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医养结合概论
0.00     定价 ¥ 59.80
罗湖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10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030772930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4-06-01
收藏
畅销推荐
内容介绍
《医养结合概论》共九章。**章主要介绍医养结合模式的背景、研究发展医养结合模式的目的与意义及现状分析,提出了互联网+医疗+养老+医保的“医养融合”服务和管理的思路。第二章通过对医养结合相关理论和相关政策进行梳理分析后,进一步明确医疗与养老服务的规划目标及具体任务。第三章主要阐述我国各个时期医养结合服务体系的建立与历史沿革。第四章和第五章介绍我国医养服务需求现状与特点及我国医养服务供给现状。第六章主要是国内外医养结合不同筹资模式及评价,通过借鉴外国经验,结合我国国情,从养老方式、筹资模式、法律体系及相关机构构建和专业人才培养等方面得出经验启示。第七章介绍长江经济带城市群健康产业发展现状、老年健康需求与供给、老年健康产业融资模式、老年健康产业融资路径选择等相关内容。第八章和第九章主要分析云计算模型对“医养结合”服务体系的影响,借助互联网+技术构建政府整体性治理机制、培养“互联网+”医养结合产业人才,阐述医养结合模式对老年专科护士的挑战和机遇等相关内容。
展开
精彩书摘
**章 绪论
  **节 医养结合背景分析
  一、人口老龄化形势严峻
  截至2022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28004万人,占全国人口的19.8%(图1-1),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21074万人,占全国人口的14.9%(图1-2)。自从1999年以来,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到2022年为止,老年人口净增加了1.49亿人。尽管老年人口增速有所放缓,但人口老龄化程度仍在加深。预计到2050年,我国老年人口数将达到峰值4.87亿,占总人口的34.9%,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次超过0~15岁人口。
  图1-1 2014~2022年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及所占比例
  图1-2 2014~2022年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及所占比例
  据联合国统计预测2000~2050年将是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急剧加重的阶段,老龄化过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阶段为2000~2020年,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从2000年的7.1%上升到2020年的13.5%,20年间老龄化比例仅上升6.4个百分点;第二阶段为2020~2040年,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将从2020年的13.5%急剧增加至2040年的21.8%,老龄化比例上升8.3个百分点,老龄化速度加快;第三阶段为2040~2050年,处于高峰期,是人口老龄化的严重阶段,但老龄化速度下降,10年间老龄化比例只增加1个百分点。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中的预测,“十四五”期间我国的人口将进入中度老龄化阶段,而到了2035年前后则会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这必将对我国经济运行全领域、社会建设各环节、社会文化多方面产生深远影响。
  二、社会养老服务供给明显不足
  2023年10月,《2022年度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公报》显示:截至2022年底,全国共有4143万老年人享受老年人补贴,其中享受高龄补贴的老年人3406.4万人,享受护理补贴的老年人94.4万人,享受养老服务补贴的老年人574.9万人,享受综合老龄补贴的老年人67.4万人。中国老年人群体庞大,但社会养老服务供应却明显不足,无论是在养老服务机构及设备方面,还是在专业的医疗养护人员和服务管理人员的数量上都有所欠缺,不能满足当前的社会养老服务的需求,这对我国社会养老事业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阻碍。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为了人民幸福生活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我们必须始终坚守以发展的视角来保证并提升人民的福祉。
  从现有的养老机构服务(主要指硬件设施和服务)条件来看,截至2022年底,全国共有各类养老机构和设施38.7万个,养老床位合计829.4万张。其中,全国共有注册登记的养老机构4.1万个,比上年增长1.6%,床位518.3万张,比上年增长2.9%;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34.7万个,共有床位311.1万张(图1-3)。
  图1-3 2015~2022年全国社会服务机构床位数
