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船舶与海洋工程流体力学
0.00     定价 ¥ 59.00
罗湖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10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030784896
  • 作      者:
    段文洋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4-05-01
收藏
畅销推荐
内容介绍
《船舶与海洋工程流体力学》从质量、动量和能量守恒定律出发,针对连续介质流体,用形象的物理概念和生活现象启发思考,而不追求抽象的数学力学推演,简明讲述流体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船舶与海洋工程流体力学》内容分为三部分:**部分为流体性质及其静力学(第1、2章),讲述流体基本概念、物理性质和流体静力学;第二部分为流体动力学基础(第3~6章),讲述控制体概念及守恒定律的流体应用、流线与伯努利定理及其应用、理想流体的欧拉方程、黏性流体的纳维-斯托克斯方程、量纲分析与流动相似理论及其应用;第三部分为流体力学应用基础(第7~10章),讲述层流与湍流管路分析、边界层与流动分离、摩阻与压阻、涡旋流动与无旋流动、水波流动。《船舶与海洋工程流体力学》内容丰富,配有例题和实践题,适合自主学习。
展开
精彩书摘

**部分 流体性质及其静力学
  第1章 流体的物理性质
  本章将介绍质量、动量和能量概念在流体中的具体物理表现,目的是建立流体流动分析的物理基础,使读者能够从物理的角度分析实际流动。本章将从流体物质微观粒子的运动及其力学行为解释宏观流动现象;从微观粒子质量及其数量分布引出质量密度概念和流体分析常用的连续介质假设;从几何连续宏观流体微元的受力引出体积力和表面应力概念;从微观粒子热运动引出温度和内能的概念及其与不同流动假设下的流体状态方程的关系;*后,用宏观平衡状态流体介绍上述物理性质的基本应用。
  1.1 流体的性质
  本节*先从人类实践观察结果出发,引出流体的宏观概念,进一步从微观分子间作用的角度,分析流体不同聚集态的表现和原因,*后介绍流体的应用领域。
  1.1.1 流动性、黏性和压缩性
  周围看到的几乎所有物质都可以用固体(solid)、液体(liquid)和气体(gase)来描述。固体具有确定的形状,而且仅当外部条件改变时才会发生形状的改变。例如,金属和木材等固体具有明确的形状,受力时会发生变形而达到新的平衡状态,变形的程度与作用力的大小有确定的关系。作用力消失后,固体的弹性变形往往可以恢复原貌。液体和气体统称流体(fluid)。宏观上,流体受到剪切外力作用时总会发生变形,并且会有不断继续变形的运动特性,称为流动性(fluidity)。流体与固体的不同在于流体不能承受剪切力的同时保持静止状态。一团流体没有特定的形状,例如,常温常压下,无法说水和空气是什么形状,把水盛放在不同的容器中,水就会表现为不同的外形。
  『实践感悟真知』-【上善若水】 从中国文化感悟流体,老子《道德经》第八章中提到“上善若水”,将文化与水联系起来。请通过网络等途径查找原文并摘抄,学习思考其内涵,从人文和心智角度理解流体的流动性。
  从力学观点来看,流体和固体的差别可以从物质截面对法向和切向作用的承受能力来区分。固体的截面在静止时,既能承受法向应力,也能承受切向应力,抗剪切是固体的特性。流体的截面在静止时,仅能承受法向应力,而不能承受切向应力,无论切向应力多小,流体都会连续不断地流动变形。流体在具有变形速度时也有切向应力,但流动停止时这种切向应力便消失,并且流体不能恢复原来的形状。流体的这种抗拒变形的特性称为黏性(viscosity)。例如,在水池中,无论用手掌面推水,还是用手侧面划水,水都会产生平行于掌面和垂直于掌面方向的流动,并对手产生阻力。手停止运动,水的黏性作用抵抗水体间运动,水逐渐停止流动,不再对手产生阻力。如果用手拉长弹簧,无论是在拉长的过程中,还是拉到一定长度停止不动时,手始终受到弹簧的拉力。这就是水作为流体的黏性表现与弹簧固体特征的不同之处。实验表明,黏性依赖于流体物质本身的性质,并随温度而变化。例如,人在浅水泳池中步行受到的阻力比人在空气中以相同速度步行受到的阻力大,这是由于水的黏性比空气大。流体的黏性作用力还与相对速度紧密相关。例如,人在泳池中快步前进比慢步前行阻力大。与之相比,用手拉长弹簧时受力大小仅仅与弹簧变形大小有关,与拉长弹簧的快慢无关。这进一步表明流体与固体的区别。
