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小学德育模式的理论与实践
0.00     定价 ¥ 68.00
罗湖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10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48474371
  • 作      者:
    黄健华
  • 出 版 社 :
    哈尔滨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4-01-01
收藏
畅销推荐
作者简介
  黄健华,教育硕士,高级教师,深圳市宝安区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曾获“深圳市优秀班主任”“深圳市宝安区学科骨干教师”等荣誉称号。现任深圳市宝安中学(集团)海天学校德育副校长,长期致力于小学德育工作,参与多所小学德育课程的建设与实践。
展开
内容介绍
  《小学德育模式的理论与实践》是一本研究小学德育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的图书。该书主要从小学德育的概念、发展历程、重要性、构成要素、内容的选择和设计、方法的选择和应用、评价的方法和标准、实施策略、模式的创新与发展等方面展开论述,全面分析小学德育模式的构成和实施方法,以及评价的方法和标准,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对策。该书旨在帮助读者全面了解小学德育模式的理论和实践,并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可行的教学思路和方法,以提高小学生的道德素养及综合素质。
展开
精彩书摘
  《小学德育模式的理论与实践》:
  坚持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学校德育的根本目标。马克思主义认为个体的发展指的是所有社会成员的发展,包括个性、智力、体力等方面的发展。人的发展具有全面性、充分性和自由性。全面发展是相对片面发展来讲的,它指的是个体的所有能力都能够实现协调发展,全面发展包括了充分发展和自由发展。自由发展指的是个体在自愿的基础上发展才能、发挥潜能、释放力量;充分发展指的是站在程度层面看待发展,个体不断向着更高的层面发展。马克思主义重视人的全面发展,其现代理论的一个重要价值导向便是人的全面发展。德育必须重视人的全面发展,在开展德育教学时,教师应该运用多种方法和手段帮助学生实现全面发展,在新时期背景下,为了确保德育实现现代化发展,教育工作者应该及时转变教育理念,将个体的全面发展当作德育的一个重要导向,按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德育教学要求推进德育工作的实施,重视学生需求,对学生的人格发展、人格形成投入足够的关注,设定科学的德育目标,建立完善的德育机制,运用多种方法和手段完善德育内容,引导学生实现自我发展,增强他们的自我发展意识,确保他们能够在德育教育中有所收获,形成和谐人格。
  2.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如强政策引导。在开展德育教育工作时必须重视德育教师的有效作用,只有建立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才能够推动德育活动的实施。为了顺利开展德育教育工作,相关部门可出台一些政策和制度,将德育思想与管理活动相融合,营造良好的政策氛围,引导教师积极开展德育教学工作。我国出台的教育规划纲要提到,重视德育的地位,在开展教育改革时,将德育改革作为一个重点,这说明在学校的教育中,德育占据着首要地位。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学校和教育部门在出台相关政策时没有重视德育发挥的作用,在针对教师开展职称评定、教学评比、职务晋升等活动时,学校应该将教师的德育成果、德育经历纳入评比活动中,确保教师能够对德育工作投入足够的关注,加快德育队伍的建设和发展,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促使他们认真开展德育活动。
  坚持项目驱动。一支优秀的德育队伍必须具备较高的素质、较强的专业能力。德育教师应该在文化水平、道德素质、政治素质等方面拥有良好的表现,同时还要养成自我发展、自我提高的良好习惯,能够按照社会的发展变化开展德育工作,提高德育教学水平,顺利实现德育目标。在建立德育教师队伍时,可遵循项目驱动原则,各类学校在进行课程建设、教学改革、科学研究、教学评比等活动时,重视德育教师的发展,不断完善他们的知识体系,提升他们的教学能力,增强他们的科研能力,引导德育教师完善自我,推动学校德育活动的开展。针对其他学科教师也可以出台一些政策,鼓励他们发挥特长,积极参与德育改革活动,在开展教师晋升、考核、职称评定等工作时,应该重视教师获得的德育劳动成果。
  进行岗位交流。实践能够对真理进行检验,在开展德育教育时,必须将实践和理论相结合,这能够有效保障德育教学成果。德育教师应该按照教学目标和教学标准开展工作,同时积极参与一些实践活动,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掌握更多的教学技能和方法,并将这些方法应用在教学活动中,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学校教育不能脱离社会,可针对德育教师制定和实施岗位交流制度,为教师提供参与实践的机会。德育教师和班主任、党团人员进行岗位交流,与学生进行多方面的接触,有利于他们顺利开展德育教学工作。学校还可制定兼职制度,使德育教师认识和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按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发展规律、性格特征开展德育教学活动,达到在德育教学中取得理想成果的目的。
  有的学校在开展德育教学时没有重视德育关怀,导致德育在实施过程中未取得良好成果。为解决该类问题,德育教师在开展德育工作时应该重视学生的主体性,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在开展德育实践活动时,教师必须尊重学生、关心学生,平等地看待学生,与学生建立互信互助关系,以此作为基础,开展德育教学工作,帮助学生塑造良好的人格,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教师应该重视德育关怀,既要与学生构建和谐的关系,又要将关怀情感与教学活动相结合,以此建立完善的德育教育体系,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教师应该运用多种沟通方法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学生的个体需求,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解决学生遇到的实际问题。教师不仅要具备较高的职业素养,还要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能够在教学工作中贯彻关怀德育理念。以关怀关系作为基础,推进教学工作的实施,并且利用一些课外实践活动与学生加强互动交流,引导学生参与德育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3.建立互助的朋辈关系,激发学生自育能力
