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 慢性病健康管理基础知识
**章 健康管理概论
**节 健康管理
一、健康的相关概念
1. 健康 是人类的基本权利,也是人生的**财富。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是“身体、精神与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者不虚弱”。由此可见,健康包含了生理、心理、社会适应能力三个层面的健康,是生理与社会环境、心理与社会环境、生理与心理间的平衡适应、和谐一致。
健康涵盖身体健康、心理健康、智力健康、社交健康等多个方面,保持身心健康,远离疾病,才是保持身体整体健康的根本所在。风险因素的作用逐步积累的过程就是大多数疾病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在遗传、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个人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患病个体经历了健康—低危状态—高危状态—早期病变—疾病—结局的过程,往往需要几年到几十年的时间才能出现疾病发展的早期症状,所以有足够长的时间来预防疾病的发生或延缓疾病的发展。
2. 医学模式 指在不同历史阶段和科学发展水平下,人们对疾病和健康的总体认识,是在医学上对整个医学工作思维和行为方式产生影响的一种哲学观的反映,包括健康观、疾病观、诊断观、治疗观等。随着人类对疾病认识的不断深入,医学模式也在不断发展和演变,先后经历了几个阶段,如神灵主义医学模式,自然哲学医学模式,机械论的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等。在医学模式的发展和演变过程中,人类对疾病的认识不断加深。
(1)神灵主义医学模式:是远古时代的医学模式。认为世间万物皆由超自然的神明主宰,疾病乃是神明的惩罚或妖魔鬼怪附身,形成了人类*早的疾病和健康的观念。
(2)自然哲学医学模式:自然哲学医学模式的理论基础是自然哲学,以朴素唯物主义为基本思想,具有朴素辩证的整体医学观点。如我国“阴阳五行”学说、古希腊“土水火风四元素形成万物”学说。
(3)机械论的医学模式:机械论的医学模式的思想基础是形而上学的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用“力”和“机械运动”解释自然的一切现象。该模式将健康的身体比喻为协调运转的机械,使解剖学和生物学取得了进步,促进了医学科学的发展。但忽视了多种因素对健康的影响,比如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
(4)生物医学模式:形成于 19世纪。这种模式认为健康是人体、环境和病因之间的动态平衡,破坏了这种平衡导致疾病的发生,简单概括为:细胞病变→组织结构病变→功能障碍。但是,该模式缺少对心理、社会因素的考虑,并不能完全解决健康问题。
(5)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随着人类对人属性的认识从生物自然人上升到社会经济人、从生物层面深入到心理层面和社会层面,对疾病的发生和变化认识发生转变,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随之产生。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将心理作用、社会作用和生物作用有机地结合在一个整体上,揭示了三种因素相互作用所导致的生物变化的内在机理,形成了一种适应现代人类健康技术的新的医学模式,对健康的全方位、多层次的思考日益深入,使人类对健康的认识更加全面。
3. 健康危险因素 健康危险因素存在于身体内外环境中,与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有关,健康危险因素的出现会导致疾病或死亡的可能性增加。从人群健康和流行病学的角度来看,凡是能够增加人群发病和死亡概率的因素,都可以认为是健康危险因素。体力活动不足、膳食不合理、血脂异常、高血压、超重和肥胖、吸烟、过度饮酒,这7种引起慢性病和危害的因素,导致了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主要的疾病负担和健康损失。
健康危险因素分为4个方面:环境因素、生物遗传因素、行为和生活方式因素、健康服务因素。
(1)环境因素:可以分为自然环境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两大类。
1)自然环境因素:指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社会的自然条件的总和,如细菌、病毒、大气、水、化学毒物、太阳辐射等。
2)社会环境因素:指长期工作紧张、压力大、恶性竞争等社会物质和精神条件的总和,如社会地位、文化程度、营养状况、经济收入等,在人类生存和活动的范围内,可影响健康状况的精神问题和心理问题。
(2)生物遗传因素:包括个人一般情况、家族发病倾向、遗传特征、体质差异等。生物遗传因素可影响个人的健康情况,有些疾病与遗传因素直接相关,有些疾病是包括生物遗传因素在内的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3)行为和生活方式因素:个人不良行为生活方式可能危害身体健康,如吸烟、过度饮酒、饮食不合理、缺乏体育活动等。吸烟可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是诱发多种疾病如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生殖系统等疾病的重要原因;过度饮酒会引起消化系统病变;长期不合理饮食、缺乏体育活动,是多种慢性病的危险因素。
(4)健康服务因素:健康服务是卫生机构利用各种健康资源,为居民提供医疗、预防、保健和康复服务的过程。医疗资源配置不合理、医疗保健制度不完善、医疗保健网络不健全、经济投入力度低、医疗服务质量低等因素均可影响人群的健康水平。
二、健康管理的概念
健康管理,从广义上讲,是在医疗卫生领域应用管理学理论和管理学方法。
1. 管理 是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组织所拥有的人力、物力、财力、信息等资源,进行有效的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以期高效地达到既定组织目标的过程。
2. 健康管理 是在医学中引入管理学的概念,利用医学、管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全面监测、分析和评估个体或群体的健康状况,同时,健康管理也是对疾病的一种综合管理,以*小的投入获得*大的健康效益,对健康危险因素进行检查和监测(发现健康问题)、评估(了解健康问题)、干预(解决健康问题),周而复始、循环往复。
《健康管理概念与学科体系的中国专家初步共识》定义了健康管理的概念:“以现代健康概念(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和新的医学模式(生理-心理-社会)以及中医治未病为指导,通过采用现代医学和现代管理学的理论、技术、方法和手段,对个体或群体整体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进行全面检测、评估、有效干预与连续跟踪服务的医学行为及过程。其目的是以*小投入获取*大的健康效益。”
