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讲故事做一名会讲故事的老师》:
由上述案例可见,句子要表达的内容不同,语气也不同。案例中,陈述事实用了陈述的语气,表示肯定或否定的态度;表达疑问用了疑问的语气,这种语气既有无疑而问,也有有疑而问,不过都是疑问句;表达生气、惊讶、赞叹等情绪情感,就出现了感叹句;表示命令、请求或要求的语气的句子就是祈使句。
不同的语气表达不同的情绪,在讲故事时,教师就要细细分析故事内容,分清句子要表达的内容,从而决定在什么地方用什么样的语气讲述。
2.语调不同,感觉不同
除了语气,语调也影响着故事讲述的效果。这是因为,形成语调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起决定性作用的是思想内容和情感态度。一般情况,人的思想内容和感情态度处于一种基本稳定的状态,并不会出现大的起伏。因此,语调在大多数情况下会保持一种基本平缓的语调,然后在此基础上变化。基本语调在中音区进行,高昂、激越、紧张、热烈、愤怒、仇恨等表达强烈情绪的语调则在高音区进行,而低沉、悲哀、凄凉、沉痛等表达低沉情绪的语调一般在较低音区进行。而在实际表达中,语调一般是和句子的语气紧密结合的。因此,语调纵然千变万化,但只有以下几种基本类型。
(1)高升调。这样的语调多用于疑问句、反诘句、短促的命令式祈使句里,或是用于表示愤怒、紧张、警告、号召的句子里。在朗读时,要注意前低后高、语气上扬。
(2)降抑调。这种语调一般用在感叹句、祈使句或表示坚决、自信、赞扬、祝愿等感情的句子里。当然,表达沉痛、悲愤的感情时一般也用这种语调。朗读时,要注意调子逐渐由高降低,末字低而短。
(3)平直调。这种语调一般多用在叙述句中,多用于陈述事实、说明事物或表示迟疑、思索、冷淡、追忆、悼念等的句子里。朗读时要一直保持平直舒缓,不要出现显著的高低变化。
(4)曲折调。这种语调用于表达一些特殊的感情,如讽刺、讥笑、夸张、强调、双关、特别惊异等句子里。朗读时先高后低再高,要将句子中某些特殊的音节特别加重升高或拖长。
不同的语调给人的感觉不同,而这种变化离不开句子的语气。在讲故事时,教师要注意结合故事内容,科学运用语气、语调,尤其是结尾的语调升降变化,传达出故事的作者或人物的情绪情感,以便吸引幼儿,实施教育。
3.巧用语气、语调,让故事声情并茂
语气、语调是语言表达中的重要因素,是语言表达的“王牌”。它们之间的巧妙组合,虽然只是说话的腔调变化,只是语音高低、轻重的配置变化,但巧妙地借助于这种变化,教师就可以润色语言,让同一个句子产生不同的效果,表达不同的情感,进而把故事讲得声情并茂。
(1)针对幼儿特点,调整语速语调。研究表明,幼儿更容易被有辨识度的声音所吸引,更喜欢有起伏、有节奏感、语速适中的声音。因此,教师在讲故事时,要依据故事内容,调整好语速、语调,尽量选用适合的语调,并做到吐字清楚、语速适中、重音突出、声音有起伏。比如:
平和的语调用于故事开始时的引入,如,“小朋友们都坐好了吗?”
欢快的语调用于渲染情绪,如,“乌鸦高兴极了!”
悲哀的语调用于表达伤心或难过,如,“那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又冷又饿,死在了大街上。”
讽刺的语调,如,“好个狡猾的狐狸,你是个什么东西!”
(2)抓住年龄特点,巧妙模拟声音。为了让故事形象生动,幼儿教师在讲故事时,还要注意结合故事内容,针对不同的角色,合理调整语速、语调,让人物各具特色,性格鲜明,以促进幼儿的语言训练,发挥故事的教育作用。
如果故事中出现了小孩,那么在讲故事时,要注意到小孩处在变声之前,说话的气息不成熟,出气短,青涩稚嫩。于是就可以通过嘴部的变化来控制气流的小变化,口放圆,出气小,以达到模拟小孩的语气和声音的目的。
如果故事中出现了青年,那么就要考虑到青年一般是在生理变声开始的时候,喉结刚刚长出,将声音前置就很适合这类年龄段。于是可以将口腔的中前部分和鼻腔的中前部分配合,情绪上要注意体现动感,如此一来就可以模拟出年轻而华丽的声音。
如果故事中出现了中年人,那么就要考虑到中年人处于不惑和知天命的年龄,声音会很沉稳、厚重,甚至有些城府之感,声音的中气要足些。在模拟此类人的声音时,要注意将气流的振动多放在口腔的中后部,声音要放稳,语速要不紧不慢,控制好声音的变化。
如果故事中出现了老年人,那么就要考虑到老年人气息不够的特点,在模拟声音时,就要将声音放得很扁很扁,重点在口腔的后部控制,然后收起声音的时候要弱一些,以此产生老年的感觉和音色。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