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德育模式的理论与实践》:
坚持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学校德育的根本目标。马克思主义认为个体的发展指的是所有社会成员的发展,包括个性、智力、体力等方面的发展。人的发展具有全面性、充分性和自由性。全面发展是相对片面发展来讲的,它指的是个体的所有能力都能够实现协调发展,全面发展包括了充分发展和自由发展。自由发展指的是个体在自愿的基础上发展才能、发挥潜能、释放力量;充分发展指的是站在程度层面看待发展,个体不断向着更高的层面发展。马克思主义重视人的全面发展,其现代理论的一个重要价值导向便是人的全面发展。德育必须重视人的全面发展,在开展德育教学时,教师应该运用多种方法和手段帮助学生实现全面发展,在新时期背景下,为了确保德育实现现代化发展,教育工作者应该及时转变教育理念,将个体的全面发展当作德育的一个重要导向,按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德育教学要求推进德育工作的实施,重视学生需求,对学生的人格发展、人格形成投入足够的关注,设定科学的德育目标,建立完善的德育机制,运用多种方法和手段完善德育内容,引导学生实现自我发展,增强他们的自我发展意识,确保他们能够在德育教育中有所收获,形成和谐人格。
2.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如强政策引导。在开展德育教育工作时必须重视德育教师的有效作用,只有建立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才能够推动德育活动的实施。为了顺利开展德育教育工作,相关部门可出台一些政策和制度,将德育思想与管理活动相融合,营造良好的政策氛围,引导教师积极开展德育教学工作。我国出台的教育规划纲要提到,重视德育的地位,在开展教育改革时,将德育改革作为一个重点,这说明在学校的教育中,德育占据着首要地位。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学校和教育部门在出台相关政策时没有重视德育发挥的作用,在针对教师开展职称评定、教学评比、职务晋升等活动时,学校应该将教师的德育成果、德育经历纳入评比活动中,确保教师能够对德育工作投入足够的关注,加快德育队伍的建设和发展,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促使他们认真开展德育活动。
坚持项目驱动。一支优秀的德育队伍必须具备较高的素质、较强的专业能力。德育教师应该在文化水平、道德素质、政治素质等方面拥有良好的表现,同时还要养成自我发展、自我提高的良好习惯,能够按照社会的发展变化开展德育工作,提高德育教学水平,顺利实现德育目标。在建立德育教师队伍时,可遵循项目驱动原则,各类学校在进行课程建设、教学改革、科学研究、教学评比等活动时,重视德育教师的发展,不断完善他们的知识体系,提升他们的教学能力,增强他们的科研能力,引导德育教师完善自我,推动学校德育活动的开展。针对其他学科教师也可以出台一些政策,鼓励他们发挥特长,积极参与德育改革活动,在开展教师晋升、考核、职称评定等工作时,应该重视教师获得的德育劳动成果。
进行岗位交流。实践能够对真理进行检验,在开展德育教育时,必须将实践和理论相结合,这能够有效保障德育教学成果。德育教师应该按照教学目标和教学标准开展工作,同时积极参与一些实践活动,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掌握更多的教学技能和方法,并将这些方法应用在教学活动中,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学校教育不能脱离社会,可针对德育教师制定和实施岗位交流制度,为教师提供参与实践的机会。德育教师和班主任、党团人员进行岗位交流,与学生进行多方面的接触,有利于他们顺利开展德育教学工作。学校还可制定兼职制度,使德育教师认识和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按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发展规律、性格特征开展德育教学活动,达到在德育教学中取得理想成果的目的。
有的学校在开展德育教学时没有重视德育关怀,导致德育在实施过程中未取得良好成果。为解决该类问题,德育教师在开展德育工作时应该重视学生的主体性,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在开展德育实践活动时,教师必须尊重学生、关心学生,平等地看待学生,与学生建立互信互助关系,以此作为基础,开展德育教学工作,帮助学生塑造良好的人格,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教师应该重视德育关怀,既要与学生构建和谐的关系,又要将关怀情感与教学活动相结合,以此建立完善的德育教育体系,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教师应该运用多种沟通方法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学生的个体需求,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解决学生遇到的实际问题。教师不仅要具备较高的职业素养,还要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能够在教学工作中贯彻关怀德育理念。以关怀关系作为基础,推进教学工作的实施,并且利用一些课外实践活动与学生加强互动交流,引导学生参与德育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3.建立互助的朋辈关系,激发学生自育能力
