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病理生理学概论
第一章病理生理学发展简史
学习要点
掌握:①病理生理学现代概念;②病理生理学与病理解剖学、生理学异同。
熟悉:病理生理学建立的标志(实验生理学、体液病理学和细胞病理学)。
了解:病理生理学创建过程。
学习和研究一门学科一般是从熟悉它的历史开始的。中国哲人说过:温故而知新。用pathophysiology(病理生理学)和physiopathology(病理生理学)作为主题词,检索全球生物医学数据库——PubMed中的文献标题,得到如下结果(图1-1)。1945~2016年,如图中箭头所示:在1972年前,文献标题主要采用的是physiopathology,中文似乎应当翻译或理解为生理病理学,而从1973年到现在,世界各国学者使用的词汇主要是pathophysiology。现代的西方医学词典对这两个英文词汇的字面解释是一样的,中文也都翻译为病理生理学。然而,为什么有这样两种不同的称谓,其含义差别何在?历史的真面目值得还原。
图1-1 1945~2016年医学科研文献标题中使用病理生理学一词差异
一、解剖学的诞生、生理学的建立
(一)文艺复兴
黑死病是文艺复兴的导火索之一,文艺复兴是人体解剖学诞生的基础。毋庸赘言,病理生理学是医学的一个分支。病理生理学的发展历史融汇在整个医学发展历史的洪流中。按西方人有关科学史分期方法之一,文艺复兴前为古代,后为近现代。本章主要简述文艺复兴时期及近现代病理生理学发展简史。
当今世界最著名的历史学家之一,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麦克尼尔(McNeill)于1976年出版了医史权威巨著——《瘟疫与人》。书中叙述了1346年蒙古人沿亚欧丝路,西征至黑海港口城市克里米亚,在当地受到瘟疫袭击,然后瘟疫可能由意大利热那亚商人经海路带到地中海沿岸城市,并蔓延至欧洲各国,导致欧洲人类文明史上的大悲剧发生。数年间,1/4~1/3的欧洲人丧命。身处其时的意大利伟大作家薄伽丘(Boccaccio),在其名作《十日谈》中,为后人记录了这一人间梦魇,描绘了瘟疫带来的社会的狂乱及人间惨剧,书中年轻的主人翁都梦想逃离正在走向死亡的意大利名城——佛罗伦萨。
因为面对突如其来的黑死病肆虐,医生竭尽当时所知的各种手段,如放血疗法、通便催吐等均无能为力,自责为“医生的耻辱”。于是“昏头”的人们迁怒于可怜的猫狗,甚至特殊的人群——犹太人第一次遭遇了如同二战一样的大规模的集体大屠杀。不过“因祸得福”,以生命为代价换来的“隔离、消毒、排污、火葬”等现代预防医学和海港检疫雏形开始在西方兴起。大科学家牛顿(Newton)也可能因为黑死病流行期间,政府禁止人们离家远行和大学停课,才躲过了一劫。
而处于全盛时期的基督社会,“全能”的上帝同样也对这种毫无偏倚的死亡杀手束手无策。教会对其病因病机“神谴”的解释,给出苦刑赎罪的“良方”,并未使笃信上帝的虔诚子民摆脱厄运。于是人生苦短,及时行乐思想油然而生,宗教严格的禁欲教规首被冲破。上帝无能,只有自我救赎的理念逐渐复苏,并对后世人人生而平等的普世价值观点烙下了深深印痕。摆脱宗教桎梏,追求人的价值与尊严,成为劫后余生者人文精神追求的新偶像。“文艺复兴”自此从策源地意大利,以涓涓细流渐渐开始涌动,进而形成澎湃之势席卷整个欧洲。
文艺复兴(14~17世纪)首先是一场思想大革命的解放,创新精神如社会舞台上的一盏觉醒明灯,照亮了人世间的百科演出活动;它是此时嗷嗷待哺的资本主义婴儿期的血供和能供,增强了萌芽期资本主义实体的体质。这是一个巨人林立的时代,在政治、经济、文化、科学、神学等各个领域都刮起了变革的风暴。在自然科学领域:数学、物理、天文、建筑等取得了璀璨的成果。同时它也是宗教与科学搏斗最激烈,最终以科学胜出,宗教妥协的时代。崇尚人文精神即人的价值与尊严,自此在西方世界就再未中断,它也成为医学殿堂不容更改的首要法则,相当程度上决定了医学目的和医学模式的变革(详见第二章第一节健康与疾病相关内容)。