  因此,流体可定义为在任意小的剪切力作用下可以无限连续变形的物质。显然,真实流体的流动性或容易变形的特征,都源于流体不能抵抗剪切作用力的性质。当流体的相对速度和黏性都不大,且黏性作用相对于流动惯性很小时,可以把流体近似看成无黏性的,称为理想流体。注意,理想流体在真实世界是不存在的,仅是一定条件下的流体近似模型。
  流体中区别液体和气体的重要特征是压缩性(compressibility)。作用在流体上的压力会引起流体体积和密度的变化,这一性质称为流体的可压缩性。液体在常温常压下有确定的体积而没有固定的形状,很难压缩,因此当容器的容积比液体体积大时,液体会出现自由面(free surface)。例如,将水杯倾斜可以观察到水体和水面的变化。而气体则容易压缩,可均匀充满容器的有限空间。例如,气球中气体的体积和形状会随着气球的大小和外形发生变化,而不会出现自由面。注意,当气体的密度变化小时,往往也可看作不可压流体。但是对于高速流动的气体以及压强发生剧烈变化的液体和气体,必须考虑压缩性。
  流体的压缩性在工程中有重要的应用。例如,内燃机的压缩冲程就是利用气体的压缩性,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液压起重机就是利用液压油的不可压缩性,通过液压缸传递压强。
  固体也是压缩性很小的物质,因此固体和液体因其压缩性很小而统称为凝聚态(condensed state)物质。液体和固体的区别并不是绝对的,因为有许多物质,它们的行为在某些方面像固体,而在另一些方面却又像流体,具有流体和固体的双重性质。例如,金属在常温下是固体,在高温下熔化又成为液体;玻璃从短期来看是固体,但玻璃窗板经过几十年会变形,长期来看是高黏性流体;胶状物或油漆这类触变物质被静放一段时间后,其性质像弹性固体,当它们在受到摇晃和被刷动时,又失去弹性而像流体;路面沥青在常温下的行为像固体,公路在汽车经过的过程中,沥青路面发生变形后恢复原状,但高温下受重力作用,它的变形也会像流体那样可逐渐铺开。
  固体、液体和气体等常见物质都是由原子或分子组成的。固体、液体和气体这三种形态的物质存在宏观差别的主要原因是微观的分子聚集状态和分子间作用力的大小不同。因此,可以从微观尺度进一步分析。
  1.1.2 流体物质分子间的作用
  常温常压下,大多数物质都有固态、液态和气态等三种聚集状态,例如,冰、水和水蒸气是水分子的三种聚集态。在物质的聚集态中,分子与分子之间存在较弱的吸引力。该吸引力由荷兰物理学家范德瓦耳斯(van der Waals,1837—1923)于1873年提出,故称为范德瓦耳斯力。大量的实验和计算表明,分子间由于静电作用、诱导作用和色散作用而产生的分子间势能与分子间距离的六次方成反比。当分子间因范德瓦耳斯力相互吸引而靠得很近时,分子外层电子云之间会重叠产生很强的排斥力。排斥力对分子间相互作用势能的贡献与分子间距离的n次方成反比,常数n通常为8~16。
  将吸引力和排斥力的作用统一起来,就可以完整表述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势能 与分子 到分子 的距离 间的关系, 称为势能函数。英国理论化学家伦纳德-琼斯(Lennard-Jones,1894—1954)于1924年提出一个常用的分子间势能函数,其表达式为
  (1.1.1)
  式(1.1.1)称为伦纳德-琼斯势能函数,简称L-J势,或12-6势。式中,**项表示排斥作用,第二项表示吸引作用。由此,分子受到分子的作用力为
  (1.1.2)
  分子间的作用是可以叠加的。分子动力学(molecular dynamics,MD)模拟中,分子的运动遵循牛顿运动定律:
  (1.1.3)
