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支持高中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学习场”构建
0.00     定价 ¥ 98.00
罗湖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10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52042498
  • 出 版 社 :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4-05-01
收藏
畅销推荐
编辑推荐

“支持高中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学习场’构建研究”是上海市高桥中学创建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的重点实验项目。本书系统呈现了学校将“学习场”项目作为重点实验项目的原有思考与已有基础,并从树立“学习场”理念、构建“学习场”物质、加注“学习场”智能、保障“学习场”活力等四个方面展开论述,以期为一线教育工作者和教育研究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和案例借鉴。同时,本书涵盖了上海市提升中小学(幼儿园)课程领导力行动研究项目(第四轮)种子校以及上海市“双新”项目实验校研究成果的重要内容。

展开
作者简介

沈正东,教育硕士,上海市化学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曾任建平中学副校长等职务,长期负责或分管学校德育和课程教学工作。现任上海市高桥中学校长,兼任高桥中学教育集团理事长。


上海市第三期名师培养基地学员,浦东新区第二期名校园长培养项目高峰计划学员。曾获全国“聚焦课堂”教学展示活动一等奖、上海市中青年教师教学评选活动一等奖、“上海市园丁奖”、“浦东新区社会事业系统十大杰出青年”等荣誉。主持并完成中国化学会重点课题1项、上海市课题1项,主持及参与完成区级以上课题9项,正在主持的区、市级课题5项;出版《高中化学教育新论》等专著4部,参与编写《现代世界教学理论选粹》等著作2部;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等刊物发表论文22篇。


受聘担任全国非统编普通高中化学新教材编写组核心成员,上海市义务教育阶段五四学制教材审读专家,上海市中考、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命题专家,浦东新区教育学会化学教育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浦东新区化学名师基地主持人等。


展开
内容介绍

高桥中学作为一所百年名校,有着自身的区位优势和课程创新建设探索。在沈正东校长带领下,高桥中学走上了一个高质量发展阶段——2023年顺利通过创建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总结性评审,2024年3月被正式命名为“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本书就是把这些年沈正东校长带领高桥中学在培育高中生核心素养方面所做的探索、实践工作和所取得的成果汇集成书。全书围绕学校的区级重点课题“支持高中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学习场’构建研究”项目展开——一方面,学生素养培育是世界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另一方面,“学习场”构建是指向素养发展的核心支持。


全书包含六章内容,全面展示了高桥中学不断寻求学校发展方式和育人方式的转变,以构建突破时空的立体“学习场”为载体、以培育高中生核心素养为目标,探索助力学校找到自身高质量发展的独特路径,以优质教育资源带动区域教育高位均衡发展。让学校成为突破时空的立体“学习场”,既能体现价值引领、满足师生需求,又能融合信息技术、彰显书院生态。这本书是高桥中学脚踏实地开展“双新”实践的成果展示,相信这些有益的经验对于广大中小学教育者和管理者来说,都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和推广价值。


展开
精彩书摘

引言  让学校成为突破时空的立体“学习场”

 

党的二十大将教育、科技、人才定位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要求“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这是我国教育发展从规模扩张走向内涵发展的历史转折点。普通高中是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中的关键一环,高中教育高质量发展,从本质上来讲,就是构建更高水平的育人体系,说到底就是指向育人的高质量。育人的高质量,就是要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教育根本问题,从人才强国战略的高度思考培养人的深刻意蕴,聚焦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在这样一个高中教育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每所高中都有自己的任务,都有自己的使命,我们的任务、我们的使命都要放在时代的背景下来思考,只有具有时代性视角的思考才能成就学生更好地发展,才能真正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么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使普通高中在引导基础教育变革,助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方面起到应有的作用。在此背景下,高桥中学在创建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的进程中,在力求体现“实验性、示范性”的同时,不断寻求学校发展方式和育人方式的转变,以构建突破时空的立体“学习场”为载体、以培育高中生核心素养为目标,探索助力学校找到自身高质量发展的独特路径,以优质教育资源带动区域教育高位均衡发展,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

