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大夏书系·亲近母语,我的使命:从儿童阅读走向人的教育
0.00     定价 ¥ 65.00
罗湖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10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76048612
  • 作      者:
    徐冬梅
  • 出 版 社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4-05-01
收藏
畅销推荐
编辑推荐
以母语阅读世界,以母语构筑世界。

☆如何看待网络流行语对孩子的影响?传统文化如何进行现代性转换?儿童阅读让孩子读什么?怎样带孩子去阅读?直面母语教育、儿童阅读中诸多困惑和困境,作者从理念和解决方式上积极作答。
☆20多年来,语文教育不断变化,如对中华传统文化越来越重视,整本书阅读成为基本共识等。作者分析为何出现种种变化,如何面对变化,母语教育又如何以不变应万变。
☆梳理“儿童阅读20 年”发展历程和重要事件,展望今后20 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发展。以历史视角探讨如何以母语教育为基点,以儿童阅读为推广路径,培育有中国根基的未来新人。

在这个世纪,在未来,儿童阅读一定会以独特的方式,滋养着每一个人,塑造着我们的国民,创造着未来的中国。
“亲近母语”以母语教育为基点,以儿童阅读为推广路径,其根本目标是培育有中国根基的未来新人。
我们希望未来的每一个孩子,通过大量的有质量的阅读,具备一个公民应有的听说读写能力和价值观,具备比较丰富的文学情感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希望他们能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有自己的文化根基,也有拥抱世界的胸怀,有面对未来的能力。

编辑推荐篇章:
P21 开口就是芭比Q,小学生也有“语言贫乏症”?
P144 新课标背景下,母语教育的变与不变
P232更广阔的阅读和儿童的生命成长
展开
作者简介
徐冬梅,亲近母语创始人,著名儿童阅读推广人,国家“十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亲近母语”课题主持人,《中国教育报》2005年度推动读书十大人物。
主持研发《亲近母语中文分级阅读标准》,主编、策划《日有所诵》《中文分级阅读文库》《新母语》《小步乐读》等图书。
在《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等专业教育报刊上发表文章一百多篇。策划并主办的中国儿童阅读论坛、儿童母语教育论坛、“阅读点亮未来”年度评选、儿童阅读师资认证等项目,在全国范围内有很大影响。
展开
内容介绍
《亲近母语,我的使命——从儿童阅读走向人的教育》作者徐冬梅扎根母语教育、儿童阅读20多年,其母语教育思想感召、影响了无数点灯人。本书精选人物专访、公开演讲和已发表论文20多篇,分为访谈、演讲和论述三大部分,讨论了母语教育和儿童阅读的困境,阐述了作者及亲近母语研究院的教育理念及研究课题、中文阅读分级标准等工作,梳理了母语教育、儿童阅读领域的发展历程等。本书能够帮助广大一线教育工作者把握母语教育、儿童阅读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并获得教学理念、教学实践的支持。
展开
精彩书摘
开口就是芭比Q,小学生也有“语言贫乏症”?
2022年《解放日报•上观新闻》施晨露专访徐冬梅