  伦纳德-琼斯势能和作用力*线如图1.1.1所示。由图可见,当两个分子相距较远时,分子间作用力很小,可忽略;当两个分子逐渐接近并达到纳米距离时,即10?(1?=),开始呈现吸引力。然后吸引力逐渐增大,当分子进一步靠近时,排斥力开始出现,并且排斥力随距离减小急剧增大,当两分子相距时,势能达到*小值,吸引力与排斥力抵消。称为平衡距离,其量级为0.1nm。当两分子更接近时,排斥力很大,在距离处动能为零,避免了两个相邻分子间距离进一步减小,距离通常认为是分子的有效直径。
  图1.1.1 伦纳德-琼斯势能和作用力*线
  对于固体和液体这种凝聚态物质,分子间平均距离为3~4?,如水分子的直径约为4?,可见水分子与水分子基本上相互紧靠。气体分子的直径约为3?,气体分子间平均距离为凝聚态物质分子平均间距的10倍。固体和液体中分子间距在分子力的作用半径以内。固体中分子间距离*小作用力*大,且排列有序,每个分子都有固定位置,而且分子以其固定位置为中心振动,因而固体具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液体中分子间距离比固体稍大,因而作用力比固体稍小。液体分子振幅比固体稍大,且其平衡位置经常变动,因而液体具有一定的体积,难以压缩,具有流动性。气体分子之间作用力很小,分子近似做自由与无规则的运动,因此气体无固定形状,容易流动和压缩。
  流体除了黏性和压缩性,还有热传导和扩散等性质。当流体中存在温度差时,将出现热量从高温区向低温区传递的热传导现象。例如,将一杯热水倒入冷水杯中,冷水会升温。当流体混合物中存在某组元浓度差时,浓度高的部位将向浓度低的部位输送该组元物质,这种现象称为扩散。例如,将吸烟室的门打开后,附近走廊会有烟气弥漫。
  流体的黏性、热传导和扩散性等宏观物理性质,都是流体分子不规则热运动在流体间交换动量、能量和质量的统计平均结果,这称为分子运动的输运性质。流体黏性源于分子的动量输运,流体热传导源于分子的能量输运,流体扩散性源于分子的质量输运。
  例题1-1 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发生并席卷全球,给全人类生命健康带来挑战,而佩戴口罩可以有效降低感染风险。
  解 可以从流体的微观尺度给予解释:新型冠状病毒外观呈现球形,*外层的包膜上镶嵌着花瓣样放射状排列的棘突,外形类似于皇冠,命名为冠状病毒。其直径大小平均为0.1μm,也就是1000?,通过飞沫(一般指直径大于5μm的含水颗粒)等空气传播。*常用的N95口罩指的是可过滤空气中95%直径0.3μm以上非油性颗粒的口罩。因此,可以认为口罩的*小空隙平均直径为3000?,气体分子平均间距30?,可以在不影响正常呼吸的同时通过约7000个空气分子,而黏附新型冠状病毒的飞沫微粒直径约50000?,大于口罩的*小空隙,可以被N95口罩阻隔。因此,正确佩戴口罩可以有效降低感染风险。
  1.1.3 流体与人类生活和发展
  根据流体的定义,具有流动性的物质不仅有水和空气,血液、泥浆、细沙、石油、天然气等都具有流动性。人们可以利用流体的流动性制造标准容器进行储存,利用螺旋面转动实现水力提升和水泥搅拌,采用管道进行油气输运,也可以利用高温熔化金属为流态进行铸造。需要注意,即使没有剪切作用力,流体也可以流动,因为单*的压强差也可以引起产生加速度的力。例如,汽车均匀加速运动时,储油箱中液面倾斜就是由压强差引起的。
  理解流体力学的基本原理,无论对于生命健康还是日常生活都是十分重要的。从心脏泵入动脉和静脉的血液流动、肺部的气体交换,到静脉输液、人造心脏、呼吸机、透析机系统,都离不开流体力学基本知识。从城市住房中的水管、天然气管、下水管,到整个城区的相应连接管路,其设计和应用都离不开流体力学原理。同样,吸尘器的设计、冰箱中制冷剂流管、暖气管道、空调管路的设计与维护,都是基于流体力学原理。
  流体力学在现代装备设计研发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如飞机、船舶、潜艇、火箭、喷气发动机、风机、生物医学设备、电子器件冷却系统等。在输运系统设计方面,如原油、天然气和水的输运系统;在建筑设计方面,如高楼、桥梁甚至广告牌的风载设计,都要考虑流体力学的运用,解决流动及其载荷问题。
