉药普鲁卡因对感觉神经的麻醉作用。药物被吸收进入血液后,随着血液循环分布到全身各器官、组织后所呈现的作用称为全身作用,也称吸收作用。例如,阿司匹林口服后可产生解热、镇痛及抗炎等作用。
  三、药物作用的特异性和选择性
  多数药物的药理效应是通过专一性的化学反应来实现的,称为特异性(speci.city)。例如,阿托品特异性地阻断M胆碱受体,但对其他受体影响很小。治疗量的药物吸收进入机体后对一个或几个组织或器官产生比较明显的作用,而对其他组织或器官作用不明显,这种药物对机体不同组织器官在作用性质或作用强度方面的差异称为药物作用的选择性( selectivity)。药物作用特异性强不一定引起选择性高的药理效应,如阿托品特异性阻断M胆碱受体,但其药理作用的选择性并不高,对心脏、血管、平滑肌、腺体及中枢神经系统都有影响。
  药物作用的选择性构成了药物的分类依据和临床选用药物的基础,其也是制订给药方案的依据。
  一般来说,选择性高的药物应用时针对性强,不良反应少,但作用范围窄;而选择性低的药物应用时
  针对性差,不良反应较多,但作用范围较广。同时应注意,药物的选择性是相对的,与用药剂量有关。
  当剂量增大时,其作用范围扩大,选择性降低,如尼可刹米在治疗剂量时,可选择性兴奋延髓呼吸中枢,使呼吸加深加快;应用过量则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广泛兴奋,甚至引起惊厥。

展开
目录
目录
第1章绪论1
第2章药物效应动力学4
第1节药物作用的基本规律4
第2节药物的量效关系8
第3节药物的作用机制9
第4节药物与受体10
第3章药物代谢动力学13
第1节药物的跨膜转运13
第2节药物的体内过程14
第3节常用药物代谢动力学基本参数及意义19
第4章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23
第1节药物方面的因素23
第2节机体方面的因素24
第3节给药方法方面的因素26
第4节药物相互作用27
第5章传出神经系统药物概论29
第6章拟胆碱药33
第1节胆碱受体激动药33
第2节抗胆碱酯酶药34
第7章抗胆碱药36
第1节M受体阻断药36
第2节N受体阻断药39
第8章有机磷酸酯类中毒及常用解毒药41
第1节有机磷酸酯类中毒41
第2节常用解毒药物42
第9章拟肾上腺素药44
第10章抗肾上腺素药49
第11章麻醉药53
第1节局部麻醉药53
第2节全身麻醉药55
第3节复合麻醉57
第12章镇静***59
第13章抗癫痫药和抗惊厥药63
第1节抗癫痫药63
第2节抗惊厥药67
第14章抗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药68
第1节抗帕金森病药68
第2节抗阿尔茨海默病药70
第15章抗精神失常药72
第1节抗精神病药72
第2节抗躁狂症药75
第3节抗抑郁症药和抗焦虑症药76
第16章镇痛药78
第17章解热镇痛药和抗痛风药84
第1节解热镇痛药84
第2节抗痛风药89
第18章中枢兴奋药和大脑功能恢复药90
第1节中枢兴奋药90
第2节促大脑功能恢复药91
第19章利尿药和脱水药93
第1节利尿药93
第2节脱水药97
第20章抗高血压药99
第1节概述99
第2节常用抗高血压药100
第3节其他抗高血压药104
第4节抗高血压药的用药原则106
第21章抗心绞痛药108
第22章抗心律失常药112
第1节抗心律失常药概述112
第2节常用抗心律失常药114
第3节抗心律失常药的合理应用118
第23章抗心力衰竭药119
第1节概述119
第2节常用抗心力衰竭药120
第24章抗动脉粥样硬化药126
第25章血液及造血系统用药130
第1节促凝血药130
第2节抗凝血药和抗血栓药132
第3节抗贫血药135
第4节促白细胞生成药136
第5节血容量扩充药136
第26章消化系统用药137
第1节抗消化性溃疡药137
第2节助消化药、止吐药和增强胃肠动力药141
第3节泻药和止泻药142
第4节肝胆疾病用药144
第27章呼吸系统用药146
第1节平喘药146
第2节镇咳药149
第3节祛痰药150
第28章抗过敏药151
第1节组胺和抗组胺药151
第2节钙剂153
第29章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154
第1节糖皮质激素类药154
第2节盐皮质激素类药159
第3节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及皮质激素抑制药159
第30章甲状腺激素类药及抗甲状腺药161
第1节甲状腺激素类药161
第2节抗甲状腺药162
第31章降血糖药166
第1节胰岛素166
第2节口服降血糖药168
第3节新型降血糖药171
第32章性激素类药与抗生育药173
第1节***类药与抗***类药173
第2节孕激素类药及抗孕激素类药175
第3节雄激素类药和抗雄激素类药175
第4节抗生育药177
第33章子宫平滑肌兴奋药和抑制药179
第34章抗菌药物概论182
第1节抗菌药物的基本概念与常用术语182
第2节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183
第3节细菌耐药性184
第4节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184
第35章β-内酰胺类抗生素188
第1节青霉素类188
第2节头孢菌素类191
第3节非典型β-内酰胺类192
第36章大环内酯类抗生素194
第37章林可霉素类和多肽类抗生素196
第38章氨基糖苷类抗生素198
第39章四环素类抗生素及氯霉素201
第40章人工合成抗菌药204
第1节喹诺酮类药物204
第2节磺胺类药物206
第3节其他合成抗菌药208
第41章抗结核病药209
第42章抗真菌药213
第43章抗病毒药216
第44章抗寄生虫药220
第1节抗疟药220
第2节抗阿米巴药和抗滴虫药224
第3节抗血吸虫药和抗丝虫药225
第4节抗肠蠕虫药227
第45章抗恶性肿瘤药物229
第1节概述229
第2节常用抗恶性肿瘤药231
第3节抗恶性肿瘤药的应用原则236
第46章免疫功能增强药和免疫功能抑制药238
第1节免疫功能增强药238
第2节免疫功能抑制药242
主要参考文献244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罗湖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