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熊小熊来刷牙,小熊小熊来洗脸,小熊小熊做体操……”绘本用童谣般朗朗上口的语言,清新、可爱的图画描绘了小熊一天的生活:写字、做饭、洗衣服、打扫……故事中的小熊就像一个3、4岁的孩子,非常乐意做家务,而且做起来有模有样。故事所描绘的既是孩子的生活,也是孩子的游戏。读完后让人不禁感叹:这只小熊好忙啊!孩子们从这个故事中获得快乐的同时,“我行、我可以”的心理也获得极大的满足。
日常
幼儿教育工作者 胡意慧
家里有很多山胁百合子的图画书。每次看到她的作品都会让人感觉像是回到了自己的家——推开门,每一个角色、每一样东西,都是认识的。当四岁的女儿第一次看到这本《小熊小熊》时,便指着动物们围坐在一起吃饭的画面说:“咦,怎么鸭婶芭芭也坐在这里呢?”(“鸭婶儿芭芭”系列的图画作者为山胁百合子,文字作者为神泽利子)“其他小动物也见过!”转身便跑去翻出许久未读的“古利和古拉”系列一一寻找起来。对孩子来说,画风是图画书最容易认识的名片,他们或许不知道中川李枝子和山胁百合子这对日本儿童文学界著名的姐妹,但一定熟悉那份自然平和、亲切温暖。
和其它跌宕起伏的故事不同,这本书读来让人感觉细碎,就像是小熊一日生活的“流水账”。大人们草草一翻,说“太散了,完全抓不住重点”“不知道作者想要说什么”。但孩子喜欢——“小熊小熊”地念着,小手指在画面上点着,一页页翻过去,有时还会笑起来。在读这类一个页面上有好几幅小图的故事时,我和女儿有个默契——我只管读文字,她会用手去点相应的小图,这读书过程中无声的小游戏总能让我看到她对图文的理解。而这次,随着她手指的移动,我发现这本看似简单的图书在画面的编排上却有着特别的用心。
如果注意到画面框线的颜色变化,我们就能分辨小熊完成一件事情的开始和结束,故事的8个“段落”也就清晰地分隔出来。例如,从扉页开始出现的草绿色画框,囊括了小熊起床后洗漱、早餐、看报纸等诸多晨间事务。有意思的是,随后小熊在头脑中计划“今天做什么好呢?”的那一页,采用了全书唯一一个曲线边框,代表非现实的画面。此外,同样是一页多图,作者采用了多种方式来进行呈现。如小熊洗漱、做操和吃早饭的页面(图1)和小熊照顾小宝宝的页面(图2)就不同,需要结合对画面的理解才能得出合适的阅读顺序。发现了这一点,给我们的阅读增添了不少乐趣。
除了“一页多图”的阅读经验,书中大量出现的“流程图”还包含了关于“有逻辑地叙事”的经验。能够有顺序地说明事情发生的顺序、构想做事的步骤对孩子来说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能力。为此,我曾有意识地和女儿回忆一天中发生的事情、将她零碎讲述的事情用连贯的语言编写成故事。而书中的好多图画,也与这些练习相似,如这组“洗手帕”的画面(图3)就很典型,为孩子提供了极好的思维模板和表达素材。
当然,对孩子来说,这只始终乐呵呵的小熊所吸引他们的,正是与自身相似的生活或游戏经历。有的大人看完书后评论说“这只小熊优哉游哉的嘛”,但孩子们看了书都要感叹“小熊好忙啊”。因为对孩子来说,他们经历的所有事情——哪怕是简单的、笨拙的、傻兮兮的事情都是真真切切又全力以赴的。而平凡一天里的所有,都可能包含着认物和数量的常识、自理和服务他人的能力、与家人和朋友相处的方式等等一切我们在意的“学习”——生活和游戏就是孩子最大的“日常”,也是最珍贵的学习。
同时,这种“日常”还是一种规律的、自主的、拥有控制感和成就感的生活。时至今日,孩子们不缺乏刺激,生活中充斥着热闹新异的活动,稍大的
温馨提示:请使用罗湖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