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中医外科学理论与实践专论
0.00     定价 ¥ 158.00
罗湖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10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030783547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4-05-01
收藏
畅销推荐
内容介绍

《中医外科研究专论》为科学出版社“十四五”普通高等教育研究生规划教材之一,系中医外科学专业研究生规划教材,共分九篇。**篇为总论,包括中医外科学的历史轨迹与现代发展、中医外科医生的综合素养与医德医风和中医外科疾病的致病因素与发病机制、辨病与辨证研究、治则与治法研究、中医外治法研究、常用药物与方剂以及科学研究的特点与方法等内容。第二至九篇为疾病各论,从课程思政提要、历史积淀、现代发展、特色治疗、名医学验等方面针对疮疡、乳房病、瘿瘤岩、皮肤病、肛肠病、泌尿男性生殖疾病、周围血管病、外科其他疾病共八类55种中医治疗特色突出、优势明显的外科疾病加以介绍。

展开
精彩书摘

**篇 总论
  **章 历史轨迹与现代发展
  **节 中医外科学历史发展轨迹
  中医外科的历史源远流长,是起源*早的中医药学科之一,理论特征明显,外治方法丰富,是中医临床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能体现和代表中医特色的学科。在西医外科学日新月异发展的时代,如何做到不忘初心继续前行,如何做到在中医药新常态下彰显中医研究与诊疗外科疾病的力量与精彩华章,应该成为每个中医人尤其是中医外科人认真思考的问题。在总结历代中医外科学发展成果的同时,进一步思考其学科体系重构,也是当前必须做好的工作之一。
  一、发展轨迹
  中医外科学起源于原始时期,发展于历代,兴盛于当下,为防治民众外科疾病做出了重大贡献。
  1. 起源
  中医外科学的起源可上溯到原始社会。当时人类在生产实践中,采用泥土或灰末外敷,用草木、树叶、树皮包扎伤口、压迫等简单措施治疗创伤出血等外科疾病,经过反复实践逐渐形成了经验性的外科治疗方法。
  进入石器时代,石器不仅成为人类改造征服自然的有力工具,也成为治疗疾病的器械。如用“砭石”刺血、切开排脓等。
  至商代,始载中医外科病名。如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有“疾自(鼻)、疾耳、疾齿、疾舌、疾足、疾止(指)、疥、疕”等记载,并有按摩、针、灸、砭等外治方法。
  进入周代,有了专职的外科医师—疡医。如《周礼 天官冢宰》载:“疡医下士八人,掌肿疡、溃疡、金疡、折疡之祝药、劀杀之齐。”当时外科治疗方法既有外治,又有内治;既有药疗,也有食疗。如“凡疗疡以五毒攻之,以五气养之,以五药疗之,以五味节之, 凡有疡者,受其药焉”。
  2. 形成
  大约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五十二病方》论述外科疾病达30多种,*早记载了世界上应用雄黄、汞剂治疗疥疮的方法,所载外治法有敷药、药浴、熏蒸、按摩、熨、砭、灸、腐蚀及多种手术方法,使用酒洗伤口开外科消毒之源。
  《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外科学坚实的理论基础。所载外科疾病近30种,论述了相关外科疾病的病名、病因病机和鉴别诊断等。《素问 生气通天论》载:“膏粱之变,足生大丁。 营气不从,逆于肉里,乃生痈肿。”《灵枢 痈疽》则专述痈疽的病因病机和证治,对外科化脓性疾病的形成机理也做了精辟论述:“营卫稽留于经脉之中,则血泣而不行,不行则卫气从之而不通,壅遏而不得行,故热。大热不止,热盛则肉腐,肉腐则为脓,然不能陷,骨髓不为焦枯,五脏不为伤,故命曰痈。 热气淳盛,下陷肌肤,筋髓枯,内连五脏,血气竭,当其痈下,筋骨良肉皆无余,故命曰疽。”书中还记载了针、灸、砭、按摩、熨贴、敷药等多种外治方法,并*早提出用截趾手术治疗脱疽。
