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大夏书系·教育写作:从教改实践走向成果表达
0.00     定价 ¥ 68.00
罗湖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10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76048445
  • 作      者:
    颜莹
  • 出 版 社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4-04-01
收藏
畅销推荐
编辑推荐
为教师专业表达能力的提升提供一条可学习、可操作、可实现的技术路径,真正化解教师的写作之痛

这是一本写给一线教师的教育写作工具书。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教育写作”正在成为教师的专业成长的重要方式,写作成为教师教育生活中每天需要面对的事情。本书作者长期关注教师写作问题,深知教师写作的痛点,按照教育论文、教育叙事、教学案例、文献综述、调查报告、校园通讯等文体,结合实例,为教师提供写作指导,可以切实解决教师“写作难”的问题,帮助教师更好地提炼和表达自己的思考与研究,将自己的研究成果以恰当的方式呈现出来,建设自己的写作园地。

我试图从“教育写作研究”的视角出发,在本书中将教师教育生活中可能遇到的教育文体一一打开,提炼出每类教育文体的文体特征和写作之道,尝试从知识和技术层面切实解决中小学教师“写作难”的问题,为教师专业表达能力的提升提供一条可学习、可操作、可实现的技术路径,真正化解教师的专业写作之痛。
我相信,当每一位教师都倾情投入到自己的教育生活中去,并逐步养成“观察生活—积淀学识—深度思考—持续写作”的专业生活习惯,终有一天,他们会超越技术写作的层面,进入自由写作的状态,让自己丰富而又生动的教育生活自然而有意义地在笔尖流淌出来。真心期待在教学一线的教师在写作中不断实现思想与实践的创新与飞跃,不断走向优秀,遇见更好的自己。
——颜 莹

