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 绪论
临床兽医学是认识和防治动物疾病,保护动物健康的科学。前人在与动物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形成和丰富了理论,这些知识经过整理归纳与研究发展,逐渐形成了现代兽医学的各个学科。兽医内科学是一门涉及面广和整体性强的临床医学学科,是临床各科的基础,又与临床各科有密切的关系。近年来,在生物学、化学、物理学等基础医学的理论与技术蓬勃发展的基础上,临床兽医学的内容正在不断更新和深人,兽医内科学也相应地进人一个飞跃发展的阶段。
兽医内科学的范围和内容
兽医内科学的范围很广,随着专业学科的形成和发展,原来属于兽医内科学范围的兽医传染病学、兽医寄生虫病学等已由兽医内科学分出成为*立的学科。虽然如此,现代兽医内科学的研究范围还是十分广泛。从研究动物种类看,除了传统的畜禽外,还有伴侣动物、观赏动物、野生动物、水生动物等,尤其是伴侣动物的内科疾病已经逐渐成为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从研究内容看,除了注重研究个体动物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和诊断治疗技术外,更加注重群发性疾病、动物性食品安全、人类疾病的动物模型和动物保健与福利等方面的研究。本教材的范围包括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神经和造血系统疾病,遗传性疾病、内分泌疾病与皮肤病,以及营养代病、中毒病和应激性疾病等常见疾病。每一系统或每类疾病的各章均以总论,提纲挈领地简述该组疾病的共同要点。每一疾病的编写内容大体包括概述、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包括病理解剖、实验室和其他检查)、诊断、治疗和预防,使学生能够学到较为全面和系统的兽医内科学基本知识。
本书系供我国高等农业院校兽医、兽医药学、兽医公共卫生等专业本科学生学习兽医内科学时使用的教材,重点阐述常见病和多发病,学生应深人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提高预防和治疗这些疾病的能力。但还有相当数量的内科疾病未收人本书之内,学生应参阅有关专著,以扩大知识面。
兽医内科学与其他临床学科关系密切。兽医内科学所阐述的内容在临床兽医学的理论和实践中具有其普遍意义,是学习和掌握其他临床学科的重要基础;而其他临床各学科从各自的角度和特点来阐明疾病,又补充和丰富了兽医内科学的内容,从而使学生能更全面深人地掌握兽医内科学的知识。
学习兽医内科学的目的、要求和方法
学习兽医内科学的目的,主要是通过理论教学和教学实习,掌握常见内科病的基本理论和实际操作技能,初步具有*立分析和解决动物疾病防治的能力;通过临床实践,能进行自学和开展科学研究等活动,继续提高理论知识水平和防治工作能力。并在临床实践中,能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为保障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保障人民健康,为发展我国兽医科学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而贡献力量。
兽医的诊疗对象是患病动物,服务的是动物的所有者,因此在学习兽医内科学知识和技能时,*先要巩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高尚品德。兽医工作者不单要看到疾病,看到患病动物,更重要的是要看到畜主,应该充分了解畜主的心理,以高度的责任感、同情心和实事求是的作风对待畜主。高尚的医德,结合系统而细致的病史采集和检查,正确而及时的诊断和合理的治疗是达到*高疗效的保证。但在治疗的过程中,一定要明确诊疗的对象和畜主的意愿,要考虑诊疗对象的经济价值。
正确诊断是合理治疗的依据。近年来实验室技术和其他检查技术有了很大发展,但完整的病史搜集和体格检查仍是临床诊断的基础。应在此过程中找寻诊断的线索,从而选择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和其他检查方法。在了解全面材料之后,经过分析综合与逻辑推理,拟出诊断方案。诊断应力求全面,包括病因、病理形态及功能诊断。治疗应强调整体观念,避免局部观点和单纯药物观点,根据一般原则,结合患病动物的特点与具体情况,制订积极而又切实可行的治疗计划。对危重患病动物应不失时机地进行急救处理和治疗。要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根据具体情况提出预防措施。