  《神农本草经》奠定了中医外科治疗学的药学理论基础。
  西汉前后我国**部中医外科学专著《金创瘈疭方》(现已散佚)问世。
  东汉末年《伤寒杂病论》丰富和发展了中医外科治疗学的内容。辨证论治外科疾病是其一大亮点,如肠痈未成脓而实者用大黄牡丹皮汤,已成脓而里虚者施薏苡附子败酱散。王不留行散治疗外伤金创、黄连粉主浸淫疮等沿用至今。
  东汉末年的外科学家华佗是我国腹部外科手术的创始人,创用麻沸散给患者麻醉后施行腹部手术,比西方早1600多年。
  至此,中医外科学的理论已基本形成。
  3. 发展
  东晋《肘后备急方》卷五至卷七为外科内容,*次记载用含碘药物海藻治疗“瘿”疾、用狂犬脑组织敷贴伤口治疗或预防狂犬病发作等,对中医外科急症治疗学的发展做出了极大贡献。
  东晋末刘涓子著的《鬼遗方》,后经南齐医家龚庆宣重新编次定名为《刘涓子鬼遗方》,成为我国现存的**部中医外科学专著,详细论述了痈疽的鉴别诊断和治疗。
  隋朝《诸病源候论》论述了40余种外科疾病的病因病理,并载有治疗“断肠”的腹部手术方法。
  唐朝《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等综合性医学巨著中均有丰富的外科内容。
  在宋代,中医外科学得到较快发展。《圣济总录》记录了“五善七恶”,《太平圣惠方》*载用砒剂治疗痔核的方法,《集验背疽方》专论痈疽证治,《外科精要》强调“治外必本诸内”及“大凡痈疽,当调脾胃”的整体观念等。
  金元时期,刘河间倡疏通、托里、和营卫等治疮三大法则,治疗外科疾病广泛应用苦寒药;张子和提出“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火,岂有寒乎”之说,并创“漏针”去水法治水疝;朱震亨启外科经络辨证之本源;《外科精义》全面总结了灸、针、烙、砭镰、溻浴等外治方法,《仙传外科集验方》*载痈疽有“阳中之阴证,阴中之阳证”,《永类钤方》记载挂线疗法治疗肛瘘。
  4. 成熟
  明清时期,中医外科学由发展走向了逐步成熟,形成了“正宗派”“全生派”“心得派”等中医外科学术流派,内治消、托、补三法更臻完善,汗、下、温、清、活血、化瘀、行气、导滞、化痰、散结等治法得到普遍应用。
  陈实功《外科正宗》为“正宗派”代表作,体现了明以前外科学的主要成就,对中医外科学的影响很大。后世医家评价其为“列证*详,论治*精”。
  王维德《外科证治全生集》为“全生派”代表作,将阴阳作为辨证论治的纲领,创立了以阴阳为主的辨证论治原则,治疗主张“以消为贵,以托为畏”,反对滥用刀针及丹药,以“温通”为治疗大法。
  高秉钧《疡科心得集》为“心得派”代表作,强调外疡与温病在病因、病机、治法上相似,用三焦辨证揭示外科病因与发病部位的联系,确立了“审部求因”的诊治规律。
  明清时期的《外科心法》《外科发挥》《外科枢要》《外科经验方》《疠疡机要》《正体类要》《证治准绳 疡医》《霉疮秘录》《理瀹骈文》《疮疡经验全书》《外科启玄》《景岳全书 外科钤》《疡科选粹》《外科大成》《洞天奥旨》《医宗金鉴 外科心法要诀》《外科证治全书》《外科医镜》《外科传薪集》《马培之外科医案》《外科医案汇编》《疡医大全》等一系列外科专著,进一步丰富发展了中医外科学。
  民国时期中医外科发展缓慢,《医学衷中参西录》载有治疗“肠结”的中医方法,《疡科纲要》结合西医理论阐述了中医脓疡不痛的机理。
  5. 兴盛
  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中医外科学与其他学科一样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兴盛时期。在人才培养、队伍建设、科学研究、专科专病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1956年起,各地相继建立了中医学院,开设了中医外科学课程,编写了《中医外科学》讲义和教材,向学生全面系统讲授中医外科理论知识和临床经验,着力培养新型实用型中医外科人才。2009年*部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研究生规划教材《中医外科临床研究》面世。目前,全国的中医药院校几乎都可以培养中医外科学专业硕士,部分中医药院校可以培养中医外科学专业博士和博士后,不断向社会输送中医外科学高层次人才。
