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中医儿科学(供中医专业用)
0.00     定价 ¥ 30.00
罗湖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10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32304875
  • 出 版 社 :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日期:
    1985-04-01
收藏
畅销推荐
内容介绍
  《中医儿科学》是根据全国高等中医院校中医药教材编审委员会审订的教学大纲精神编写的,供中医专业使用的教材。
  本教材由南京、上海、北京、广州、江西等五所中医学院在过去原有的《中医儿科学》教材基础上进行了修订和补充。全书共分五章,内容有儿科学基础、常见病证、时行疾病、小儿杂病和新生儿疾病。附录有小儿常用针灸及推拿疗法、常用中药等篇。为便于查阅,还附加了方剂索引。
  使用本教材时,希请注意下列几个方面:
  1.主要反映本专业的特点,使教师和学生对每一章节的内容,根据不同的病证,提出重点要求和应该理解和掌握的内容。对儿科的主要基础知识、临床常见病证和主要的时行疾病为本学科中的重点,均须讲解清楚,并结合临床见习和讨论,以加深和巩固学习效果。
  2.课堂教学以病证为主,八纲辨证是总的辨证纲领,而各个病证虽有其不同的临床证候,但也有其共性之处,应有重点地掌握各个病证的特点。
  3.儿科疾病与内科相同的病证,则重点突出儿科病证的特点,尽量避免重复。
展开
精彩书摘
  五部配五脏,最早见于钱乙《小儿药证直诀·面上证》,书中记载:“左腮为肝,右腮为肺,额上为心,鼻为脾,颏为肾。赤者热也,随证治之。”后代许多儿科医书,对此也有较详细的描述,如《证治准绳·幼科·证治通论》中将这些部位的色泽变化,用五行学说作解释,提出:“左颊属肝,东方之位,春见微青者平,深青者病,白色者绝”,“右颊属肺,西方之位居右,秋见微白者平,深白者病,赤色者绝”,“额上属心,南方之位,火性炎上,故居上,夏见微赤者平,深赤者病”,“鼻上属脾,中央之位,故居中而四季见,微黄者平,深黄者病”,“下颏属肾,北方之位,水性润下,故居下,冬见微黑者平,深黑者病。”此外,古代医家还对人中、印堂、承浆、山根等处的色泽变化,也作了较详细的观察,指出人中色黄常属伤食吐泻,色黑病重。印堂煤黑色,为中恶(指肢体厥冷,突然昏倒不知人事)所致。承浆色青为惊,色黄为吐等。
  1-5-1-2望形态这是指观察病儿的形体和动态,即从病儿的形体强弱、肥瘦和活动的状态来推测疾病的变化。
  小儿形体的望诊,包括头囟、躯体、四肢、肌肤、毛发、指(趾)甲,检查时应按顺序观察。凡发育正常、筋骨强健、肌丰肤润,毛发黑泽、姿态活泼者,这是胎禀充足、营养良好,属健康的表现;若筋骨软弱、肌瘦形瘠、皮肤干枯、毛发萎黄、囟门逾期不合、姿态呆滞者,为先后天不足,多属有病。如头方发少,囟门闭迟,可见于五迟证;头大颌缩,前囟宽大,头缝开解,眼珠下垂,见于解颅;肌肤松弛,皮色萎黄是脾虚气弱;前囟及眼眶凹陷,皮肤干燥,可见于婴幼儿泄泻之气虚液脱;腹部膨大,肢体瘦弱,发稀额上青筋显现,多属疳证。“发为血之余”,若毛发枯黄,或发竖稀疏,或容易脱落,均为气血虚亏的表现。某些疾病的变化,也能反应在指(趾)甲上,如指甲菲薄,苍白质脆,为营血虚亏之重症;指甲色紫或呈杵状,为心阳不足、气血瘀滞。