兽医学各基础学科和兽医临床诊断学是兽医内科学的基础,在学习本门课程的过程中要经常复习和密切联系。学习兽医内科学要掌握各个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和治疗措施,同时还要深人研讨病因、发病机理、病理解剖和病理生理等方面的知识,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临床知识并运用于医疗实践。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应理论联系实际,一方面要运用基础学科与兽医内科学的知识来理解、分析和解决防治上的实际问题,另一方面又要以临床实践来检验认识的正确性,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从而充实和提高理论知识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兽医内科学的进展
兽医内科学的进展很快,目前对于许多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理的认识已日益明确和深化,在诊断技术和防治方法上也有很大的更新和发展。
1.病因和发病机理方面近年来,由于分子生物学、免疫学、内分泌学和物质代谢研究等方面的飞跃进展,不少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理得以进一步阐明。虽然很早以前已认识到遗传与环境之间的互作是许多疾病致病因素之一,但只有运用现代的实验方法和手段,才能深人到基因和分子水平来认识疾病。下丘脑多种神经内分泌激素的发现和一些神经递质作用的阐明,使调节动物机体生理活动的两大系统(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相互关系得到更深人的认识,推动了神经内分泌学的发展,并对不少疾病的发病机理提供了进一步的解释。细胞凋亡、氧自由基、DNA甲基化和组蛋白乙酰化等表观遗传学理论,内分泌激素与其受体如消化道激素、前列腺素等的发现和研究,不仅为某些消化系统、循环系统疾病等的发病机理和治疗的探索开辟了新途径,而且对了解其他疾病的发病机理也具有较广泛的意义。此外,由于环境污染物种类和数量的不断增加,规模化饲养程度的提高,伴侣动物的兴起,动物的器官系统疾病、营养代谢病、中毒病以及肿瘤性疾病和老年病等造成的危害日益突出使疾病的种类不断增加。
2.检查和诊断技术方面放射免疫技术、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技术、PCR技术、芯片技术和酶学检查技术的建立和完善,使测定体液中微量物质或药物成为可能,其灵敏度可达微克至纳克水平,单克隆抗体制备成功又把高度专一性的分析技术推进一步,为诊断学和实验医学提供了新的有效手段。临床生化分析向超微量、高效能、高速度和自动化方向发展,如自动生化分析仪、血球分析仪、酶标仪等。超声诊断已经从A型发展到B型,对于内脏器官尤其是腹腔脏器如肝脏、心脏、肾脏、子宫、前列腺等某些疾病的诊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纤维内镜目前也已进人兽医临床的诊断和治疗领域,通过直接观察、照相、录像、采取脱落细胞和活组织标本等手段,提高了对消化道、呼吸道、泌尿道等一些疾病的早期诊断和确诊率,而且可用于治疗,如取出结石和脾脏止血、切除息肉和修补肝损伤等。随着科技的发展,电子计算机X射线体层扫描(computerized tomography,CT)、核磁共振技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和放射性核素等新技术也将逐渐地应用于临床诊断中。
3.预防和治疗方面随着药理学和制药技术的发展,新的药物和新的剂型不断出现,为动物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手段。头孢菌素、喹诺酮类药物的第四代、第五代的问世,透皮剂的使用,超声雾化器的出现,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药物、新的给药方法;群体药动学理论的发展,瘤胃内缓释剂、皮下包埋剂的开发,为一些疾病的防治提供了新的方法。在现代免疫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出现了如单克隆抗体、干扰素等生物工程药物,为病毒病、肿瘤性疾病等的治疗提供了特效药物。
(徐世文)
第二章 消化器官疾病
