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修身班会课教师用书
0.00     定价 ¥ 65.00
罗湖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10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303196234
  • 出 版 社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12-01
收藏
畅销推荐
作者简介
  黄光成,四川双流棠湖中学外语实验学校教育集团董事长兼校长。曾荣获“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国改革优秀人物”“四川十大教育风云人物”2010年度四川省教育行业贡献奖等称号,被聘为四川省和成都市人民政府督学;享受成都市人民政府特殊津贴。2004、2009年两次受中共中央、国务院的邀请赴京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五、六十周年庆祝活动,受到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孙晓晖,四川双流棠湖中学外语实验学校初中部研培处主任,成都市特级教师,成都市学科教学带头人,第二届全国百佳语文教师,成都市优秀教师。从事班主任工作26年,被评选为第六届全国优秀班主任,任四川省首届中小学班主任教研中心组成员,双流县名班主任工作室导师。主研教学成果获2014年四川省人民政府普教教学成果二等奖;学术专著《让品格同青春一起成长》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获四川省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和成都市第十一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展开
内容介绍
修身班会课是班主任落实德育课程的具体形式。本书作者开展的修身班会课,因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形式生动活泼,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取得了良好的德育成效,在成都市全市推广开展。本书呈现作者开展修身班会课的内容素材和实施建议,对于中小学教师开展德育具有较高价值。
展开
精彩书摘
  《修身班会课教师用书》:
  第一章 班会课课型分类及课程目标
  第一节 课程性质、理念与设计思路
  一、课程性质
  “修身班会课”是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跟踪学生成长过程,以学生参与班级自主管理、自我教育和教师故事法(德育叙事)为引领,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发展和行为习惯养成的综合性活动课程。它是对国家德育课程的一种补充,是学校班级德育工作的重要阵地。本课程的特征可分为以下几点。
  (一)正确的价值取向性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按照不同学段的教育共性和不同班级的教育个性对中学生进行既具系统性,又具针对性和及时性的思想品德教育和行为习惯培养,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奠定基础。
  (二)突出的人文关怀性
  遵循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差异,关注他们丰富多样的个体需求和生命体验,用民族优秀文化与现代精神去怡情动心陶冶学生心灵,让学生在体验中,在同辈群体的感召影响下修正或强化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三)重要的生活实践性
  将道德教育扎根于学生生活,开展学生的自主管理与自我教育,把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生活、交往生活、集体生活等与德育紧密相连。让学生在管理中培养对社会的责任感,在实践中锻造品格,在自我生活体验和对他人生活故事的体验和感悟中建构良好品质。
  (四)强烈的情感浸润性
  用鲜活的德育故事和教师动情的讲述,实现道德的“唤醒”与道德的“共情”,引发学生心灵的体验、感动与觉悟。克服传统德育的“说教”“指令”的教育手段,克服逆反,让学生在发自内心的感化、体悟中重建或强化自我的良好道德品德。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一)个性化的德育是学校德育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
  当下的德育基本采用的是共性教育。共性教育是教育主体,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教育模式下的必然产物。而个性教育才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学校德育是学生素质教育的核心。而素质教育必须以个性的发展作为条件和基础,以个性教育作为核心内容。素质教育如果不以个性发展为基本途径,难免流于形式,势必偏离方向。所以,我们认为在学校德育工作中,以班级个体发展差异为条件和基础,开展的“修身班会课”个性化教育,是对国家德育课程共性教育的补充,更是培养学生优良品质的必然趋势。