  近年来,大部分中医医疗机构设立了中医外科,为中医外科的临床实践及科学研究提供了基地;中华中医药学会设有中医外科及疮疡、皮肤、周围血管、乳房病、蛇伤、小针刀等相关二级学科的分会,为广泛开展中医外科学术交流提供了基础平台。
  随着临床实践的不断深化,一批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的专科专病得到强化建设,一些中医外治方法得以继承发展,以中医为主或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在治疗体表化脓性疾病、乳腺增生等乳房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结缔组织疾病、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等周围血管疾病、肛门直肠疾病、泌尿男性生殖系疾病、大面积重度烧伤、急腹症、慢性化脓性骨髓炎、急慢性皮肤溃疡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临床疗效,一些成果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二、学科体系及重构
  随着医学知识的不断积累和增加,医学分科越来越细,专科研究越来越深、越来越精。就中医而言,从*初的不分科,发展到目前科别较全的庞大的中医临床科室体系,如内、外、妇、儿、眼、耳鼻喉、骨伤、皮肤等,乃至心、肺、肝、脾、肾、脑等专病专科,为深化不同系统疾病的临床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2009年,国家对中医药学的学科作了新的划分。其中,将中医外科学划分为中医疮疡病学、中医皮肤病学、中医肛肠病学三个二级学科。但这种分科还显然不能满足疾病谱的变化和临床实际需要。
  前面谈到,随着临床研究和实践的不断深入,中医在治疗皮肤疾病、乳房疾病、甲状腺疾病、周围血管疾病、肛门直肠疾病、泌尿男性生殖系疾病、大面积重度烧伤、急腹症、慢性化脓性骨髓炎、急慢性皮肤溃疡等外科疾病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的疗效。所以仅仅将中医外科学划分为中医疮疡病学、中医皮肤病学、中医肛肠病学三个二级学科,远远不能涵盖中医外科学的研究范围。因此,有必要对中医外科学的学科体系重新构建,以适应外科疾病谱的变化和临床诊疗的需要。
  根据当下外科疾病谱的变化和临床诊疗的客观实际,我们认为中医外科学的学科体系应重构划分为9个二级学科,即中医外科疮疡病学、中医外科皮肤病学、中医外科肛肠病学、中医外科乳腺病学、中医外科甲状腺疾病学、中医外科周围血管疾病学、中医外科泌尿生殖系疾病学、中医外科急腹症学、中医外科外伤性疾病学。肺痈、瘰疬、臖核等病可归属中医外科疮疡病学。眼、耳鼻喉、骨伤等疾病则不归入中医外科学范畴。
  随着社会的发展及外科疾病诊疗实践的不断深入,以及人们对中医药治疗的广泛需求,中医外科体系涉及的9个二级学科势必得到新的发展,并将造福于人类。这不仅是医疗实践和临床专科建设的需要,也是中医外科学分科发展之必然。
  (秦国政)