**节概论
动物的消化器官,包括消化道和消化腺两部分。一般来说,消化道起始于口腔,通过咽、食道、胃、小肠、大肠,终止于肛门。反刍动物的胃有四个室,分为前胃(瘤胃、网胃、瓣胃)和皱胃。家禽又不同,其食管在进人胸腔前形成嗉囊,胃分前后两个部分,前部为腺胃,后部为肌胃。至于消化腺,主要包括唾液腺、胃腺、肠腺、肝脏和胰腺等。其中唾液腺、肝和胰腺称为壁外腺,胃腺和肠腺称为壁内腺。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中有多种消化酶,在消化过程中起催化作用,很显然,消化器官是动物机体的一个自动联合加工的消化营养器官。
引起消化系统疾病的原因很多。概括起来,其原发性疾病的病因,主要是饲料饲养失宜,管理护理不当,环境气候的影响等;继发性疾病主要见于某些肠道细菌、病毒感染,寄生虫侵袭,中毒病,营养物质缺乏与代i射紊乱,也见于循环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及免疫系统疾病的经过中。高效和特效药物的使用,也常常成为医源性疾病的主要原因。
消化系统疾病,包括口腔及相关器官疾病、食道疾病、胃及肠道疾病、反刍动物前胃疾病、肝脏病、胰脏病及腹膜疾病等。常多发于各种动物,对养殖业危害严重,是兽医内科学教学及临床防治的重点之一。
关于病理发生,各个病有不同的发生发展规律,并具有各自的病理变化特点,但就主要胃肠疾病而言,其病理演变过程中表现为消化、吸收、分泌与排泄的功能障碍,这是本系统疾病病理发生中的基本病理过程。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要学会“由个别到一般,再由一般到个别”的分析方法,善于从诸多个别疾病的病理特点中,概括出其基本规律,并用其规律指导每个病的病理发生的学习。例如,在学习肠炎时,*先要掌握如下基本病理过程:肠壁出现炎症,肠黏膜通透性升高,过量体液从血液经肠黏膜漏到肠腔,在肠黏膜吸收不良时则发生漏出性腹泻;因肠道炎症,肠吸收机能与消化液分泌机能障碍,肠道内营养物质消化、吸收不完全,肠腔内渗透压升高,导致渗透性腹泻。肠分泌过多和肠内渗透作用增强,又促进了腹泻过程的发生与发展。由于腹泻,引起机体脱水、酸碱和电解质平衡失调,再则肠内环境改变,肠道菌群紊乱,常继发病毒或细菌感染,*后则导致自体中毒与休克。掌握这一病理过程后,重点是要注意与其他腹泻性疾病如霉菌性肠炎、马属动物急性盲结肠炎、伪膜性肠炎等进行比较、综合,概括出共同规律。可以发现,虽然它们病因有些不同,病理过程与特点各有差异,但腹泻、脱水、酸碱中毒等是其共同的病理过程。在学习过程中若如此,则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化器官疾病临床症状主要表现消化障碍、流涎,单胃动物常有呕吐、腹痛、腹泻、便秘和少便、腹胀、脱水等。需要强调的是,因消化道病理损害的部位与性质不同;就某疾病而言,因患病动物种类、个体、病程或病情不同,其临床表现均有差异。在学习尤其在临床实践过程中,要注意应用动物生理学、病理学等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分析产生症状的病理学基础,阐明症状间的彼此关系,论证胃肠功能损害的部位及性质,建立诊断,并据此提出防治原则与措施。
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原则,*先除去原发性病因,其次是支持疗法和对症疗法,目的是缓解疼痛,纠正异常损害,抗菌药物和驱虫药物应用在特殊病理过程中。
(唐兆新)
第二节上消化道疾病
口炎(stomatitis)
口炎是口腔黏膜炎症的统称,包括舌炎、腭炎和齿龈炎。按炎症性质分为卡他性、水泡性、溃疡性纤维素性和蜂窝织性口炎等类型。临床上以采食障碍、口腔黏膜潮红肿胀、流涎为特征。各种动物均可发生。
病因
1.理化性因素物理性病因包括外伤,如粗硬的饲料、粗暴的管理、鱼骨、骨头、锐齿、齿结石等刺激引起,过热或过冷食物烫伤、药物的错误投食等。化学性病因包括刺激性物质,特别是酸性和碱性物质,刺激性药物应用不当,如外用药物涂布体表被动物舔食引起。
2.生物性因素包括细菌性、病毒性和真菌性因素。细菌性病因引起口炎多表现坏死,并出现溃疡或化脓,常发生细菌混合感染,多见于衰弱的犬、猫,有时也可继发于胃肠病和其他传染病过程中。病毒性口炎因动物种类多病因复杂。例如,水泡的形成是口蹄疫、水泡性口炎、水泡疹的特征;溃疡性口炎见于牛恶性卡他热、牛黏膜病、牛流行热、蓝舌病等;增生性口炎见于丘疹性口炎、犬的乳头状瘤病、猫杯状病毒病、猫免疫缺陷病毒病、猫疱疹病毒病、猫白血病病毒病、犬腺病毒II型、犬瘟热或猫泛白细胞减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