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书以小学语文教材为基础,精选与革命文化相关的课文,开掘其背后的红色故事,对宏大的革命历史进行平实而又感人的叙述。为了使广大少年读者对革命历史“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本书扩充、增补了课文中未能展开叙述的内容,或更深入地介绍事件背景,或更详尽地钩沉革命先辈的英雄事迹,或更全面地梳理革命文化的影响……单独地看,一个个看似独立的红色故事,与相应的课文形成互文关系;合而观之,则是一部基于课文而又自成体系的红色故事集。
入选教材的红色故事经过时代的检验,已成为经典名篇。本书精选小学语文教材中与革命文化相关的课文,并基于课文内容从多个维度扩展书写,帮助读者深化对课文背后的红色故事的理解与学习:介绍课文内容的历史背景,钩沉课文中革命先辈的英雄事迹,发掘课文故事中的精神力量,总结课文故事对今天的深刻影响,展现革命文化与时俱进、在新的历史时期绽放出新的光彩的必然性。这是一部语文教育与思政教育相融合,主题鲜明、底蕴深厚、资料翔实、感人至深的高品质红色文化读本。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
五星红旗是我国的国旗,为左上角镶有五颗黄色五角星的红色旗帜,旗帜图案中的四颗小五角星围绕在一颗大五角星右侧,呈半环形。1949年10月1日,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冉冉升起的时候,更为刚刚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增添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是全国人民的骄傲与自豪。
国旗代表着一个国家的形象与人民对未来的期盼。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五星红旗也不例外。那么,五星红旗是如何来的呢?上面的五颗星星又代表着什么呢?
1949年7月14日,《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为征求国旗国徽图案及国歌辞谱启事》于《人民日报》《大众日报》《光明日报》等各大报纸上刊发。该启事中列出了国旗图案的注意事项:中国特征(如地理、民族、历史、文化等);政权特征(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形式为长方形,长阔三与二之比,以庄严简洁为主;色彩以赤色为主(草案中曾使用“以红色为主”,周恩来后来将它改成了“以赤色为主”),可用其他配色。
该启事发出后,全国人民纷纷响应,积极参与国旗设计。当时在上海工作的普通工人曾联松也希望设计一幅国旗图案,表达自己的爱国热情。起初,曾联松没日没夜地苦想,但都没有让他满意的结果。征集国旗的截止日期一天天临近了,一天夜里,曾联松突然有了灵感。当时,他看到了夜空中群星闪烁,好像中国共产党领导着人民在黑夜中前行,最终迎来了光明。于是,曾联松决定以五角星为基础,设计我国的国旗。其中四颗小星星分别代表着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一颗大星星则代表着中国共产党。五星红旗最大的那一颗星星,最开始是放在正中央的,其余四颗环绕分布。不过,曾联松觉得这样的设计视觉效果不是很好,最后将五角星放在了国旗的左上角,最终确定了这个设计方案。曾联松将旗帜的底色选为红色,代表的是人民革命的热血和决心。
确定好了设计方案后,曾联松满心欢喜地将自己的作品邮寄到了北平,参加当时的征集活动。
截至8月20日,国旗、国徽图案评选委员会共收到了2992幅(一说为3012幅)国旗图案,郭沫若、陈嘉庚(geng)等筹备会成员也提交了他们设计的样稿。这些应征图案在临时选阅室内进行了展示,评选委员会从中精选出38份草图,并将之汇编成《国旗图案参考资料》,提交给新成立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讨论。曾联松的方案最初并未入选,后来在田汉的主张下才被收入,并编号为“复字32号”,命名为“红地五星旗”。经过层层选拔,曾联松的设计图一路过关斩将,进入了决赛。
温馨提示:请使用罗湖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