  从现有的医疗机构服务(主要指硬件设施和服务)条件来看,截至2022年底,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数1032918个。与2021年同期比较,全国医疗卫生机构增加1983个,其中:医院增加406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增加1978个。截至2022年底,医院约36976个,其中:公立医院11746个,民营医院25230个。与2021年同期比较,公立医院减少58个,民营医院增加464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979768个,其中:社区卫生服务站26095个,乡镇卫生院33917个,诊所(医务室、护理站)282386个,村卫生室587749个。与2021年同期比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增加,乡镇卫生院减少,诊所(医务室、护理站)增加,村卫生室减少。专业公共卫生机构12436个,其中:疾病预防控制中心3386个,卫生监督所(中心)2944个。与2021年同期比较,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增加10个,卫生监督所(中心)减少66个。
  从医护人员比例来看,我国医护比例从2021年的1︰1.17略微提高到1︰1.18,但仍与国际标准水平(1︰2.7)相差较远,当前我国的护理人力资源尚不能满足社会需求。对于老年人来说,他们的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发病率较高、病情多样化,并且往往伴随着长时间的治疗过程、各种伴随症状及复杂的治疗方法,同时他们也面临着较高的医疗费用、住院费、护理人员成本等方面的支出。而这些支出的增长速度要快于老年人的数量增长速度。随着失能老人的不断增加,使得现有家庭的看护能力、养老模式、医疗服务形式,以及养老医疗保险制度都面临巨大压力。在新的人口增长减慢、老龄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的背景下,确保有足够的高品质、高效益的专业医养人才储备,已成为延长人口红利期限、提升经济社会发展质量的关键因素。在新的经济环境中,推动智能型和服务型的产业的发展,如健康服务行业,已经成为了抵御经济下滑压力、实现医药卫生事业持续发展的关键途径。
  三、医养结合的政策环境
  自21世纪以来,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峻,老年人接受教育的水平逐渐提高,老年人的子女数量逐渐减少,老年人空巢现象普遍存在,并且社会和家庭的养老费用越来越高。与欧美和日韩等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老龄化问题更加明显,主要表现为“未富先老”,同时老年人的养老和健康服务体系存在不完善、机制不健全、运行不畅通的问题。因相关制度设计、政策制定和基础配套设施滞后,面对突如其来且社会涉及面较广的老年人养老和健康需求问题,应对策略和有效措施就显得有些“捉襟见肘”。
  美国、澳大利亚、德国、日本,以及瑞典等国家较早面临人口老龄化的挑战,因此他们在初期就已经认识到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对于社会的稳定至关重要。这些国家主要是通过健全的法律法规来确保老年人的健康权益得到法律上的保障,并且通过优化制度设计和加大法规执行力度,更清晰地界定了政府的责任范围,并在政府的主导之下建立起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资金募集机制,以满足老年人的需求。随着老年人口数量的持续增长,以及他们倾向于在家中或社区内养老的需求,近年来各国的关注重点已逐步转向对居家及社区养老。
  “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医养结合,即医疗卫生服务与养老服务相结合,是指针对居住在家中或社区内的老年人,除了基本的生活照顾外,还应满足他们对医疗健康服务的需求。从2001年开始中国步入老龄化社会,至今已有20余年,预计2027年全国的老年人将会翻倍(全国14%人口将会是65岁以上的老年人)。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的持续加重,高龄老人、空巢老人和失能老人也在逐步增多,因此从“医养结合”角度来关注中国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已经成为了一种社会发展的大趋势。
  老年人健康的保护问题已然成为了社会的焦点,同时这也是决定着区域,甚至全国的社会安定及经济发展平衡的关键民生问题。我国目前正处于“未富先老”的时期,且养老机制尚不健全。因此,如何高效地处理老年人的基础医疗保健和服务需求等难题,已成了医药卫生系统改良和养老服务系统构建的核心话题。当前,在我们社会经济迅速转变的关键时刻,“老有所医、老有所养、老有保障”已经成为我国政府必须应对的重要问题。通过结合医疗资源和养老资源的方式,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达到*佳效果。推动实施以医养结合为核心的养老照护模式,确保老年人能够获得适当的照顾和医疗服务。
  四、医养结合体系建设相关问题
  **,就老龄人口的健康需求来看,分离式管理的医疗和养老服务无法有效供应符合老年人健康的产品。第二,基于对老年人健康提供的理解,把医疗和养老结合在一个服务系统或平台内是极有效的资源分配和组合方式。第三,从财务收益角度考虑,医养结合(或医养融合)的管理模式显然是一种优化了的资源分配和*大化利益的方式。第四,从信息的获取和处理视角出发,“互联网+老年健康”的方法明显在快速传输并低成本的信息交换方面表现得极为出色。第五,站在我国政府行政职责及其运行制度的高度观察,长久以来的医疗、养老、医疗保险都是三个各自*立运转的系统,由于不同机构间的资源不能共享、信息流通受限、工作效率偏低、各系统标准不一致、政策对接困难等问题,使老年人的养老和医疗服务系统遭遇了一系列如评估指标不匹配、费用评定差异、管理训练冲突、政策支持实施难度大、保障机制效果未充分发挥等问题。要构建医养结合服务体系来保障老年人的健康,就必须从制度建设与实践操作环节上解决上述问题。
  当前,我国由于医养结合的管理模式与制度实施,需要对现有涉及老年健康方面的分块管理模式进行调整和完善,涉及有关部门职能整合与调整,相关政策衔接与完善,社区服务职能与体系建设与细化,社会和家庭的认知变化,老年健康产业的布局与建设等方面,为保障医养结合服务体系顺利实施,必须对涉及的各方利益进行分类调整与再分配。这不仅涉及法律法规、政府政策、部门职能调整等问题,还涉及老年健康筹资与管理等经济和伦理层面的问题。