有一套书,出版15年来,走进家庭、走进学校,每年被300万名小学生使用,那就是由“亲近母语”策划,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日有所诵》。15年来,经历六次改版的《日有所诵》成为不折不扣的长销书。
诵读,这个有着悠久历史的传统学习方式,在新的时代如何焕发新的生机?《日有所诵》背后,承载着什么样的“亲近母语”理念?当网络用语向低龄孩子蔓延,如何让“网生代”对纯正的母语心生热爱与向往?开学季,《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专访“亲近母语”创始人、《日有所诵》主编、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亲近母语”课题主持人徐冬梅。
汉语是温暖、优雅的
上观新闻:发起“亲近母语”项目时,为何会以“亲近”为名?是观察到孩子们与母语“疏离”了吗?
徐冬梅:当时是2000年前后,中小学及大量教培机构,把学教材和大量做语文习题,作为主要的教学方式。当时发生过一件事,就在江苏,在一个语文特级教师担任校长的高中,孩子们在高考结束后,把书都拿出来撕了。我的一位同学是高中语文老师,她说,一些学生在高考结束后,把语文书扔进厕所里。这些真实发生的事情深深刺痛了我。
我于1970年出生在农村,童年时并没有太多阅读。幸运的是,1983年我考入中师——高邮师范学校,遇到了一个文学的时代、一个文学的校园、一位文学的启蒙老师。这位老师后来到了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我在少年、青年期,受到文学的哺育、母语的滋养。我们的母语——汉语是温暖的、优雅的,是一直在我们的日常生活、文学经典、文化传统中的。不能让我们的孩子失去对母语的热爱,离开母语的怀抱,没有母语的滋养。这是我发起“亲近母语”的初衷。
上观新闻:短视频、新媒体造就网络流行语,很多人担心“语言贫乏症”影响更年轻的一代——小学生乃至幼儿园的孩子。像我的孩子,上幼儿园就会说“芭比Q”,后来我才知道,这是一个抖音热词。这种网络流行语很快会在孩子们之中“传染”开来。
徐冬梅:网络流行语是一种正常现象。在语言中,语音、语汇、语法三个核心要素,语汇的变化是最大的。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语汇,最终,只有很少一部分词,可以沉淀下来,更多的被大浪淘沙,最终雨打风吹去。
在我眼中,母语是一棵大树,日常语言、生活语汇是主干;文学语言和实用性语言是重要的枝条,是每一种语言是否丰富、成熟的标志;古典语言、雅言则是根基,是这棵树能否茂盛的基础。每一个时代的流行语是这棵树上的叶子,春去秋来,它们长出或者落下。每一棵树上,开出的花朵,就是我们每一个人、每一个个体的语言创造,它诞生在母语的大树上,也丰富、闪耀着母语和时代的光泽。这棵树上,也会有病虫,会有虫子留下的蛀洞,这就是丑陋的语言给母语造成的伤痕。
的确,包括抖音在内,新媒体的影响是巨大的。媒体文化研究者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童年的消逝》这两本书中,就曾描述早已到来的新媒体对人类状态和儿童教育的影响,并对此表达担忧和思考。年轻一代甚至儿童一代,已经是网络时代的“原住民”,更愿意通过短视频和新媒体来获得资讯和娱乐。
无论是动漫、游戏,还是短视频,都是以口头语言结合视觉语言的表达形式。相比纸质图书、书面语言,这些新媒体的口头语言不够严谨;相比文学作品,词汇量的丰富性和精确性,精神性和文化性显得不足。因此,“语言贫乏症”在一定程度上客观存在。但这只是现象,更重要的是儿童精神的荒漠化,这也就是倡导儿童阅读、促进经典阅读的意义。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今天推广阅读,更多的是在跟短视频、电视剧、动漫等,争夺儿童的时间和兴趣。这是一项很艰难的工作。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短视频和新媒体的流行,对普及知识、个体自由表达,有积极意义。对现代人而言,视觉接受信息是最直接、有效的。我也相信随着媒体形式的发展,更丰富的、有一定深度的、有较高艺术和教育价值的内容会大量出现。
回应语文教育变化
上观新闻:为什么把“诵读”作为“亲近母语”的切入点?
徐冬梅:“亲近母语”一开始就是以系统性的课程来建构的。主要分三个部分,一是诵读,倡导老师带着孩子们诵读诗歌和经典。在2007年推出《日有所诵》之前就有“亲近母语”的经典诵读读本在内部实验和使用。二是主题阅读,按照儿童精神发展的一个个主题,让孩子们读适宜的文本。三是整本书阅读,从2001年开始,我们倡导老师们在教室里做“点灯人”,在带领孩子们学习语文教材的基础上,少做习题,更多阅读儿童文学和人文、百科图书。我们梳理全国各大少儿出版社的童书,给孩子们推荐书目,这件事坚持了20多年。
在“亲近母语”的体系中,诵读一直占重要位置。诵读、诗教是中国古典教育的传统,也符合我们的语言音乐性强的特点。对儿童来说,诵读可以让多种感官共同参与学习,学习效果更好,同时也能帮助他们培养语感,积累语言,养成静气、定力和智慧。
上观新闻:20年来,语文教育在变化,我们的诵读文本如何回应?
徐冬梅:语文教育确实变化巨大。其一,随着国家经济发展,民族自信心增强,党和政府、学术界和民众对中华传统文化和传统文化教育越来越重视。教育部在2014年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语文教育对此积极回应,2017年全国使用语文统编教材,中小学语文教材都加大了传统文化教育的分量,尤其是加强了经典诗文的学习。同时,随着《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等节目的推动,古典诗歌和文言文的诵读和学习,逐渐得到学校、老师和家长的重视。
其二,儿童阅读经历了将近20年的推动,整本书阅读已经成为教育和社会的基本共识。语文教材开设了“快乐读书吧”栏目,整本书阅读进入语文课程体系。
其三,今年,在20年语文教育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国家发布了新课程新课标。其中语文课程标准,用三个任务群的方式设置语文课程内容。第一层设“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一个基础型学习任务群,第二层设“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三个发展型学习任务群,第三层设“整本书阅读”“跨学科学习”两个拓展型学习任务群。
“亲近母语”在20年的研究和实践中,在这三个层面都有所探索。比如《日有所诵》就是对第一层“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任务群中“诵读”的落实。
《日有所诵》持续修订,一方面源于用户的反馈,另一方面源于对时代和教育认识的深化。最近的这次修订,仍旧坚持儿童性、经典性、教育性三个基本原则,在“亲近母语”中文分级阅读体系下,更好地适应当下儿童的精神需求,启迪儿童灵性,进一步提高所选诗歌在体裁与内容上的经典性和丰富性。
由阅读找到生命支点
上观新闻:说到中文分级阅读标准,“分级阅读”在英语中是大家熟悉的概念,为什么要推行中文分级阅读?
徐冬梅:中文分级阅读不仅是文本的分级,而且是要根据儿童认知、阅读水平为每个孩子匹配合适的读物,并根据不同情境进行适当的阅读互动、阅读指导和阅读教育。
如何检测孩子的阅读水平、如何给孩子选书、如何带孩子读书、读到什么程度,这些问题看似简单,但对90%甚至更高比例的家庭来说,迫切需要科学、具体的指导体系。
儿童阅读、中文分级阅读,是一个专业体系。在这个标准研发的五年中,我们遇到不少难点。第一个是母语性的问题。汉字、词汇没有明确分级。不像英文,1—8级词汇,非常清晰。汉语本身的模糊性、汉语语义的复杂性,让中文分级阅读有很大困难。比如,著名的蓝思分级阅读是通过两个参数来界定的:一是词频,二是句子长度。句子越长,结构越复杂,难度越大。英文找到这两个数值,是非常科学的。但在汉语中,情况复杂得多。古诗和现代诗歌、文言文,这些特殊语料暂且不论,一般的中文材料是不是句子越短,难度就越小呢?显然不是。
第二个是数字化、智能化的问题。如何利用数字化、智能化,对儿童进行科学的儿童阅读素养的测评,为他们匹配合适的文本,对他们进行一定的阅读影响,这是一定要解决的。
儿童容易受到各种情境的影响,在手机上、在电脑上、在iPad上,还是在纸上做测评,以及在不同情绪、不同状态下做阅读测评,效果是不一样的。这要求我们追求更科学地推进中文分级阅读数据化、智能化的研究和实践。
上观新闻:你会如何描述对母语教育的理想?
徐冬梅:每个儿童都可以经由阅读、反思和他的生命实践,找到自己安身立命之处。阅读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一种和自己不断实现对话的生命活动。我期待每个孩子,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在乡村,都能在童年拥有阅读的权利,享受母语的温暖。
每一个屋檐下,都有读书给孩子听的爸爸妈妈;每一间教室里,都有一个带着孩子们共读的“点灯人”。
通过儿童阅读,通过母语教育,让孩子们拥有清明的理性、丰富的情感、开阔的视野,怀有对真善美不懈的追求,对自己的家庭、对民族和国家、对人类和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怀有真挚的热爱和责任,成为有中国根基的未来新人。
展开
目录
代序 亲近母语:生命的歌唱 / 1