编辑推荐篇章:
教师教育写作的现实困境与突围
展开
作者简介
颜莹,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江苏教育研究》杂志社编审。近年来,着力研究教师优秀教改成果的专业表达,多篇论文发表于《人民教育》《上海教育科研》《编辑学刊》等核心期刊。专著先后入选“中国教育报2020年度教师喜爱的100本书”“中国教师报2022年度十本书特色榜单”,获华东地区2020年度优秀教育图书一等奖。曾获全国教育理论刊物优秀编辑、华东地区期刊优秀主编、江苏期刊明珠奖优秀编辑、首届江苏主题宣传好文章策划编辑等荣誉称号。
展开
内容介绍
《大夏书系·教育写作:从教改实践走向成果表达》系统梳理了教师教育写作的价值,并将教师教育生活中可能遇到的教育文体一一打开,提炼出其中的写作之道。全书从重识教育写作展开,按照教育论文、教育叙事、教学案例、文献综述、调查报告、校园通讯等一一展开,使教师的写作有章可循,有例可依,帮助教师更好地走向写作之路、成长之路。
展开
精彩书摘
教师教育写作的现实困境与突围
有学者认为,相对于当下“过剩的教育”“过剩的研究”,“贫乏的写作”在教育研究中尤显刺目。教育研究者更关注“怎么看”(理论),一线教师更关注“怎么做”(实践),而“怎么写”(对理论思考与实践经验的专业表达)却成为“教育学研究体系内的‘边缘问题’甚至‘盲点问题’”。相对于教育经验和研究方法的繁盛,如何表达理论思考和实践经验却被忽视,要么被研究者和实践者降入“技术层面”,认为“多写就能写好”,要么被认为“纯属天赋”不可学,造成长期以来教师在专业写作中近乎群体性的“失语”,以及畏难心理。
相对于教师的其他专业能力,如上课、教育学生、班级管理等,教育写作能力是广大教师专业能力中相对薄弱又难以有效提升的一块短板。对于教师来说,教育写作究竟“难”在何处?
一、教师写作的现实困境
1.难以捕捉教育情境中的写作问题
对于大多数教师来说,在长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个人心得”或是“实践经验”,可当教师想要分享这些“经验”或是“心得”的时候,往往会用“我上次是这样上这节课的……”“我遇到这件事是这样处理的……”这样的方式来表达,习惯性地用“过程描述”来替代“经验分享”,因为在大多数教师的潜意识中,经过即经验,认为“我与你分享我成功的过往,你就能从中获得我的经验”。
其实,所谓经验一定是针对“问题解决”的,能解决问题的实践方法或思想才能成为“经验”。一个具体的教学过程或是教育事件是一个综合载体,这个载体中蕴含着很多教育问题和经验,不同的人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剖析和提炼。因此,单纯描述或记录一段教育教学过程,并不能明确表达出其中的合规律的经验。教育写作的实质是教育问题的发现、剖析和解决,根本目的是一种经验的分享和传播。因此,通过写作,应当表达出:自己发现或者想解决的教育问题是什么?对于这个问题,自己是怎么想的?在实践中是怎么解决的?解决的方法有效吗?原因是什么?……只有当教师能够准确归纳出问题,说清解决问题的思路和策略,文章才能对他人有启发,产生真正的社会意义。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很多教师的文章都是泛泛而谈,无法深入;有的教师洋洋洒洒地把自己颇为得意的教学过程记录了几页纸,收到的仍然是一封封退稿信。捕捉、聚焦教育教学情境中的真问题,需要敏锐的教育意识和眼光,而大多数教师由于缺少反思日常教育生活的意识和习惯,对教育问题的敏感性和洞察力不足,因而难以捕捉教育情境中有价值的问题。
2.难以实现对经验的提炼与表达
对于教师来说,教育写作最困难的部分是理论阐述和经验提升,大多数教师用“没有理论”来描述这种困难。教育写作之所以是一种专业能力,在于无论是以何种文体写作,都需要基本的教育理论作支撑。没有基本的教育理论常识,没有广泛的相关知识积累,写作时就会出现“有货倒不出”“有理说不清”的状态。明明有一个生动的教育故事,却无法诠释出故事背后的教育意义;明明上了一节激动人心的好课,可提起笔来却不知从何说起;在实践中发现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却难以证明这些方法是科学的,可以推而广之。对教育教学的某个问题或领域进行了深度研究和探索后,对如何形成体系,总结规律,形成自己的教学主张,更是感觉无从下手。
写作中不会进行理论阐述、难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融通、无法对实践经验进行理性分析等困难成为教师教育写作中“说不出的痛”。这一方面是因为教师专业阅读与积累不够,另一方面是因为教师理解与运用理论的水平有限。因此,很多教师虽然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却无法总结、提炼,再迈进一步。而无法梳理、提炼的实践经验,很难再有新的发展。因此,难以跨越经验与理论的藩篱,很多时候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桎梏,也成为教师写作中的最大难题。
著名教育家李吉林,尽管只是一位小学老师,却在权威教育期刊《教育研究》杂志上发表过13篇关于情境教育的研究论文。有专家说,这13篇论文就是李吉林老师研究情境教育的“13层台阶”,这些台阶帮助李吉林老师从一个情境教育的实践者成长为有理论、有实践、会总结、善表达的情境教育学家。
3.难以实现写作的创新
备课、上课、批改作业、与学生谈话……教师教育生活的核心要素亘古不变,教育生活的基本内容和节奏也是稳定和规律的。很多教师在写作时发现,想有创造性的发现和表达非常困难。这是不是就意味着教师无法实现写作的创新呢?
其实,教师教育写作的主要目的并不是进行理论创新,更不能进行“想象性创新”,而是要通过写作,发现教育教学生活中有意义、有价值的问题,深入理解和思考,进而改进教育教学实践,升华自己的教育生命。因此,鲜活的教育教学实践就是教师教育写作的“源泉”。有很多基本的教育教学问题,比如,如何提高家庭作业的“含金量”、如何让课堂变得有序和有趣、如何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行等,是每一个时代、地域、学段的教师都要面对的,可以成为教师研究和写作的永恒主题。因此,对于一线教师来说,教育写作的新意不在于搜寻到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新命题或新领域,而是要结合时代的发展、教育教学理论的进展、当代学生的身心特点等具体情境,写出自己独特的理解和创造性的实践,这就是写作创新的基石。
例如,“补差”是每个教师在教学中都会面临的问题。哪个教师的班上没有几个令人头疼的“差生”呢?不同时代的教师解决问题的方式并不相同。过去教师大多采用的是为学生补课的方式,用时间、知识的叠加解决问题。而在当下的时代背景中,更多的教师会把家校合作、网络教育等方式运用到补习中来。一位教师在学习了脑科学和神经科学的相关理论后,运用相关研究成果,为班级中不同类型的“差生”设计了不同的补习方法,高效提升了这些学生的学业成绩,让他们获得了明显的学业进步。基于这样的实践,他可以撰写题为“脑科学与神经科学理论关照下的小学学习发展滞后生的转化”的文章,总结自己的经验和做法,给其他教师带来新的启发。
因此,尽管教育教学的基本问题、基本规律、基本方式和实践有其稳定性,但时代在前进,教育目标和要求在发展,儿童在变化,教育技术手段在更新,教学方式在改变……教师只有在变与不变中进行尝试,寻找突破,教育写作才能具有深度和新意。
4.难以进行规范的专业写作
写作是将内心的言说转化为外显的语词,需要接受语言的规范和逻辑的约束,写作的过程既是内在思想条理化、深刻化、系统化的过程,也是表达规范化和精致化的过程。教育写作的最终成果有很多样态:调查报告、教育评论、教育案例、教育论文……不同文体的本质特征和写作方法不同,写作要求和规范也各不相同,只有熟知各类文体的特征和写作规范,教师才能根据写作素材,量体裁衣,选择最适合的体例进行专业表达,让写作内容与形式更适切。