  许多自然现象的解释也离不开流体力学,如雨季周期、气象模式、江河中的涡流、风和海浪等;又如,水从土壤中向上移动到大树叶部,鸟的飞行,鱼的游动等现象。
  『实践感悟真知』-【鱼游鸟飞】 流体力学虽然由来已久,但又有许多自然现象未能解读,这就是流体力学的有趣之处。鱼和鸟能够充分利用水流和气流,以*小的能量实现*优的游动和翱翔。学生可以观测不同的鱼游或鸟飞,记录水流或气流等环境的变化,概括鱼游动作或鸟飞行姿态的种类,给出自己对水、气流动与鱼游鸟飞相关联的初步认识。
  1.2 流体的连续介质假设
  本节*先从流体的微观分子运动平均自由程特征参数出发,面向宏观力学描述目标,引出三种流体系统描述方法。

展开
目录
目录
**部分 流体性质及其静力学
第1章 流体的物理性质1
1.1 流体的性质1
1.1.1 流动性、黏性和压缩性1
1.1.2 流体物质分子间的作用2
1.1.3 流体与人类生活和发展4
1.2 流体的连续介质假设5
1.2.1 微观、介观和宏观流体模型5
1.2.2 流体质点与连续介质假设6
1.3 单位和量纲7
1.4 流体质点受到的力8
1.4.1 流体微元的体积力与表面力9
1.4.2 流体压强与切向应力10
1.5 流体热力学状态方程11
1.5.1 流体系统温度与内能12
1.5.2 热力学定律与熵增原理13
1.5.3 流体状态方程、压缩和热膨胀性15
1.6 流体动量、能量和质量输运定律18
1.6.1 动量输运—流体黏滞现象19
1.6.2 热量输运—流体热传导现象21
1.6.3 质量输运—流体扩散现象22
1.7 边界层、层流和湍流23
1.7.1 流动边界层23
1.7.2 层流与湍流现象24
1.8 液体表面张力25
1.8.1 表面张力的微观分析25
1.8.2 拉普拉斯公式26
1.8.3 润湿和毛细现象27
第2章 流体静力学30
2.1 流体平衡时的压强与基本方程30
2.1.1 流体平衡时的压强30
2.1.2 流体平衡的基本方程32
2.2 均质流体的静力学压强34
2.2.1 重力作用下静止流体的平衡方程34
2.2.2 绝对压强、相对压强、真空度、水头35
2.2.3 测压计原理37
2.3 均质静止液体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压强合力39
2.3.1 静止液体作用在平面壁上的压强合力39
2.3.2 静止液体作用在*面壁上的压强合力41
2.3.3 浮力、浮心与浮体稳性42
2.4 非惯性系中的流体静力学及其应用43
2.4.1 均匀加速直线运动容器中流体的平衡方程43
2.4.2 均匀角速度旋转容器中流体的平衡方程44
2.5 大气海洋中的平衡压强变化45
2.5.1 大气的平衡与国际标准大气45
2.5.2 海水密度及平衡方程46
第二部分 流体动力学基础
第3章 控制体与积分形式流体动力学49
3.1 流体运动的拉格朗日描述法和欧拉描述法49
3.1.1 拉格朗日描述法49
3.1.2 欧拉描述法50
3.2 控制体51
3.2.1 小控制体52
3.2.2 大控制体52
3.2.3 定常流动和非定常流动53
3.2.4 一维、二维与三维流动模型53
3.3 流体运动与质量守恒54
3.3.1 一维定常流的流速变化54
3.3.2 流动通量56
3.3.3 积分形式流体连续方程58
3.4 流体受力与动量守恒60
3.4.1 流体受力分析60
3.4.2 一维定常流的受力分析61
3.4.3 二维定常流的受力分析62
3.4.4 积分形式流体动量方程64
3.5 流体黏性力与机械能损失66
3.5.1 流体黏性耗能效应67
3.5.2 积分形式的能量方程68
第4章 流线与伯努利方程70
4.1 流线与流动形态可视化70
4.1.1 流线、迹线、烟线和时间线70
4.1.2 流动可视化技术75
4.1.3 流动数据图76
4.2 定常流的伯努利方程78
4.2.1 沿着流线流体的力的平衡79
4.2.2 垂直流线流体的力的平衡81
4.3 流速变化与压强变化的关系82
4.3.1 变截面一维管流再分析82