 

一、 体现价值引领的“学习场”

从本质来上说,在新时代推进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推进高中育人方式变革的宏观背景下,创建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的意义并非只体现在“实验性、示范性”特征上,其更重要的价值在于促进高中“多样化、有特色”发展,让每一所普通高中找到自身高质量发展的独特路径,以优质教育资源带动区域教育高位均衡发展,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既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又孕育未来社会的适应者、创造者与引领者,为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


面向未来的高中学校,“学习场”构建要基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转型、科技进步和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客观需要,基于学校特有的办学历史、学校文化、发展理念以及地域特色,以关注学生当下的情怀、培养未来人才的视野为出发点,塑造办学愿景,寻求发展路径。高桥中学力图以构建“学习场”为突破口,通过挖掘自身特色、抢抓区位优势、创新改革路径,找到自身高质量发展的独特路径,实现学校的多样化有特色发展;通过承担帮扶薄弱学校、推广办学经验的社会责任,成立“高桥中学教育集团”,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带动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肩负推进新时代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重大使命,聚焦新时代人才培养,力争成为“人才的摇篮”“思想的沃土”“生命的家园”,为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积蓄能量。


二、 满足师生需求的“学习场”

教师和学生是“学习场”的实际使用者、真实体验者,这意味着教师与学生对“学习场”的感应度对“学习场”的实际效应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学习场”构建需要考虑学生的生命成长需求,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和身心发展规律,结合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满足教师的课堂教学需要。


高桥中学以《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各学科课程标准等为指南,坚持“五育并举、融合育人”的视野,基于“为学以理、积学精业”的办学理念,结合培养“现代君子”的育人目标,着重从两个方面把握课程建设和创新走向: 其一是,聚焦于“理”,在若干“理”的探寻下,引领学生全面认识世界,追求全面发展;其二是,落实于“积”,突出对学生的“积”——也就是对学生实践与体验过程的关注,促进学生在做中学,做中体验、反思和发展。进而,我们逐步形成了高桥中学“理趣——立交桥课程”建设思路与课程图谱,“为学以理、理趣相融,为每一位学生架起通往未来之桥”,因理而生,由理出发,暗扣学校办学理念,明联高桥中学校名中的“桥”,实则通过课程为学生发展搭建多元化、可选择、有层次、能融通的“立交桥”。


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的“最后一公里”在课堂。落实“双新”,每一位教师必须从自己的学科做起,提高教学设计站位,即从关注单一的知识点、课时转变到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大单元设计,实现教学设计与素养目标的有效对接。我们深知,无论多好的课程改革理念、教学设计方案,只有在每一节课中落地落实,最终才能催生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发展。任何课程改革只有触动课堂层面,才算真正进入深水区。基于此,我们围绕新时期学校发展的新战略,在认真总结学校课堂文化、教学特色的基础上,聚焦课堂教学实践,提出了探索“理趣——原动力课堂”,试图整体重构学科育人新形态。在我们看来,“理趣——原动力课堂”,不仅是学生成长的重要场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得到凸显,原动力、能动性得以激活,也是教师成长的重要场域,让教师发展逐步具有深度的凝聚力、自觉性与专业性。


三、 融合信息技术的“学习场”

教育数字化是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数字化、信息化已逐渐成为人类生存与实践的主导方式,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技术不仅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思维方式带来重大变革,也深刻影响着教育系统的发展。为此,在办学条件上,我校近年来重点加强 “互联网+网络教育”平台构建,实现线下线上有机融合,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迈向“数字化”高质量发展。