除了写作内容与形式的适切外,写作规范的缺失也是教师教育写作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尽管教师接受过很多写作训练,各类教师培训也参加了不少,但专业的教育写作方法指导接触得并不多。因为缺少教育写作的相关常识和训练,所以教师一提起笔来,就发现一堆问题出现在自己面前:教学案例是怎么回事?摘要该怎么写?参考文献就是注释吗?……很多教师把摘要当作论文导引来写,教育论文成为教学实录、教学过程的堆砌,教育叙事写成了抒情散文,教学案例成为没有背景交代和主题的“肉夹馍”(开头+教学过程+结尾),参考文献不会正确标注……很多专业研究人员因此诟病一线教师学术水平不高、写作缺乏规范。
如何才能化解教师专业写作之“痛”,让教师补上自身专业发展能力结构中的这块短板呢?这要求教师不单要学习写作技巧,更要在教育生活中全方位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二、教师写作困境的突破
1.唤醒自己的教育研究意识,学会观察与积累
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坚持每天写教育手记,他在《我怎样写教育日记》中写道:“凡是引起你的注意的,甚至引起你一些模糊的猜想的每一个事实,你都把它记入记事簿里。积累事实,善于从具体事物中看出共性的东西——这是一种智力基础,有了这个基础,就必然会有那么一个时刻,你会顿然醒悟,那长久躲闪着你的真理的实质,会突然在你面前打开”。
教育写作是基于真实的教育教学实践和研究的一种创作,离不开大量鲜活的教育生活素材,这些素材要靠教师平时点滴的积累。教师应该做个教育的有心人,例如常看报纸杂志、时政新闻;时刻关注专业期刊的教育动态;学会从日常纷繁的教育现象和事件中发现值得研究和分析的问题;学会用写教育日记的方式记录下自己生活中发生的点滴感受和思考,不断培养自己对教育的敏感性,提高自身教育研究的视野、理解力和判断力。当教师的教育研究意识被唤醒,对教育的敏感性和洞察力才会逐渐增强,才能“慧眼识冲突”,从平淡中发现精彩,在日常教育生活中敏锐地发现那些“值得写的事”。
2.学会追问与思考,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尝试和创造
教师处在教学工作一线,实践经验丰富,占据最佳的理论与实践融合的工作场域,但拥有丰富的写作素材只是一个基础,要想真正开展写作,就要通过追问和思考,对已有的经验进行“发酵”,在追问中发掘经验里的思想与规律。
教育写作的过程,本身就是对教育研究过程的一种回顾、梳理或建构,追问是对教育现象的追本溯源,是一种实践的再出发。教师要结合有关的教育教学理论去理解和反思实践中蕴含的问题:努力寻找值得深究的小问题,追究经常困扰自己的真问题,捕捉时代发展中的新问题。在日常教育教学中,不断尝试用一些新的做法去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用教育实践的探索和创新进行创作的积淀,用自己的教育行为开展“创作”。
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行动是思想的母亲……行动生困难,困难生疑问,疑问生假设,假设生试验,试验生断语,断语又生了行动,如此演进于无穷。懒得动手去做,哪里会有正确的思想产生”。只有在实践探索和变革中,教师才会收获更多鲜活的、有价值的、深刻的体悟,这些在变革中获得的体验与思考,往往更具研究价值。反之,如果没有学习、思考的习惯,没有尝试的动力,教师的教育生活就会永远是“模糊的旧事”。所以人们常说,好论文是做出来的,不是写出来的。
3.建构自己的“文化工具箱”,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融通
要想在写作过程中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融通,教师要学会建立自己的“文化工具箱”,因为“对教育现象的深刻理解应该来自‘常识’与‘专业知识’之间的对话”。要想随时都能从“文化工具箱”里拿出可用的理论来观照实践,教师应努力保持学习的状态,尽可能广地涉猎教育学、心理学、学科理论、哲学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如此才能让自己具备深刻的理论洞察力。理论的营养可以让教师从日常实践的琐碎中抽离出来,去创造新的教育生活。教师具备了丰富的理论知识,才能运用理论观照实践,找到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联系,揭示内隐于教育现象中的问题和成因。
4.了解教育写作的相关知识,遵循学术规范
教育写作应是教师的职业写作,教育写作的最终成果形式有其多样性,包括教育叙事、教育论文、教学案例等,这些文体各有其文本特征和写作技术。例如教育叙事是用讲故事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教育感悟;教育论文通常是先直接摆明观点,再进行论述和阐释,结合例证来印证观点,思维从抽象到具体;教学案例是通过典型事例来抽取出普遍规律,写作一般运用归纳思维,思维从具体到抽象;等等。教师只有了解这些不同文体的特质和写作方法,才能事半功倍地写出好文章。写作时,教师也应当努力遵循相应的学术规范,如正确标注参考文献,采用专业术语表达概念,等等,从而让自己的表达更科学、更准确、更专业。
5.不断锤炼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育写作是一个将自己长期沉淀、孕育、提炼的教育经验、思想和认识“编织”为语言文字的过程,这个过程涉及精心选题、谋篇布局、准确表达等多种技巧与能力。但决定教育写作水平高下的并非写作技巧,而是作者认识水平和思维能力的高下。
教育写作助力教师透过教育现象看清教学问题的本质,发现教育规律,深度理解和解读实践中的教育意蕴。这个过程需要教师用系统的思维去架构表达框架,组织材料;用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去论证表述,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解释问题缘由;用强大的概括能力进行提炼总结,这些都离不开教师对教育问题的深刻理解、对教育现象的客观分析、对教育实践的理性思考。
同时,无论何种形式和性质的写作都离不开语言的包裹,都需要语言技巧,教育写作也需要教师用专业词汇科学、准确地表达自己的理性思考,并采用合适的方式进行创造性表达。因此,除了阅读教育学的相关书籍外,也建议教师多阅读好的文学作品,包括小说、散文、诗歌、名人传记等,形成良好的“语感”,让自己的教育写作成果做到“形”与“质”的完美结合。
教育写作萌生于教师对自己教育教学生活的惊喜和感悟,意味着教师教育意识的觉醒。正像王维审老师在阐述写作的意义时所言:“因为写作,我的精神世界有了意义上的朝向:一是对教育中那些不容易引起注意的细枝末节,时时保持着反思性的警觉,并能用文字充分表达和诠释;二是在教育思考中保持了高度的自我立场,始终能以‘我’的方式教书育人;三是习惯了自我纠错和自我坚守,始终能与世俗的东西保持一段必要的距离;四是有了精神上的自觉,会以自由、创造、给予的人生态度赢得心灵的安宁。”
教育写作从来不是教育之外的另一种生活,而是融于教师教育生活之中的专业行走方式。在写作中,教师不断实现着思想与实践的创新与飞跃,不断走向优秀,遇见更好的自己,也让更多的人因此“看见”自己,进而走向更广阔的世界。
展开
目录
序一 专业表达的快乐旅行(成尚荣) / 001
序二 遇见更好的自己(薛法根) / 005
序三 教育写作:想说爱你不容易(姚卫伟) / 011