4.3.2 流动驻点和动压强83
4.3.3 伯努利原理的简单实验84
第5章 物质导数与流体运动微分方程86
5.1 物质导数86
5.2 流体微分形式的连续方程89
5.3 流体微分形式的动量方程91
5.3.1 欧拉方程91
5.3.2 纳维-斯托克斯方程93
5.3.3 流动的固体边界条件96
5.4 从动力学方程分析流体静力学96
第6章 量纲分析与相似理论98
6.1 量纲齐次原理与应用99
6.1.1 量纲齐次原理99
6.1.2 量纲齐次性实例辨析100
6.1.3 无量纲化检测分析101
6.2 定理与流动问题的无量纲化105
6.2.1 物理规律无量纲原理——定理105
6.2.2 无量纲化参数形式不唯一106
6.2.3 无量纲化的步骤与应用108
6.3 无量纲形式流体运动方程111
6.3.1 伯努利方程的无量纲形式111
6.3.2 纳维-斯托克斯方程的无量纲形式112
6.4 模型实验相似准则113
6.4.1 几何相似114
6.4.2 运动相似114
6.4.3 动力相似114
第三部分 流体力学应用基础
第7章 管道内层流与湍流118
7.1 黏性流的三个基本现象118
7.1.1 黏性应力现象与雷诺数的意义118
7.1.2 边界层现象与充分发展的流动119
7.1.3 过渡流与湍流现象120
7.2 管内层流:泊肃叶流动121
7.2.1 平面泊肃叶流121
7.2.2 圆管内泊肃叶流123
7.3 管内过渡流和湍流125
7.3.1 管内过渡流125
7.3.2 管内湍流126
7.4 管流系统能量方程128
7.4.1 管流动能系数128
7.4.2 压头损失130
7.4.3 阀门原理133
7.4.4 水力直径133
7.4.5 能量方程与伯努利方程的关系134
第8章 边界层与流动分离135
8.1 平板层流边界层135
8.1.1 平板绕流阻力的控制体分析135
8.1.2 平板绕流速度的布拉休斯相似解137
8.1.3 边界层速度分布的抛物线假设138
8.1.4 边界层位移厚度和动量损失厚度141
8.2 平板湍流边界层143
8.3 *面边界层与流动分离147
8.3.1 流动分离现象147
8.3.2 圆柱尾流与卡门涡街149
8.4 钝体和流线型体的阻力151
8.4.1 摩擦阻力与压阻力151
8.4.2 流线型体与钝体152
第9章 涡旋流动与无旋流动155
9.1 流体微元运动剖析155
9.1.1 流体微元的四种运动类型155
9.1.2 流场速度的亥姆霍兹分解定理158
9.2 涡量场与涡旋流动159
9.2.1 流场的涡量159
9.2.2 涡通量与速度环量162
9.3 无旋流动的速度势164
9.3.1 流场速度势函数164
9.3.2 速度势函数的性质164
9.3.3 由无旋流速求势函数165
9.4 不可压平面流动的流函数166
9.4.1 流函数的定义166
9.4.2 流函数和势函数都存在的流动168
9.5 平面势流基本解170
9.5.1 均匀流170
9.5.2 点源与点汇流动171
9.5.3 点涡流动172
9.5.4 均匀流与源汇流叠加174
9.6 圆柱绕流与升力问题175
9.6.1 圆柱绕流分析175
9.6.2 圆柱绕流叠加点涡流特性178
9.6.3 马格努斯效应179
9.6.4 机翼升力与环量分析179
第10章 水波流动182
10.1 水波的量纲分析182
10.1.1 水波问题无量纲过程183
10.1.2 黏性和表面张力影响分析184
10.1.3 深水和浅水重力波的不同184
10.2 浅水重力波185
10.2.1 浅水微幅平面重力波186
10.2.2 浅水微幅圆形重力波188
10.2.3 浅水大幅破碎波190
10.3 深水重力波191
10.3.1 水波速度势与流体压强191
10.3.2 线性重力水波色散关系193
10.3.3 线性水波流场特性分析196
10.3.4 水波能量特征199
参考文献201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罗湖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