  (二)真实生活中的德育才有现实的教育价值
  德育是社会要求,也是学生自我发展、自我生存的要求。德育生活化是以学生的实际年龄特征为依据,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起点,关照学生的整体生活,从学生的认识、理解、体验、感悟、交往和实践出发,关注学生生命的真正需要,实实在在地为学生成长的需要服务,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它不是将德育消解在生活里,而是以生活为依据,以学生生活中遭遇体验的社会性、道德性问题为自己的切入点,并引领学生享受真善美的生活。
  (三)让班会课成为持续紧跟学生成长过程的德育阵地
  学校德育是面向未成年人的一项长期、持续的品德教育。它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它需要教师根据学生在发展过程中呈现的问题或暴露的思想苗头,展开针对性的及时引导、适时矫正、及时强化。如果将班级德育仅仅停留在通常意义的主题班会课教育上,只能使品德教育呈现出碎片化的教育机制。这种碎片化的德育活动往往使教育处于断裂的分离状况,使每一次教育无法切中每个学生当下的心灵需求,因而成为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教育。为此,本课程的构建期望改变德育的碎片化倾向,期望使品德教育更能紧跟孩子们的成长过程,更能遵循德育的教育规律。
  (四)让学生成为班级管理的主角,成为德育的主体
  教育不是简单的授受关系。教育需要学生在参与体验和思维感悟下实现对知识的建构。在传统班级管理中,由教师主导通过几位班干部实施的班级管理中,大多数学生只是一群被管束的绵羊。这种大多数学生游离于班级管理之外的结果,只能使大多数学生缺少生活管理的实践,培养出无数缺少责任感的个体。由教师主导下的班级“总结”,学生处于被批评、被表扬的被动场景之中,缺少了学生之间的自我评价与自我教育过程,也就更难发挥学生同辈群体在德育中的独特作用。所以,本课程使每一位学生成为班级管理的主角,成为班级活动评价的主体。让他们在参与中养成品德,在评价中重构道德。
  (五)以情感激发与体验结合,实现道德价值和内驱机制的养成
  学生不是盛东西的容器而是“人”。德育工作不是把“德”的标准和要求灌输给学生,学生就会拥有良好的道德表现。从道德发生的意义上看,只有当人从内心体验某种价值,产生认同、敬畏、信任的情感或产生拒绝、厌恶、羞愧的情感时,才谈得上道德学习和道德教育的实存性。因此,德育应该放低姿态,把对学生做人的基本道德要求,转化为符合学生生活实际的活动、情境,触发学生的“感动”“启智”“明理”和“导行”的道德体验。
  总之,德育的实质就是造就德育主体,造就具有自主道德意识、道德行为的社会成员。让学生自己掌握批判的武器,提高学生的道德辨别力、判断力、选择力、创造力,学会判断和选择,学会自己面对人生,创造生活。让公德礼仪、道德规范成为学生自我生命成长的需要,才是真正有效的德育。
  三、课程设计思路
  “修身班会课”课程不同于学科课程。教育课程的课程化设计一般应遵循:以学科知识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中心的三中心设计原则。在三中心原则实施中,学科课程设计是将学科课程的严密知识体系摆在首要的位置。它是基于学生对学科知识处于未知的条件下,教师展开学生学科思维和学科素养构建的课程,而学生和问题两个中心则是教材编写与教师选择教学策略的重要依据。国家课程设置的《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课,基本沿袭了学科课程的设计思路,将知识为中心放在首位展开教学活动。我们认为,作为国家课程的《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课设置是基于学生发展共性需要的课程,而“修身班会课”则应是基于班级和学生个性发展为主的课程,是对国家德育课程的补充和完善。
  ……
展开
目录
第一篇 课程概况及实施建议
第一章 班会课课型分类及课程目标
第一节 课程性质、理念与设计思路
第二节 课型的分类与功能界定
第三节 课程目标
第二章 课程设置与实施建议
第一节 课程设置与组织保证
第二节 课程实施建议

第二篇 故事案例及引领点
第三章 目标计划
第一节 目标成就人生
1.成功的道路是目标铺出来的
2.烧水的秘诀
3.不要和老鼠比赛
4.后面要过瘾前面就得牺牲
5.贵在不知足
6.施瓦辛格的连锁目标
7.上路
8.选择
第二节 重要的事情先做
9.*重要的事情要先做
10.只选一把椅子
11.抢座位的胖小子
12.一个价值百万的简单创意
13.逃跑的袋鼠
14.盯着你想去的方向
15.坐飞机上课的学生
16.三只小钟
17.每次只追前一名
18.每天做好一件事
19.修水龙头记
20.成功总在你工作的八小时之外
21.什么叫执行?
第四章 主动执行
第一节 要分数更要能力
22.两份名单
23.没错的奥数错在哪
24.我在美国*牛学校求学记
25.新西兰10岁女孩预警海啸受政府表彰
26.9 0%的玄机
27.蔗糖与书报
28.头脑决定前途
29.老族长的选择
30.取长补短
第二节 主动、创造性地做事
31.让名字找到机会
32.三个抄写员
……
第五章 自省自律
第六章 协作合作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罗湖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