第一辑 访谈
徐冬梅:亲近母语,我的使命 / 3
母语教育事关儿童“精神胚胎的发育” / 11
开口就是芭比Q,小学生也有“语言贫乏症”? / 21
最重要的,是让孩子和诗歌直接相对 / 28

第二辑 演讲
儿童文学和小学语文教学 / 43
儿童的文学阅读和语言发展 / 51
落实儿童阅读,推进书香校园 / 60
男孩和女孩的阅读差异及对策 / 68
母语教育的去路和归途 / 88
以母语构筑世界 / 99
在不确定的现在和未来,母语教育可以做些什么 / 113
亲近母语中文分级阅读标准的研制和应用 / 126
新课标背景下,母语教育的变与不变 / 144
儿童阅读20年:回顾、总结和展望 / 154
发光的人,有光的课 / 173

第三辑 论述
一群人的“点灯行动”
——“亲近母语”十年研究和探索之路 / 191
亲近母语:做适合儿童的传统文化教育 / 205
构建以儿童为本的传统文化教育 / 213
“亲近母语”想培养什么样的小学母语教师 / 225
更广阔的阅读和儿童的生命成长 / 232
亲近母语:儿童本位的小学语文课程研究和实验 / 241
落实中文分级阅读,推进书香校园建设 / 251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罗湖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