对接智能时代,高桥中学力图打破对教师和教材的依赖,通过信息技术的介入,建构数字学习资源,建立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学习资源支持模式,接入教室、图书馆、阅览室、自习室、工坊以及实验室,使学生可以在课堂内外及时根据学习进度和问题难点,查阅资料,自主学习,解决问题。建立独立学习室、专业阅览室等服务特殊需求的专门学习空间,打造沉浸式、智慧型、人本化的新型学习中心;利用廊道空间和亭台楼阁进行图书和图景布置,打造无边学习阅览空间,营造无处不在、无处不能的学习氛围。


2022年,学校启动了浦东新区第三批“智慧校园”试点学校工作,我们围绕促进高中学生素养培育的数字化“学习场”构建,围绕育人模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聚焦核心素养,结合“学习场”实验项目和“理趣——原动力课堂”建设,构建数字化网络学习空间。我校的智慧校园建设主要内容表述为“3+3+1”,即主要涵盖三大学习场景构建( “理趣——原动力课堂”场景、拓展性研究性学习场景和智慧体育场景)、三类支撑工具打造(数字资源支撑工具、教师发展支撑工具和评价与诊断支撑工具)和一个数字化学习社区创设三个板块,重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意志力、责任感以及问题解决能力,为其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另外,新疆部通过思政大课堂、丰富多彩的人文、艺术、体育类拓展课程及城市景观研学、自然教育拓展、文化古迹探寻等主题实践活动,打造适合新疆班学生特点的学习场,让学生的学习随时随地真实发生,把所学的学科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责任意识,促进学生形成真实的生命感悟。


四、 彰显书院生态的“学习场”

113年来,高桥中学景观未毁、文脉不绝,存有被称为国内现存第一块航运御碑的明朝永乐御碑、被列入上海古树名录的枫杨树、4处区级保护文物等,亭台楼阁、小桥流水,师生如同置身于古代书院,在历史古今纵横间埋下读书报国的壮志雄心。书院,是古代精神资源的宝库,其中学术创新、文化传承、社会担当方面,今天尤其值得重视与发扬。在优秀传统文化日渐复兴的今天,走过百年的高桥中学,原本就具备悠久的书院式文脉、保存“民国风”书院式校园环境,理应充分发挥连通传统与现代的优势,开拓出综合素养培育和创新人才培养的新路径。

高桥中学在借鉴古代书院“师生共处,学生互助”模式的基础上,以追求知识和道德完善及社会性发展为目的,构建书院式“学习场”,试行书院式学习与生活的运行模式,探索形成全程全方位的书院式学习与生活导师制度,探索形成学生自主、自治的管理运行体系;建设充分体现书院式生态学校理念的园林式老校区和现代化新校区,建设服务学生自主探究的自然科学创新实验中心和艺术人文创新活动中心;重构现有图书馆形态,打造沉浸式、智慧型、人本化的新型阅读空间;丰富拓展满足学生多元需求的室内外非正式学习空间;创设依托中国(上海)自贸区、高桥古镇、书院文化研学旅行等的综合实践活动学习空间。


展望普通高中多样化、有特色、高质量发展的未来,改革与创新仍是一切教育行动不变的内核。秉持“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的精神,指向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建设、高质量发展下的高中建设,高桥中学将始终坚持党建引领,始终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进一步健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机制,进一步彰显“学习场”实验项目与教育科研的引领作用,进一步提升课程与教学改革的育人载体功能,进一步优化学校治理体系与文化生态,进一步有效推进高中育人方式改革,全方位、全要素、全过程引领学生在突破时空的立体“学习场”中感悟知识本质、自然规律和人生真谛,逐步形成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确立“学习场”项目,规划改革新愿景

第一节  研判学校发展基础与现状

一、学校概况

二、学校发展经验与优势

三、学校发展机遇与挑战

第二节  擘画学校高质量发展蓝图

一、廓清学校发展价值

二、重塑学校办学理念

三、定位学校培养目标

第三节  分解学校发展主要任务

一、落实立德树人,构建三全育人德育体系

二、对标国家方案,优化学校课程建设

三、围绕核心素养,深化课堂教学改革

四、分层分类培养,促进教师能力转型

五、聚焦实践问题,提升教育科研水平

六、立足智能时代,推动技术深度融合

七、注重文化引领,健全学校治理机制

第四节  确定学校重点实验项目

一、剖析项目内涵

二、把脉项目目标

三、明确项目内容

 