在医学领域,文艺复兴是西方近现代医学与古代医学的一个分水岭。基于学术自由之风在大学中吹拂,使医学界挑战统治西方古医学近千年的医神盖伦(Galenus)的理论成为可能,其中最负盛名的首推出生于比利时医师世家的意大利医生维萨里(Vesalius),1543年,他出版了《人体构造》一书,其书用人体作为解剖对象,聘专业画家制图,以精美、准确而闻名天下,彻底推翻了盖伦学派数百上千年来以猴、猪等动物解剖来推论人体结构的谬误,因此维萨里被誉为人体解剖学之父。
需要注意的是:在科学领域,如无某些平行学科中的新知识、技术或仪器设备的新发展,使某个问题得以解决,在特定时刻要解决某个特殊问题是不大可能的。人体解剖学诞生的时代背景,除离不开思想解放以外,也离不开绘画艺术对人体解剖学的深刻认识,离不开建筑行规对建筑体精准严苛的要求,以及其他学科发展氛围的推动。例如文艺复兴时代的达 芬奇(Da Vinci),仅凭一双手和眼睛,其描绘的人体解剖素描图(如头骨、躯干等)的精确程度与现代二维数字扫描技术所获得的图像相比,令人吃惊得不相上下。显然,在创新精神前提下,正确的研究对象、仔细观察、精确的描述、不同专业相互交叉促进,是人体解剖学得以成功建立的一个关键要素。
(二)人体解剖形态学研究催生了人体生理功能学研究
人体解剖学的诞生是医学史上划时代的事件,人体生理学、病理学乃至病理生理学等莫不仰赖于它,它是近现代医学教育的第一科目。历史巧合的是:哥白尼(Copernicus)于维萨里发表《人体构造》同年,发表了惊世骇俗的《天体运行论》。书中运动与静止的观念,参照体系的选择,在思辨的角度和科学方法上给世人重重一击,令人耳目一新。哥白尼通过观测(而不仅是肉眼观察),以及深邃的思考和数理逻辑运算,其测得的数据,如地球公转一周时间的精密度达到了同时代人望尘莫及的地步,即使与我们所处的21世纪相比,其计算结果的误差也仅为百万分之一。这显示了逻辑推理方法的强大力量,也深深影响了后世如伽利略(Galileo)、牛顿这样的伟大科学家。伽利略是第一位把实验引进力学研究的科学家。1589年众所周知的著名的比萨斜塔自由落体实验,是伽利略坚信实验是理论知识的来源的最佳佐证。
以上的事实表明:这一时期科学家们已经意识到在科学研究中,如解剖学中肉眼观察是重要的,其结果可能是正确的,但观察可能存在主观性过强的弊端,正所谓俗语:“不要过分相信自己的眼睛”,其形成的印象或许根本就是错误的。完善的实验,正确的参照设置与逻辑分析是弥补这一缺陷的重要手段,是人们获得新的理论知识,形成一门新兴学科的一种重要手段。
英国人哈维(Harvey)是一个将心脏解剖学的观察与精巧(虽然原始)的生理实验相结合的典范。血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一直困惑着古代医学家们。先前的医神盖伦认为:人体由肝脏造血,将肠道带来的营养物质经过静脉系统送达全身而被吸收;而流经心脏的血得到了“精气”成为动脉血,沿动脉系统流遍全身,使人能够感知和活动;肝脏不停造血、肌肉不停用血,血液在动静脉两套血管里“潮起潮落”,最后消失得无影无踪。显然这种认识没有血液循环的概念。
哈维在大量动物解剖学观察基础之上,设计了著名的“束臂阻流实验”,即用胶皮管绑住上臂,远端的动脉跳动减弱,而静脉突起,提出血液可能以心为中心定向循环流动,并通过量化单位时间心输出量与血液总量的关系,指出肝脏根本不可能在短时间内造出如此巨量的血液,而唯一合理的解释是血液在一个闭合的管道中运行。有关这种心血管运行的机制,哈维巧妙地应用了水泵的工作原理来加以阐释。1628年,哈维发表了他的著述《动物心脏与血液运动的解剖学研究》。该文章的发表被认为是近代生理学诞生的标志,其意义不仅仅在于建立血液循环学说本身,更重要的在于其研究方法的科学启发了后人:基础医学科学研究通常首先是用实验来证实一种现象,然后用实验去深入研究它的机制,同时用浅显易懂的语言来描述其复杂的生物学机制(如用水泵的原理来描述复杂的心脏机械功能),这种思维和行为方式也成为后辈生命科学家们仿效的榜样,至今大凡重要学术刊物发表重要文章,多数西方作者会潜意识地讲述一个动听的故事,来描述自己的科学研究。