在和谐人格的内涵中,外在关系和谐是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构成,在生活实践中,小学生的人际关系较差,外在关系没有达到和谐要求。其原因主要包括小学生只重视自身,没有关心他人,在与他人交往时,不重视他人的地位,将自己凌驾于他人之上,在这种失衡的人际关系中,双方很难获得良好的交流结果,这会导致人际关系破裂。假如个体将外部世界看成客观的对象性存在,此时对于个体来讲,外部世界只是生活的一种依托,个人无法与外部关系达到和谐状态,也难以形成良好的外在关系。前文在研究中提到,小学生人格存在一些缺陷和问题,这与他们的外部关系失衡存在紧密的联系。学校在开展德育教育时,必须重视学生的外部关系,确保学生之间能够建立和谐的关系,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加强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引导学生站在平等的角度对待他人、看待世界,让他们能够正确地理解外部世界,这有利于他们与外部世界建立和谐的关系,既可以提高他们的人际交往水平,也能够帮助他们塑造良好的性格。
德育属于一种实践活动,在德育实践中,教师必须重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并非只是教育的对象,学生具有独立的意识和思想。学校德育应该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在开展德育教学时,教师应该将学生的现实情况与教学内容相连接,采用具有关怀性的教育方式,尊重和爱护学生,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以此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他们的主体意识。
一是,学校在建立管理机制时应该重视学生的主体性。每个学生都具有独立的人格,通过开展德育教育工作,引导学生参与一些管理活动,可以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他们的创造能力。德育教育的主体性还体现在学生对德育内容的挑选和理解,通过接受德育教育,学生实现内化到外化的转变,将自己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实现知行合一。
二是,学校必须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世上不存在相同的两片叶子,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他们具有自己的个性特点。在开展德育教学时,教师应该重视学生的差异,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重视学生的差异性,确保每个学生在接受德育教育后都能够有所收获。
三是,学校可以采用一些方法激发学生的能动性。教师在开展德育教学工作时,可按照学生的身心特点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利用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手段推进德育教育工作的实施,同时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空间,鼓励他们积极主动参与活动,在此过程中激发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学校在开展活动时,应该重视学生的参与权、知情权,这能够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他们在参与德育实践后,会对个人价值有深入的认识和了解。当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强后,他们就会逐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并且学会与他人进行交流沟通,处理好个体与外部的关系,进而形成和谐的人格,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质。
4.丰富德育的课程内容,拓展德育实施办法
和谐人格塑造要始终融会于德育教育的内容之中。当前,法治观念、科学观念是国内德育教育的主要观念,通过开展德育教育,将学生培养为合格的公民,确保学生能够理解各项法律制度,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引导学生按照各项公共道德、法律制度参与社会生活。这些内容与各学科紧密联系,地理、历史、文学、艺术等学科中都包括上述内容。学校开设的课程与法律知识存在一定的联系,例如组织开展模拟竞选活动,这既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让他们掌握一些法律知识。为了帮助学生理解一些法令,也可以采用教学活动的方式,体育卫生教学便是将健康卫生法规应用在教学活动中。学校在开展德育工作时,必须重视学生和谐人格的塑造和培养,可采用预期社会化系统。在预期社会化过程中,学生能够对一些道德规范有深入的认识和了解,并且能够对社会发展规律、规范体系的形成、价值观的演变等有一定的了解,他们能够将个体行为、选择、需求与正确的行为联系在一起。开展德育教育可采用多种方式,教师利用不同的方式能够帮助学生塑造和谐人格,引导他们调整自己的预期,将一些客观现实成分添加到预期化过程中,以此来实现学生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统一。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