  在和谐人格的内涵中,外在关系和谐是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构成,在生活实践中,小学生的人际关系较差,外在关系没有达到和谐要求。其原因主要包括小学生只重视自身,没有关心他人,在与他人交往时,不重视他人的地位,将自己凌驾于他人之上,在这种失衡的人际关系中,双方很难获得良好的交流结果,这会导致人际关系破裂。假如个体将外部世界看成客观的对象性存在,此时对于个体来讲,外部世界只是生活的一种依托,个人无法与外部关系达到和谐状态,也难以形成良好的外在关系。前文在研究中提到,小学生人格存在一些缺陷和问题,这与他们的外部关系失衡存在紧密的联系。学校在开展德育教育时,必须重视学生的外部关系,确保学生之间能够建立和谐的关系,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加强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引导学生站在平等的角度对待他人、看待世界,让他们能够正确地理解外部世界,这有利于他们与外部世界建立和谐的关系,既可以提高他们的人际交往水平,也能够帮助他们塑造良好的性格。
  德育属于一种实践活动,在德育实践中,教师必须重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并非只是教育的对象,学生具有独立的意识和思想。学校德育应该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在开展德育教学时,教师应该将学生的现实情况与教学内容相连接,采用具有关怀性的教育方式,尊重和爱护学生,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以此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他们的主体意识。
  一是,学校在建立管理机制时应该重视学生的主体性。每个学生都具有独立的人格,通过开展德育教育工作,引导学生参与一些管理活动,可以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他们的创造能力。德育教育的主体性还体现在学生对德育内容的挑选和理解,通过接受德育教育,学生实现内化到外化的转变,将自己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实现知行合一。
  二是,学校必须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世上不存在相同的两片叶子,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他们具有自己的个性特点。在开展德育教学时,教师应该重视学生的差异,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重视学生的差异性,确保每个学生在接受德育教育后都能够有所收获。
  三是,学校可以采用一些方法激发学生的能动性。教师在开展德育教学工作时,可按照学生的身心特点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利用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手段推进德育教育工作的实施,同时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空间,鼓励他们积极主动参与活动,在此过程中激发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学校在开展活动时,应该重视学生的参与权、知情权,这能够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他们在参与德育实践后,会对个人价值有深入的认识和了解。当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强后,他们就会逐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并且学会与他人进行交流沟通,处理好个体与外部的关系,进而形成和谐的人格,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质。
  4.丰富德育的课程内容,拓展德育实施办法
  和谐人格塑造要始终融会于德育教育的内容之中。当前,法治观念、科学观念是国内德育教育的主要观念,通过开展德育教育,将学生培养为合格的公民,确保学生能够理解各项法律制度,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引导学生按照各项公共道德、法律制度参与社会生活。这些内容与各学科紧密联系,地理、历史、文学、艺术等学科中都包括上述内容。学校开设的课程与法律知识存在一定的联系,例如组织开展模拟竞选活动,这既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让他们掌握一些法律知识。为了帮助学生理解一些法令,也可以采用教学活动的方式,体育卫生教学便是将健康卫生法规应用在教学活动中。学校在开展德育工作时,必须重视学生和谐人格的塑造和培养,可采用预期社会化系统。在预期社会化过程中,学生能够对一些道德规范有深入的认识和了解,并且能够对社会发展规律、规范体系的形成、价值观的演变等有一定的了解,他们能够将个体行为、选择、需求与正确的行为联系在一起。开展德育教育可采用多种方式,教师利用不同的方式能够帮助学生塑造和谐人格,引导他们调整自己的预期,将一些客观现实成分添加到预期化过程中,以此来实现学生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统一。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意义
第三节 研究目的

第二章 小学德育的概念及发展历程
第一节 德育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小学德育的发展历程

第三章 小学德育的重要性
第一节 培养德育意识
第二节 塑造道德人格
第三节 提高心理素质
第四节 增强社会责任感

第四章 小学德育模式的构成要素
第一节 小学德育目标
第二节 小学德育内容
第三节 小学德育方法

第五章 小学德育内容的选择和设计
第一节 小学德育内容的分类
第二节 小学德育内容的选择和设计原则
第三节 小学德育内容的教学方法

第六章 小学德育方法的选择和应用
第一节 小学德育方法的分类
第二节 小学德育方法的选择原则
第三节 小学德育方法的应用实例

第七章 小学德育评价的方法和标准
第一节 小学德育评价的概念
第二节 小学德育评价的方法
第三节 小学德育评价的标准

第八章 小学德育的实施策略
第一节 小学德育领导者的角色
第二节 小学教师德育能力的提高
第三节 小学家庭德育的推进

第九章 小学德育模式的创新与发展
第一节 小学德育模式创新的意义
第二节 小学德育模式的发展趋势

第十章 结论与建议
第一节 结论
第二节 建议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罗湖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