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第1章 放射性核素与放射性
1.1 原子、原子核及其稳定性
1.1.1 原子
1.1.2 原子核
1.2 原子核衰变及放射性
1.2.1 一般概念
1.2.2 化学和放射性
1.2.3 核衰变类型
1.3 放射性衰变规律
1.3.1 放射性核素衰变的基本规律
1.3.2 半衰期
1.3.3 放射性核素连续衰变定律
1.3.4 放射性强度及其单位
1.4 核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1.4.1 带电粒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1.4.2 γ辐射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1.4.3 中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第2章 放射性核素的探测
2.1 气体电离探测器
2.1.1 工作原理
2.1.2 电离室
2.1.3 正比计数器
2.1.4 G-M计数器(Geiger-Muller Counters)
2.2 闪烁探测器
2.2.1 基本原理
2.2.2 固体闪烁探测器
2.2.3 液体闪烁(LS)探测器
2.3 半导体探测器
2.4 放射性探测器中使用的电子仪器
2.4.1 前置放大器
2.4.2 放大器
2.4.3 脉冲高度分析器
2.4.4 定标器
2.5 放射性样品的测量
2.5.1 影响样品测量的因素
2.5.2 探测器的测量方式
2.6 核计数的统计学处理
2.6.1 核衰变的统计性
2.6.2 统计误差的表示及运算
2.6.3 统计分析的应用
2.6.4 测量数据的分析
第3章 核辐射防护
3.1 辐射防护中的基本概念及单位
3.1.1 照射量
3.1.2 吸收剂量
3.1.3 剂量当量
3.1.4 照射量与吸收剂量的关系
3.1.5 照射量(率)与放射源活度之间的关系
3.2 辐射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3.2.1 辐射对生物体损伤历史
3.2.2 核辐射的生物效应
3.3 核辐射的防护标准
3.3.1 辐射防护标准的发展历史简介
3.3.2 我国现行的辐射防护标准
3.3.3 剂量当量限值的安全评价
3.4 核辐射防护方法及剂量计算
3.4.1 内照射防护
3.4.2 外照射防护
3.5 放射性污染的清除和废物处理
3.5.1 放射性污染的清除
3.5.2 放射性废物的处理
第4章 放射性核素的生产与标记化合物的合成
4.1 放射性核素的生产
4.1.1 反应堆生产放射性核素
4.1.2 加速器生产放射性核素
4.1.3 放射性核素发生器生产放射性核素
4.2 放射性标记化合物命名与制备
4.2.1 标记化合物的命名与书写
4.2.2 放射性标记化合物的制备
4.3 标记化合物的质量控制
4.3.1 物理检验
4.3.2 化学检验
……
第5章 放射性核素在生物和医学应用中的相关技术
第6章 放射性核素在生物和医学中的应用
附录1 各向同性点源照射量率积累因子
附录2 各向同性点源闵湎呒跞鮇倍所需屏蔽层厚度
附录3 常用放射性核素表
参考文献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