  第二节 中医外科学现代研究概要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70多年,中医外科学同其他学科一样,坚持守正创新、传承发展,采用衷中参西、西为中用的发展模式开展临床研究,在中医药诊治疮疡、乳房病、瘿瘤岩、皮肤病、肛肠病、泌尿男性疾病、周围血管病以及冻伤、烧伤、蛇咬伤、肠痈、胆石症、痛风等外科其他疾病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和成绩,促进了中医外科学的学科发展,也为中医学乃至世界医学做出了积极贡献。本节仅对以上临床研究取得的重大进展和成果做简要介绍,具体内容在相关病种中有较详细阐述。中医外治方法是中医外科治疗的特色与优势,但因在本教材总论部分设有“中医外治法研究”专章,其中“当代中医外治疗法的传承与发展”一节将对70多年来的中医外治研究概况做详细介绍,故在此不作赘述。
  一、中医药治疗疮疡病研究概要
  疮疡包括肿疡和溃疡。临床主要围绕溃疡尤其是慢性溃疡开展研究。如认为溃疡的基本病机为“以虚为本,以瘀为变,以热为现”;治疗当标本兼顾,治标治本结合,使腐去肌生、肌平皮长;外治用药主要有行气活血、燥湿收脓、酸涩收口三类。慢性皮肤溃疡的基本病机为“腐、瘀、虚”,“瘀、虚”与“腐”互为因果,成为溃疡难以愈合的两大因素;治法重在祛瘀生肌,使瘀去肌生,治疗措施宜内外并行;内治当扶正祛邪、托里透毒、祛瘀生肌,祛腐与祛瘀、祛瘀与补虚有机结合;外治方法有中药汤剂外洗湿敷、复方膏剂外涂、复方散剂外敷、单味药(如大黄粉外用治疗难愈性外伤及皮肤溃疡、天仙子外敷治疗糖尿病皮肤溃疡)外敷等。下肢慢性溃疡的基本病理变化为“瘀、虚、腐”,虚是内因,瘀是久治不愈的病理基础;在采用清热利湿、活血祛瘀、祛腐生肌之法外治的同时,根据湿热、寒凝、虚损等证型辨证内服相应汤药。糖尿病难愈创面主要病机为因虚感邪(湿、热、毒)致瘀,瘀阻伤正,化腐致损,虚、瘀、毒并存是其特点,因虚致瘀与因瘀致虚交织于难愈创面中;治疗应在祛腐生肌基础上,清(热)、化(瘀)、补(虚)兼顾。研究提示,中药外用能有效促进创面愈合的可能机制包括加速溃疡局部毛细血管再生、改善创面血液循环、促进创面成纤维细胞和上皮细胞及生长因子生长、增强创面免疫功能和局部抗感染与修复能力等,通过多靶点、多环节、多层次综合调控,促进和加快创面愈合。

展开
目录
目录
编写说明
**篇 总论
**章 历史轨迹与现代发展2
第二章 中医外科医生的综合素养与医德医风11
第三章 致病因素与发病机制17
第四章 辨病与辨证研究23
第五章 治则与治法研究31
第六章 中医外治法研究37
第七章 常用药物与方剂44
第八章 科学研究的特点与方法61
第二篇 疮疡
**章 痈74
第二章 丹毒83
第三章 附骨疽89
第四章 流痰95
第五章 瘰疬101
第六章 褥疮113
第七章 慢性皮肤溃疡121
第八章 窦道129
第九章 走黄与内陷134
第三篇 乳房病
**章 乳痈142
第二章 乳癖151
第三章 乳疬157
第四章 乳岩164
第四篇 瘿瘤岩
**章 瘿170
第二章 瘤177
第三章 岩183
第五篇 皮肤病
**章 蛇串疮190
第二章 湿疮196
第三章 痤疮203
第四章 药毒210
第五章 瘾疹215
第六章 白疕221
第七章 白驳风226
第八章 黧黑斑231
第九章 油风236
第十章 霉疮242
第六篇 肛肠病
**章 痔248
第二章 肛痈253
第三章 肛瘘258
第四章 肛裂264
第五章 脱肛269
第六章 便秘274
第七章 锁肛痔281
第八章 肠澼287
第九章 息肉痔293
第七篇 泌尿男性生殖疾病
**章 不育298
第二章 阳痿305
第三章 精浊312
第四章 精癃319
第五章 子痈326
第八篇
**章 股肿358
第二章 青蛇毒364
第三章 脱疽369
第四章 筋瘤与臁疮377
第五章 象皮肿383
第六章 血精332
第七章 尿石症338
第八章 膀胱癌345
第九章 前列腺癌350
第八篇 周围血管病
**章 股肿358
第二章 青蛇毒364
第三章 脱疽369
第四章 筋瘤与臁疮377
第五章 象皮肿383
第九篇 外科其他疾病
**章 冻疮390
第二章 烧伤396
第三章 毒蛇咬伤401
第四章 肠痈408
第五章 胆石症414
第六章 痛风420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罗湖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