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立德树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德育教育研究
0.00     定价 ¥ 82.00
罗湖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10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22524801
  • 作      者:
    朱维全,王志雄
  • 出 版 社 :
    九州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4-04-01
收藏
畅销推荐
内容介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当前,随着世界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国际国内形势的不断变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等多元文化的冲击日益加剧,这些对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价值取向及生活方式都有着较大的影响,随之而来的就是大学德育的失效性不断显现。面对这样的情况,高校德育工作者应该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坚持研究、鉴别多元文化在碰撞、交流中所产生的影响,并进行仔细分析,制定对策,为大学生德育工作营造良好的环境,切实提高其实效性。
  在《立德树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德育教育研究》写作过程中,我们坚持将中国传统文化与高校德育教育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注重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尤其突出应用价值。
  《立德树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德育教育研究》逻辑清晰,内容翔实,结构合理,共分为六章。首章《中国传统文化与高校德育教育》,主要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德育教育的基本概念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与高校德育教育的融合;第二章《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与高校德育教育研究》,着重分析了儒家思想文化、道家思想文化、墨家思想文化、法家思想文化、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与高校德育教育研究;第三章《中国传统礼仪风俗文化与高校德育教育研究》,内容包括中国传统礼仪文化、传统饮食文化、传统服饰文化、传统节日习俗文化与高校德育教育研究;第四章《中国传统艺术文化与高校德育教育研究》,主要介绍中国传统音乐艺术、传统绘画艺术、传统戏曲艺术、传统书法艺术与高校德育教育研究;第五章《中国传统文学文化与高校德育教育研究》,着重阐述了中国传统文学的发展、中国传统文学的地位与文化特征、中国传统文学的基本特色、中国传统文学与高校德育教育研究;第六章《中国传统科学技术与高校德育教育研究》,主要介绍中国传统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中国传统科学技术与高校德育教育研究。
展开
精彩书摘
  《立德树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德育教育研究》:
  (三)董仲舒德育思想的当代价值
  1.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启示
  董仲舒确立的德育目标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
  第一,“化性成善”,提升人性修养的初级层次目标。
  第二,“选拔贤才”,培养国家栋梁的中级层次目标。
  第三,“教化圣王”,塑造完美人格的高级层次目标。
  董仲舒的德育目标体系有着较为突出的层次性特征。其德育目标把提高个人的道德素养放在比较重要的地位上,要培养德才兼备的政治人才和一个有优良思想品德的君主,重视对儒家道德的实践,具体的德育目标均反映出进行德育时应将道德内涵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与此同时,董仲舒的德育目标分别面向“普通百姓”“臣子”“君王”这三个教育对象,涵盖了社会中的每一阶层,这有力地印证了德育目标的全面性。
  (1)体现德育目标的层次性
  按照德育对象和目的的不同,董仲舒把德育思想的目标归纳为若干层次,其中包括了所有的教育客体,形成了相对完善的德育目标体系,实现了道德教育的目的。董仲舒在道德教育的对象上,提出了多个层次的道德教育目标,其目的是达到不同的道德教育目标,从而为现代德育教育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董仲舒认为,教育的对象不一样,教育的内容和层次也各不相同,应更加重视教育对象的个体差异性。例如,董仲舒强调对普通民众要施行全面的道德教化,主要以提高其道德修养为目的,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对大臣而言,要在重视提升人性修养的基础之上,更加重视德行的培养,坚持做到君臣之道;对国家的统治者而言,强调统治者要具备良好的德行,为臣民树立良好的道德楷模,进行自我德育来达到更高的道德水平。不同层次的德育目标逐级提升,目标要求相应更高。
  这就对当代德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加强对学生实施分层教育,注意观察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从而总结出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2)彰显德育目标的道德性
  在政治层面上,董仲舒的德育目标思想主要是服务于统治阶级,是为了更好地帮助统治阶级巩固专制政权而形成的。不过究其本质,仍然以传统儒家道德伦理观念为主导,董仲舒德育思想所具有的丰富的道德内涵有利于这一思想可以更好地成为现实、最终收到不错的德育效果。董仲舒的德育目标将道德内涵置于非常重要的位置,主要目的是把统治阶级所倡导的道德思想和伦理要求借助道德教育的形式融入每个人的生活习惯中。在这一前提下,有助于推动统治者的意识形态在整个社会得到普及,进而更好地达到德育目标,增强德育的实效性。