第二章  溯源“学习场”基础,盘活发展新条件

第一节  构建特色生态课程群,培育高中生生态素养的实践研究

一、基于普通高中生态素养培育的自主体验式德育课程群建设

二、基于普通高中生态素养培育的以环保创新为核心的科技课程群建设

三、基于普通高中生态素养培育的以铸牢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核心的民族文化(家国情怀)课程群建设

第二节  支持生态素养培育的高中书院式学习环境建设研究

一、基于生态素养培育书院式教育的基础理论研究

二、基于问题解决的全员导师制实践研究

三、高桥中学教育集团清溪书院助力教师成长的实践研究

四、基于民族教育的“以文化为引领拓展学习空间激发教育活力”研究

五、基于书院式环境的“高桥好家风”特色研究

 

第三章  树立“学习场”理念,创新育人新方式

第一节  全面梳理文献,解读“学习场”理念内涵

一、“核心素养”的已有研究

二、“学习场”的已有研究

三、已有研究的启示

第二节  多元方式驱动,凝聚“学习场”理念共识

一、专家培训

二、读书分享

三、教育沙龙

四、小微课题研究

 

第四章  构建“学习场”物质,打造学习新空间

第一节  重构物理空间,建设书院式“学习场”

一、高桥中学校史馆

二、数学、化学、物理——三大研学角

三、光伏发电站、水质处理站——两大科普站

四、校园环境监测研究站——一个创新实验室

第二节  着力突破课程,开发“理趣——立交桥课程”

一、“理趣——立交桥课程”体系开发的校本逻辑

二、“理趣——立交桥课程”目标设计

三、“理趣——立交桥课程”结构图谱

四、“理趣——立交桥课程”实施方式

五、“理趣——立交桥课程”评价与保障

第三节  打造教改品牌,推进“理趣——原动力课堂”

一、“理趣——原动力课堂”的理念系统

二、“理趣——原动力课堂”的主要路径

三、“理趣——原动力课堂”的典型案例

四、“理趣——原动力课堂”的推进保障

第四节  依托新疆班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一、坚持立德树人,建立健全三全育人民族教育特色育人体系

二、对标国家方案,优化新疆部课程规划与实施

三、围绕核心素养,着力于教学规范与改革

四、相互守望陪伴,用心浇灌民族团结之花

 

第五章  加注“学习场”智能,拓展空间新功能

第一节  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历史、现状与未来

一、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发展溯源与内涵辨析

二、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理论与实践框架建构

三、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发展机遇与趋势分析

第二节  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的学校实践

一、立足“优”字,优化信息化基础设施设备

二、构建数字化网络学习空间,建设智慧校园

三、开展基于大数据的学校管理和深度教研,推进技术深度融合

 

第六章  保障“学习场”活力,建立治理新模式

第一节  以“理”为纲,形成高桥特色的管理治理机制

一、完善治理结构,科学办学

二、坚持科学管理,依法办学

三、坚持强师兴校,活力办学

四、坚持广开言路,民主办学

五、坚持共同治理,开门办学

第二节  以“文”化之,滋养美丽高桥园

一、以传承“高桥好家风”为主线,坚持做好学校家园文化系列活动

二、以“君子六艺”系列活动为载体,厚实高桥学子传统优秀文化因子

三、充分挖掘和发挥红色资源和校友资源,赓续红色血脉

第三节  以“景”为题,学习场效应凸显

一、“活用”“用活”校景资源,传承历史名校文化

二、弘扬百年高桥光荣革命精神,场致效应不断显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罗湖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