  面对数量庞大的老年医养结合的健康服务需求,完全依靠现有的医疗+养老的服务体系和格局是很难有效满足的,看似简单的医疗+养老服务体系,其实涉及了经济、社会、管理等层面的复杂问题。法律权威的作用在于调和各种冲突因素,使得相关各方的利益能够在共享和兼容的情况下实现合理的优化。这就是所谓的利益均衡。从医养结合服务体系的要素构件来看,要想实现这个体系的各方利益均衡,就必须综合运用经济和管理的手段,在制度设计的层面上予以解决。
  第二节 医养结合模式发展分析
  一、发展医养结合模式的目的
  运用资源配置优化理论规范分析医疗和养老服务管理主体间在制度设计与政策衔接方面的关系,围绕“大健康理念”来设计、组合和优化资源配置;并在此基础上,对涉及老年人医疗和养老的各相关部门机构(卫生、医保、民政)、社会组织和服务提供机构间的利益进行剖析,为完善互联网+医疗+养老服务体系,实现医疗和养老资源*优配置奠定理论基础。
  大健康理念
  大健康理念是随着社会发展、经济进步、健康需求的提高和疾病谱的改变,提出的一种全局性的理念。它体现在人们生命的全过程中,关注各种影响人们健康的危险因素,从治疗疾病转向预防疾病,提倡自我健康管理。大健康理念追求的不仅是个体身体健康,还包括精神心理、社会环境、道德等方面的更全面、多层次的健康。
  假设互联网+医疗+养老信息整合技术完备的条件下,能有效实现区域性各类信息共享,在此基础上,将政府、社会和家庭投入到老年人医疗和养老方面的所有资源量化处理,通过成本效益分析选择*优技术创新模式下实现老年人健康利益*大化(满足养老条件下医疗服务享用*大化),且各利益方达到均衡状态。
  二、发展医养结合模式的意义
  老年人的养老和健康问题是社会综合治理的重要内容,是全球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亟须思考和解决的难题。因老龄化和家庭结构的变化,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已经很难适应和满足老年人养老和健康的需求,社会化养老已经成为必然趋势。在“银色浪潮”的推动下,社会和家庭对养老意识已经发生了变化,面对旺盛的养老和健康服务需求,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必将成为*选。
  第三节 医养结合模式现状分析
  一、国外相关现状分析
  国外有关医养结合的制度设计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主要是以瑞士、英国、德国、美国为代表的欧美发达国家,亚洲国家中日本、新加坡在医养结合制度和体系建设方面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总的来说,为了解决社会老龄化和老年人健康问题,国际政府在医养结合领域提供了全面的援助,包括法律框架、优惠政策、资金支持、产业帮扶,以及设施建设等方面。
  (一)医养结合制度建设方面
  在福利多元主义理论的支持下,如特雷德加德(Trydegard)和潘迪(Pandey)等学者提出了建立适合老年人的长期护理制度框架的方法。当前,发达国家的四种主要模式包括:①以瑞士为例的普恩式长期照护制度模式,由政府资助并向所有需长期护理的人们提供服务,涵盖人群广泛;
展开
目录
目录
**章 绪论1
**节 医养结合背景分析1
第二节 医养结合模式发展分析4
第三节 医养结合模式现状分析5
第二章 医养结合相关理论及相关政策10
**节 医养结合相关理论10
第二节 医养结合相关政策15
第三章 中国医养结合服务体系的建立与历史沿革17
**节 古代养老思想与制度的形成、发展及实践17
第二节 清末民初社会福利思想与社会养老的发端18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后养老制度的沿革与发展23
第四节 现代医养结合服务模式的发展27
第四章 我国医养服务需求现状与特点35
**节 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与趋势35
第二节 我国老年人的需求现状36
第三节 我国医养服务需求现状37
第四节 养老服务体系的信息化需求38
第五章 我国医养服务供给现状42
**节 我国医养服务供给的政策背景及现状42
第二节 现有的医养服务供给模式48
第三节 医养服务供给的市场化探索53
第六章 医养结合国内外不同筹资模式介绍及评价58
**节 国内不同筹资模式介绍及评价58
第二节 国外医养结合筹资模式介绍及评价71
第七章 长江经济带医养结合服务模式比较分析75
**节 长江经济带城市群健康产业发展现状75
第二节 长江经济带城市群老年健康需求与供给79
第三节 长江经济带城市群老年健康产业融资模式80
第四节 长江经济带城市群老年健康产业融资路径选择81
第八章 互联网技术对医养结合服务模式的影响85
**节 云计算数据模型对医养结合服务体系的影响85
第二节 “互联网+”医养结合优势分析及服务功能88
第三节 云计算数据模型对医养结合模式的启示92
第四节 “互联网+”医养结合养老护理模式探索95
第九章 医养结合管理模式创新发展建议99
**节 借助“互联网+”技术构建政府整体性治理机制99
第二节 完善相关政策和法规,制定统一标准101
参考文献106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罗湖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