  基于我国高校德育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导致较难完成制订的目标,收到的德育效果并不令人满意。在董仲舒的德育思想目标中彰显丰富的道德内涵,可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积极的借鉴和启示。
  (3)注重德育目标的全面性
  自先秦儒学以来,以孔子为首的儒学代表人物的德育思想主张,都非常重视道德教育的政治目标,别的方面的教育目标要么是为政治目标奠定基础,要么是为其提供服务。不难发现,董仲舒的德育目标在本质上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不过,他还致力于打造较为完善的德育目标体系,从各行各业着手开展一系列考察活动,强调德育目标的全面性。董仲舒提出的初级层次的德育目标为运用道德教育这一途径,可以有效地提升普通百姓的道德素养和人性修养,这对全面提升全社会的道德水平、保障社会的进步和可持续发展有很大帮助。董仲舒还就道德教育的目的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将天人关系作为理论依据,让统治者起到表率的作用,从而达到约束统治者言行的目的,推动统治者在治理国家的过程中开展仁政。董仲舒还非常重视人才的选用,提出统治者要想治理好国家,离不开德才兼备的人才,与此同时,也应将官员的道德品行置于重要地位。
  总之,董仲舒的德育思想所面向的对象是整个社会的各个阶层,而且由于人们的道德层次的不同,他们所要实现的教育目的也不尽相同,目标实现了专属、全面等要求。董仲舒的德育目标的制订涵盖了全社会各个阶级的教育对象,充分体现了全面性的特征,不得不说该特征为当代德育教育目标的制订与调整提供了重要借鉴。
  2.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启示
  董仲舒的德育思想体系中蕴含的内容全面而深刻,从整体上看,囊括了“仁义礼智信”为核心的“五常”思想、“重义轻利”的义利观、“天人合一”的和谐观。董仲舒的德育思想内容对国家统治者、大臣、普通百姓这些各个阶层的人提出了一系列要求,融入了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为当代德育教育的开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亦可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提供夯实的思想基础,更有利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1)“五常”思想有助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五常”思想在董仲舒德育思想体系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是先秦诸子思想精华的延续和总结,是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的价值观。“五常”思想中所包含的“仁义礼智信”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
  第一,董仲舒的“五常”思想是人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思想源泉。董仲舒的“五常”思想从西汉开始就成为官方统治思想,影响到中国历史发展的各个方面,其中蕴含的优秀思想使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发展获得了源源不断的支持。董仲舒的“五常”思想同样来自对人性的深入分析,适用于社会发展中的任何时期和任何阶层。因此,与当代社会所提倡的价值观具有相契合之处。
  第二,董仲舒“五常”学说与现代社会的不断融合,为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寻找到了一个新的价值定位。董仲舒的“五常”思想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得以形成、发展起来,所蕴含的核心思想“仁义礼智信”建立在对人性的深入研究之上,由于时代背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价值观也应与时俱进,补充与时代相契合的内容。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中国传统文化与高校德育教育
第一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第二节 德育教育概述
第三节 中国传统文化与高校德育教育的融合

第二章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与高校德育教育研究
第一节 儒家思想文化与高校德育教育研究
第二节 道家思想文化与高校德育教育研究
第三节 墨家思想文化与高校德育教育研究
第四节 法家思想文化与高校德育教育研究
第五节 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与高校德育教育研究

第三章 中国传统礼仪风俗文化与高校德育教育研究
第一节 中国传统礼仪文化与高校德育教育研究
第二节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与高校德育教育研究
第三节 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与高校德育教育研究
第四节 中国传统节日习俗文化与高校德育教育研究

第四章 中国传统艺术文化与高校德育教育研究
第一节 中国传统音乐艺术与高校德育教育研究
第二节 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与高校德育教育研究
第三节 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与高校德育教育研究
第四节 中国传统书法艺术与高校德育教育研究

第五章 中国传统文学文化与高校德育教育研究
第一节 中国传统文学的发展
第二节 中国传统文学的地位与文化特征
第三节 中国传统文学的基本特色
第四节 中国传统文学与高校德育教育研究

第六章 中国传统科学技术与高校德育教育研究
第一节 中国传统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
第二节 中国传统科学技术与高校德育教育研究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罗湖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