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如何实现后进生的转换 最新版》:
在任何学校、任何班级都存在着这样一个特殊群体,他们人数虽然不多,可其影响力却不容低估:上课基本不听讲,作业基本不完成,纪律基本不遵守,教育基本无效果。而且和校内外不良青少年交往过密,行为习惯与学习习惯极差,这就是让每个教育工作者头疼的后进生,也有很多人称为差生。然而,正是这个人数不多的特殊群体,如果管理不善,将可能影响整个班级的健康成长,甚至将左右整个班级的发展方向。
后进生的概念由来已久。早在20世纪初,西方国家就使用这一概念。约在1905年前后,美国心理学家桑戴克等人研究中小学辍学情况,运用各种量表对若干美国城市中小学生进行测验,发现这些学生的成绩大大低于其他城市学生的水平,他们用了“Laggards in Our Schools”一词来描述这群学生。“Laggards”可以直译成“落伍者”,还可意译为“后进生”。这大概是最早的“后进生”概念,意指学业成绩低下的学生。我国的“后进生”概念源自于前苏联。尤其是建国初期,受“一边倒”的政策影响,大量学习、借鉴甚至是直接照搬照抄前苏联的经验,教育领域自然亦不例外。在前苏联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等人的著作中,我们发现他们常用“后进生”一词来描述那个时代处于特殊境地的学生们,他们不仅测验成绩差,而且思想、品行等方面均存在严重问题,与国家和社会的期望要求相差甚远。我国教育界接受了这个概念,把它运用于中小学实践当中。
国内外教育家、教育工作者对所谓“后进生”的理解各不相同,表述也不一致。国外许多学者对后进生的认识多限于“学业不良”。我国的许多学者和教师将思想道德品质差和学习差的学生视为“双差生”,但对于“差生”的界定并没有科学的标准。有的教师把调皮、不听话的学生视为“差生”,有的教师把学习成绩一贯差的学生看作“差生”。在我国,对差生、后进生的内涵并没有确切的定义,也没有形成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系统的教育科学理论。我国从1905年“废科举,兴学校”以后,才开始出现班级授课制的学校,基础教育的普及率很低。到1949年小学生在校率也仅5%,所以中小学校的差生是很少的。而且差生可以随时淘汰,品德太差、扰乱教学秩序的可以开除。可见,教师对差生无需下大功夫进行专门研究。即使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学校普及率有了很大提高,但对差生仍实行淘汰制度,特别到初中阶段,差生占比例是很小的。这就是中小学差生的研究在我国未能引起重视和形成系统教育理论的主要原因。
我国还有一种表述叫“学困生”,强调的是后进生的学习困难。有关学业不良或学习困难的定义较多,目前国内较普遍的看法,是指智力正常,但在学校的学习中有严重困难,而又没有生理上和智力上的原发性缺陷。这些学生不但学习差,而且常常带有一些行为问题。学习困难学生的比例,据国外调查,在全体学生中的发生率为8%~12%,国内调查约为6%左右,即使按最严格的标准,也在3%左右。
要理解后进生或差生这个定义,必须把握:
1.他们智力发展正常,大脑和神经系统无器质性疾病,并且与一般学生享受基本一样的文化、生活和工作环境,只是由于一些不良因素的影响,才使其成为学校教育中的落伍者、后进者。但是他们可以通过特殊的教育途径,得到教育与转化,恢复到一般状态。这里必须区别智力发展落后和智力落后两个概念。教育者不可以随便给他们乱贴标签。
2.差,只是一种结果。差生的形成,一定有原因。每个差生形成的具体原因不可能一样,但是一般说来,差生诸方面的落后,是各方面消极因素融合、沉淀的结果。这就跟人们感冒一样,感冒病毒存在于我们周围,但是有的人抵抗力强,不会得病,而有的人抵抗力弱,就染上了。差生的形成有外在消极因素和内在消极因素的“总和”、“沉淀”,“差”不是先天的,而是后天的。这也给我们差生转化指明了方向。
3.差生的“差”,很少是单方面的,而是多方面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造成的。学习差,自卑,反抗,逃离社会正常生活,行为越轨,品行差,他们是互为因果的。因此,这告诉我们,差生的转化必须综合治理。同时也说明,我们可以找一个突破口,从而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我们的择差教育,就是在学生脱离课堂学习的轨道时,从行为规范的严格要求入手,达到纠正差生品行的目的,从非智力因素的训练入手,达到改善差生的学力差的毛病,从而为他们将来的继续学习提供帮助。
与后进生相对应的是优等生,何为优等生?按素质教育的标准来看,所谓优等生应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即学生知识方面多样化、道德品质宽容化、能力要求特长化、学习自主化、心理正常化等。泛指在应试教育下学习成绩好的学生。
有人指出,“差生”这个概念模糊,不确切,不科学,而且会伤害一些学生的自尊心,加重他们的自卑感,不利于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因此,当今的广大学者和教育工作主张尊重学生人格,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把这些所谓的“差生”改称“其才能未被开发的人”、“后进生”。但由于国内外教育理论中也常使用“差生”概念,而“后进生”只在国内使用,所以本书也继续使用“差生”这一概念。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