二、“疾病的生理学”概念建立
汉字“学”,如数学、物理学、病理生理学等,指的是对不同性质学问的分门别类,这种分类有利于认识事物的特征和本质。同时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有相同兴趣的人更易志同道合,有利于促进本门学科的发展。更学术的说法是:要成为一门“学”,其研究历史、对象、特征、方法、研究目标及目的应有自身的特色。
“学”英文用词根“-logy”表示。logy源于希腊语-logia(法语为-logie,中古拉丁语为-logia),意思是某人谈论时的特点或风度。后演绎为演讲、谈论、论述、学说、理论、科学等意思。-ology近现代的意思是知识、科学的一个分支,-o-为缩合词间元音,它起源于19世纪初左右,由于geology(地质学)、mythology(神话学)等使用而被公认为通常代表分门别类的“学”,描述一种新的学科形成。
生理学——physiology,源于中古时期法语physiologie,或直接引用于拉丁文physiologia,寓意自然科学,对自然的研究。希腊语physio-,示自然,logia谓研究,physiologia意思是活体正常功能的研究。而physiology在16世纪60年代才被英文用于表示自然活体的研究和描述。
病理学——pathology,古希腊语phathos,意为痛苦,pathologia意为情感的研究。在16世纪法语和拉丁语中为pathologie,意为疾病的研究、疾病的科学。1842年研究异常的精神状态始用pathology。
病理生理学的“黎明”时期可能首先要上溯至16世纪中叶一位法国天才思想家菲尔内尔(Fernel)医师。他因其箴言“生命是一周无焰之火”(Life is a week fire,burning without flame),为世人敬仰,名垂青史。他的登顶之作《通用医学》(Universa Medicina)从生理学、病理学、治疗学三个部分系统描述了人体功能活动和临床差异。因其改革和重构了文艺复兴时期以来的医学框架,使其专业化和系统化,他的理论甚至被尊称为是现代系统生物学萌芽的种子。正是他创建并建议用physiology来概括描述机体生理功能的学问,而用pathology来表示异常的病理状态的学问,西方人也有人称他为病理学之父。1542年,他编写了一本书,猜想“患病个体中一定有特殊类型的生理学”。
1617年,法国蒙彼利埃大学医学院院长瓦兰达(Veranda)在其有关医学、处方、治疗的书中第一次创建了“pathologic physiology”一词。但这个词汇中文似乎还不能直接译为病理生理学,根据当时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水平,它还不具有一个独立学科的鲜明特色。理论上来看,它只是涉猎到了疾病,刚跨入疾病的殿堂,所以它实际上还属于生理学的一个分支,所以翻译为“疾病的生理学”或“病态生理学”为好。
意大利人莫尔加尼(Morgagni)于1761年发表了《疾病的位置与病因》著作,认为通过观察器官上解剖学的变化,可以判定疾病的性质和症状产生的原因。创立了器官病理学(organ pathology),因此他被公认为病理学之父。病理学上“病灶”的概念也源于此。
1791~1799年,德国博学的赫克尔(Heckel)——性病学之父,编写了两卷本的《病态生理学》(Physiologia Pathologica)教材,据信这可能是世界上有史可查的第一本“病态生理学”教材(至今国际学术界有一本刊物仍然沿用了这一名字)。不过赫克尔仍然没有超越法国人的思想,他依然在强调pathologi
温馨提示:请使用罗湖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