  通过动态望诊,可见不同疾病常有不同姿态。如小儿喜伏卧者,为乳食内积;喜倦卧者,多为腹痛;喜侧卧者,多为胸肋疼痛;若仰卧少动,二目无神,多为久病、重病体质已虚。颈项强直,手指开合,四肢拘急抽搐,角弓反张,乃属惊风;若翻滚不安,呼叫哭吵,二手捧腹,多为腹痛所致;端坐喘促、痰鸣哮吼,多为哮喘;咳逆鼻煽,胁肋凹陷,呼吸急促,常为肺炎喘嗽。
  1·5-1·3审苗窍苗窍是指舌为心之苗,肝开窍于目,肺开窍于鼻,脾开窍于口,肾开窍于耳及前后二阴。苗窍和脏腑关系密切,脏腑一旦有病,每能反映于苗窍,故审察苗窍也是诊断中的重要环节。
  (1)舌象舌为心之苗,许多心的病证在舌部往往有所反应。如舌上溃疡,称之为心疳(舌疳),是心火上炎的表现;舌体肿大,板硬麻木,舌色深红为木舌,多为心脾二经积热;舌吐唇外,缓缓收回者属吐舌,常为心经有热所致;舌出唇外,来回拌动,掉转不宁者为弄舌,多为大病之后,心气不足之象,也有属于智能低下者。舌通过经络直接或间接地与许多脏腑相关联,所以脏腑的病变,每能从舌象上反映出来,临床上望舌,主要观察舌体、舌质和舌苔这三方面的变化。正常小儿舌体柔软,淡红润泽,伸缩活动自如,舌面有干湿适中的薄苔,一旦患病,舌质和舌苔就会相应发生变化。
  舌体:舌体嫩胖,舌边齿痕显著,多为脾肾阳虚,或有水饮痰湿内停;舌体肿大,色泽青紫,可见于中毒;舌体胖淡,舌起裂纹,多为气血两虚;舌体强硬,大多为热盛伤津;急性热病中出现舌体短缩,舌干绛者,则为热病伤津,经脉失养而挛缩。
  舌质:正常舌色淡红。若舌质淡白为气血虚亏;舌质绛红,舌有红刺,温热病为邪人营血;舌红少苔,甚则无苔而干者,则为阴虚火旺;舌质紫暗或紫红,为气血瘀滞;舌起粗大红刺,状如杨梅者,常为烂喉痧的舌象。
  舌苔:舌苔色白为寒;舌苔白腻为寒湿内滞,或寒痰与积食所致;舌苔黄腻为湿热内蕴,或乳食内停;热性病而见剥苔,多为阴伤津亏所致;小儿舌苔花剥,经久不愈,状如“地图”,多数为胃之气阴不足所致;若见舌苔厚腻垢浊不化,伴便秘腹胀者,为宿食内滞,中焦气机阻塞,这种舌苔亦称“霉酱苔”。新生儿舌红无苔和乳婴儿的乳白苔,均属正常舌象。此外小儿因吃某些药品、食物,往往舌苔被染,如吃红色糖果可呈红苔,吃橄榄、杨梅、茶叶呈黑苔,吃桔子水,蛋黄呈黄苔等,均不属病苔。染苔的色泽比较鲜艳而浮浅,与病苔不同,发现疑问,稍加追问,不难弄清。
  在观察小儿舌象时,还应注意小儿伸舌的姿势,若舌尖上翘,则可造成舌尖和舌边发红,还有的小儿舌体仅伸出一半,也会影响观察。
  (2)察目察目首先要观察眼神的变化,健康小儿则黑睛圆大,神采奕奕,为肝肾气血充沛的表现。反之眼无光采,二目无神或闭目不视,均为病态的表现。若见瞳孔缩小或不等,或散大而无反应,病必危重。再则还须观察眼球、眼睑、巩膜和结膜的情况。若眼睑结膜色淡,为血虚之象;巩膜色黄,为湿热蕴遏,常属黄疸;目赤主风热,眼泪汪汪,目红畏光,须防麻疹;眼结膜干燥,多为肝血不足,证属肝疳;眼睛睡时不能闭合,多属脾虚;眼睑浮肿,为水湿上泛,如阳水之证;目眶内陷,啼哭无泪,见于泄泻气虚液脱;若二目转动呆滞,或二目上窜,均为惊痫之征。
  (3)察鼻鼻塞流清涕,为感冒风寒;鼻流黄浊涕,为感冒风热,或感冒经久向愈之征;鼻衄多为肺经有热,血热妄行,鼻内生疮糜烂,多为肺火上炎;鼻孔干燥,为肺热伤津或外感燥邪;鼻翼煽动,为肺气闭塞所致。乳婴儿鼻塞不乳,若无其它症状,常为鼻腔分泌物或异物阻塞所致。
展开
目录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罗湖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