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 智能时代的教师素养要求
智能技术应用推动人类社会走向人机协同、跨界融合的智能时代,时代变迁引发产业变革及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深刻改变着人类的生产、生活及学习方式[1]。教育人才培养需要满足未来智能时代下的人才需求,以应对社会发展所带来的挑战。当前教育领域面临社会变革发展的人才需求升级,以及智能技术应用所引发的教育环境、资源、教学、评价等的系统性变革。教师角色定位、工作内容、素养诉求等同样需要发生转变,以适应、胜任智能时代的教育教学。
**节 智能时代的教育教学变革
导言
智能时代下社会生产力的变革、职业结构的转变等,对教育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智能技术在教育教学中深度融合应用,也驱动着教学方式、教学环境、资源形态、教学评价、教学组织形式等多方面发生转变。智能时代下的教师,需要合理认知自身与技术的角色定位,具备智能教育素养以应对未来职业挑战。
学习目标
说明智能时代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及原因
举例说明智能时代教育教学变革的具体表现
举例说明智能技术在教育教学变革中的作用
形成主动学习、应用智能技术开展教育教学的意识和态度
人工智能的突破性进展是人类发展史上一个重大转折,引发人类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的转变,推动信息时代进入智能时代,信息社会向智能化社会转型[2]。智能时代是以智能技术为主要生产力的信息时代延伸发展的高阶形态,有人把智能时代称作第四次工业革命或第二次机器革命,也有人认为智能时代是信息时代的自然延伸与发展[3]。智能时代的特点是:无处不在的计算机和物联网中的各种终端,通过大量的自动化和智能决策,为人类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智能技术应用所引发的社会结构、工作方式、学习方式、思维方式等的变革,将推动未来教育教学的环境升级、流程再造、方式重塑等深层次、系统性变革。以教育信息的全面感知为基础,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为动力,通过跨时空、跨模态、跨组织的教育教学要素重组,以及各教育主体间可信、智能的合作,推动未来教育创新与变革。此举不仅为跨时空的教育资源配置、多主体的教育协同治理、社会化的教育服务供给以及智能化的教育管理和评价提供支撑,还从教育环境、教育资源、教学活动、教育组织和教育评价等多个方面系统性、结构化地重塑未来教育样态[4]。
一、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变化
想一想
随着社会发展和技术升级,人类社会发展经历了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信息时代等,当前社会正在进入智能时代。在不同时代,社会对教育人才培养的需求也在发生变化,教育人才培养目标需要契合社会发展需求,以支持学习者在未来职业中的生存与发展。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落地需要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的协同支撑,以满足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
在基础教育中,每个学科也有自身的教学目标,承担着自身特有的育人价值。请结合自身专业,查找相应的义务教育及高中课程标准,阅读课程目标相关内容,了解未来自身任教学科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什么。
教育体系的人才培养目标受到社会经济、技术发展以及教育理念更新的多重影响,反映了社会对人才需求和理解的不断变化。原始狩猎时代,*重要的是肌肉力量;工业时代,机器取代人的体力,知识就是力量;互联网时代,知识不再稀缺,思维能力、深度学习能力、核心素养成为决定个体是否强大的关键因素[5]。智能技术推动人类社会走向智能社会,未来工作需要劳动者具备问题解决能力、高阶思维与创新能力,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而日常重复性的、程序性的工作则由机器替代完成。
在过去,人才培养的目标主要集中在知识传递和技能掌握上。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为学生传授大量的知识和技能,使他们能够有效地参与到社会生活中。这种模式的优点是它培养了学生的基本能力和素质,使他们能够在未来的生活和工作中解决已知的问题。然而,这种模式忽视了学生个体差异和主观能动性的发展,导致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相对较弱。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品格和价值观,以及他们的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即关注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
OECD(2005)核心素养框架认为,核心素养应该为人人所需,并在多个实用领域都具有其特殊价值,并将核心素养划分为“互动地使用工具、在社会异质群体中互动和自主行动”三个类别。这三个类别关注不同方面,但彼此间相互联系,共同构成核心素养的基础(表1-1)。该框架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与技能,以反思为核心,整合了各项核心素养。
表1-1 OECD(2005)核心素养框架[6]
为应对时代变化与未来社会发展的挑战,各国家/地区及组织等纷纷制定核心素养框架,以明确面向未来人才培养的目标指向,如表1-2所示。
表1-2 部分国家/组织机构的核心素养框架
我国于2013年起开展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2014年初步提出核心素养总框架,2016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在北京发布,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从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维度阐明了新时代中国学生应具备的核心素养,具体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如表1-3所示。
表1-3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7]
2016年,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举行发布会,*次对外发布《21世纪核心素养5C模型研究报告(中文版)》,进一步提出了“21世纪核心素养5C模型”并搭建框架、阐述内涵(表1-4)。
表1-4 21世纪核心素养5C模型[8]
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与教师教育工作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关联,核心素养导向下的教育目标升级,影响并支配着具体的教育目标定位、课程内容设置、教学活动开展、学习评价导向。素养本位的目标观需要教师具备和理解相应的学科核心素养以指导其教学工作的开展,并以素养本位目标观思考、选择教学内容,并进行相应的教学活动。此外,目标观的这一转变正逐渐成为推动教育改革、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进步的重要力量,它引领着课程结构、教学模式、学习方式、评价体系、教育资源以及教育环境等多方面的变革。
二、教育教学方式的变化
教育教学方式是在特定教育目标与教育理念指导下教学活动开展的具体途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