第一章 重识教育写作
第一节 为何与何为:对教师教育写作问题的再认识 / 001
第二节 教育写作: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 008
第三节 教师教育写作的现实困境与突围 / 016

第二章 教育叙事:讲述与发现
第一节 文体特征:感性与理性的交织 / 025
第二节 写作方法:创造属于自己的故事 / 041
第三节 例文赏析:叙事何以动人 / 049
第四节 例文评析:叙事背后的道理 / 055

第三章 教学案例:从实践走向研究
第一节 文体特征:透过现象看本质 / 063
第二节 写作方法:创生实践,创生精彩 / 069
第三节 对比评析:两种不同类型教学案例的写作分析 / 084

第四章 教育论文:转识成智的专业表达
第一节 文体特征:问题解决与理性思辨 / 103
第二节 写作方法:思维、逻辑、语言的三重转向 / 118
第三节 一文三改:一篇教学论文的“蜕变” / 128

第五章 文献综述:对已有研究的研究
第一节 文体特征:在梳理中发现 / 157
第二节 写作方法:程序清晰的行动 / 167
第三节 见微知著:“管窥”文献综述 / 177

第六章 调查报告:用证据说话
第一节 文体特征:基于调查的研究 / 189
第二节 写作方法:过程与结果的高度融合 / 193
第三节 作者亲历:我是这样写调查报告的 / 203

第七章 校园通讯:讲述学校那些事儿
第一节 校园新闻:讲述校园里的新鲜事 / 214
第二节 学校报道:塑造美好学校形象 / 222
第三节 人物通讯:让身边人“立”起来 / 231

第八章 学术规范:遵循专业写作的“法则”
第一节 摘要与关键词:论文的“核心图像” / 239
第二节 参考文献:论文写作的信息清单 / 243
第三节 投稿规范与技巧:细节决定成败 / 252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罗湖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