健康管理的目的是充分利用*少的资源,预防、控制疾病发生发展,获得较高的健康效益。健康管理的主体是经过系统医学教育或培训并取得相应资质的医务工作者。健康管理的客体是健康人群、亚健康人群(亚临床人群、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风险人群)以及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早期或康复期人群。健康管理的重点是健康风险因素的干预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管理。健康管理服务的两大支撑点是信息技术和健康保险。健康管理的大众理念是“病前主动防,病后科学管,跟踪服务不间断”。健康体检是基础、健康评估是手段、健康干预是关键、健康促进是目的。
三、健康管理的发展过程
健康管理的理念是美国*早提出并实践的。健康管理的概念在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保险业提出。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政府在国家医疗保障计划体系中加入了健康维护组织。美国政府于20世纪90年代初制定了一项全民健康管理计划,旨在逐步提高所有国民的健康水平。20世纪90年代以后,不同形式的卫生管理组织逐渐在英国、德国、芬兰、日本等国建立起来。
在中国,健康管理思想*早可追溯到中医学典籍《黄帝内经》。《素问 四气调神大论》曰:“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这段**名言强调了在疾病演变的整个过程中着重关注“治未病”的重要性,“治未病”的理念与现代健康管理理念相吻合。
我国在经济尚不发达、国内生产总值较低、医疗和人均经济负担较重的情况下,虽然人口老龄化出现较晚,但发展速度快、人口数量大,人口老龄化态势严峻。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和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疾病谱不断发生变化。2019年7月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国发〔2019〕13号)指出,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导致的死亡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88%,导致的疾病负担占疾病总负担的70%以上。居民健康知识知晓率偏低,吸烟、过量饮酒、缺乏锻炼、不合理膳食等不健康生活方式比较普遍,由此引起的疾病问题日益突出。肝炎、结核病、艾滋病等重大传染病防控形势仍然严峻,精神卫生、职业健康、地方病等方面问题不容忽视。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医学科技的进步和健康需求的增长,健康管理作为公共卫生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高全民健康素养、提高健康服务水平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016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指出要立足全人群和全生命周期两个着力点,提供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健康服务,实现更高水平的全民健康。要惠及全人群,不断完善制度、扩展服务、提高质量,使全体人民享有所需要的、有质量的、可负担的预防、治疗、康复、健康促进等健康服务,突出解决好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低收入人群等重点人群的健康问题。要覆盖全生命周期,针对生命不同阶段的主要健康问题及主要影响因素,确定若干优先领域,强化干预,实现从胎儿到生命终点的全程健康服务和健康保障,全面维护人民健康。在健康中国战略下,完善和发展健康管理理念。强调健康管理在健康中国战略下的全民性、全周期性,以人为核心,在提升个人健康理念和意识的同时,充分利用个体能动性,解决个体健康问题,实现健康管理循环覆盖全生命周期,使每个个体形成螺旋式的、持续向上的自我健康管理。
第二节 智能化健康管理
一、人工智能概述
1. 定义人工智能是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对人的意识、思维的信息过程进行模拟。研究内容包括机器人、语言识别、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和专家系统等。
人工智能的发展历史是和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历史联系在一起的。除计算机科学外,人工智能还涉及多个学科,如信息学、工程学、数学、生物学、心理学、语言学、哲学等。
2. 特征2017年7月发布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指出,人工智能发展进入新阶段。经过60多年的演进,特别是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超级计算、传感网、脑科学等新理论新技术以及经济社会发展强烈需求的共同驱动下,人工智能加速发展,呈现出深度学习、跨界融合、人机协同、群智开放、自主操控等新特征。大数据驱动知识学习、跨媒体协同处理、人机协同增强智能、群体集成智能、自主智能系统成为人工智能的发展重点,受脑科学研究成果启发的类脑智能蓄势待发,芯片化、硬件化、平台化趋势更加明显,人工智能发展进入新阶段。当前,新一代人工智能相关学科发展、理论建模、技术创新、软硬件升级等整体推进,正在引发链式突破,推动经济社会各领域从数字化、网络化向智能化加速跃升。
(1)深度学习:是学习样本数据的内在规律和表达层次,为文字、图像、视频、音频等数据的解读提供工具。它的*终目的是使机器具备像人类一样能够识别文字、图像、声音和其他资料的分析学习能力。深度学习是一种复杂的机器学习算法,其效果远远超过传统人工智能技术在语音、图像识别等方面的效果。
(2)跨界融合:人工智能作为当前科技发展的核心技术之一,与工业、商业、金融、医疗等多个行业全面跨界融合,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将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跨界共融的境界,推动经济形态不断演变。人工智能与医疗的跨界融合将成为推动医疗下一轮升级变革的核心引擎,通过利用机器或软件描述并模仿人类大脑的智慧,协助医疗从业者改善患者的治疗效果。
(3)人机协同:是人类和机器不断改进工作流程的过程,通过经验和工作交流,机器可以按照人类导入的信息和流程运作,人类再根据机器产出的结果进行调整,形成协同模式,实现价值*大化的互补。
(4)群智开放:群体智能体现了人工智能的发展趋势,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