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总论
学习目标
1.素质目标树立正确的专业价值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2.知识目标掌握传染病的概念及感染的概念、传染病的基本特征、传染病的预防、传染病的隔离、传染病的常见症状和体征的护理措施。
3.能力目标应用护理程序,对传染病常见症状和体征进行护理评估,提出护理诊断,实施护理措施。
传染病是由各种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病毒、立克次体、螺旋体、朊粒、支原体等)和寄生虫(如原虫、蠕虫)感染人体后引起的一组具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的疾病。感染性疾病包括传染病和非传染性疾病,是指由病原体感染所致的疾病。
在历史长河中,传染病对人类危害很大,如天花、鼠疫、霍乱等疾病的流行使很多患者失去生命,鼠疫、霍乱一直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安全。2023年纳入乙类传染病进行管理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猴痘也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行。一些诸如疟疾、登革热,这些曾经被控制的传染病也出现了流行趋势上升的情况。
随着新发现的传染病登场,已被消灭的传染病仍有死灰复燃的可能,因而对传染病的防治工作不能放松。部分病原体的耐药性增加,对人类的健康、社会的稳定发展造成了严重威胁。
传染病护理学是指以预防和控制传染病为核心内容的护理学科,是指通过各种护理手段,对传染病患者采取及时、科学、全面的护理措施,以达到治愈患者、恢复健康的目的。护理人员掌握常见传染病的理论知识,如病原学特点、流行病学、临床表现、护理特点、消毒隔离的知识,做到及时准确监测、报告疫情,防止传染病扩散传播,避免发生交叉感染;还要具备高度的责任感,能够从公共卫生角度和社会责任出发,高度重视和自觉履行传染病健康教育工作,指导家庭、单位、社会了解卫生防病知识,能及时发现传染病流行情况,并立即采取有效措施,让传染病真正从以治疗为主转变成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为人类的健康服务。
第1节 感染与免疫
(一)感染的概念
感染是病原体和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构成传染和感染过程必须具备三个因素,即病原体、人体和所处环境。病原体依靠自身的致病能力作用于人体的同时,人体通过机体的防御功能与病原体展开斗争,而环境因素对病原体和人体也产生重要的影响。
临床上可遇到多种形式的感染情况。由条件致病菌引起的各类感染为机会性感染,又称条件致病菌感染。机体初次被某种病原体感染是*发感染。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病原体感染同一个体的现象称为混合感染,可分为同时感染和重叠感染。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病原体感染同一个体且急性发病的现象称为同时感染。先感染一种病原体,尚未痊愈,又感染另一种或多种病原体的现象称为重叠感染。感染尚在进行中,同一种病原体再度侵袭而又感染为重复感染。发生某种病原体的原发感染后,又被其他病原体感染的现象称为继发感染。
病原体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人体后就开始了感染的过程。在不同环境的影响下,人体防御功能的强弱和病原体数量及毒力的强弱不同。感染过程可以出现 5种不同的结局,即感染谱。这些表现可以移行或转化,呈现动态变化。
(二)感染过程的表现
1. 清除病原体 指侵入人体的病原体被机体防御**线的非特异性免疫屏障,或被体内原已具有的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功能所清除的过程。例如,胃酸清除霍乱弧菌等病原体即是人体非特异性免疫屏障作用。
2. 隐性感染 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不引起或仅有轻微的组织损伤,临床上无症状、体征表现,需通过免疫学或病原学检查才能发现的感染。隐性感染在传染病流行期间,对防止流行的扩散有积极意义,因为隐性感染者的增多,人群对某一种传染病的易感性降低,该种传染病的发病率就下降。但另一方面,隐性感染者也可能处于病原携带状态,在传染病流行期间会成为重要的传染源。隐性感染过程结束后,感染者可获得一定程度的免疫力。
3. 显性感染 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引起机体发生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的超敏反应,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的感染。显性感染过程结束后,感染者获得不同程度的特异性免疫。例如,人群接触麻疹病毒后患病率达 90%以上,病后可获得持久的免疫力。
4. 病原携带状态 是指病原体存在或寄生于体内,不引起病变或临床表现,但在特殊条件下可致病或排出体外的状态。病原携带者不易被发现,因而是许多传染病的重要传染源。按病原体种类不同,分为带毒者、带菌者及带虫者等。携带病原体持续时间在3个月以上,为慢性携带者,但对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超过6个月才算慢性携带者。按其发生和持续时间长短可分为潜伏期携带者、恢复期携带者或慢性携带者。
5. 潜伏性感染 病原体潜伏于体内某些部位,既未被机体清除,又不引起明显症状、体征,但待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或有其他诱发因素时则可引起显性感染。常见的水痘 -带状疱疹病毒在小儿初次感染时,临床表现为原发感染水痘,随着疾病的痊愈,可有部分病毒潜伏于脊髓后根或脑神经的感觉神经节。当机体免疫力下降时,潜伏的病毒被激活而复制,导致带状疱疹的发生。
在不同的传染性疾病中,除清除病原体外,上述感染的表现形式各有侧重,其中隐性感染*常见,病原携带状态次之,显性感染*少。当人体防御功能、病原体致病力和环境因素变化时,上述感染的不同表现形式是可以相互转变的,如隐性感染者可转变成为病原携带者,显性感染者在潜伏期、恢复期内可成为潜伏期携带者或恢复期携带者,潜伏性感染随时可引起显性感染。
(三)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
病原体侵入人体后能否引起疾病取决于病原体的致病能力和机体的免疫功能两方面因素。致病能力包括以下几方面。
1. 侵袭力 指病原体突破宿主的生理防御屏障,在机体内定植、繁殖和扩散的能力。细菌发挥侵袭力的物质基础主要有黏附素、荚膜、侵袭性物质和细菌生物被膜等。有些病原体,如大肠埃希菌分泌的菌毛黏附素,黏附于结肠黏膜,才能定植。有些病原体具有荚膜,如肺炎链球菌,或微荚膜,如伤寒沙门菌的Vi抗原,能抑制人体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和抵抗体液中杀菌物质的作用。有些病原体可利用自身特殊结构直接侵入人体,如钩虫丝状蚴。
2. 毒力 指病原体致病能力的强弱。毒力是菌体对宿主体表的吸附,向体内侵入,在体内定居、生长和繁殖,向周围组织扩展蔓延,对宿主防御功能的抵抗,以及产生损害宿主的毒素等一系列能力的总和。毒力包括毒素和其他毒力因子。毒素包括外毒素和内毒素。外毒素是由细菌分泌、能在局部及全身产生毒性效应的蛋白质成分,如霍乱毒素、百日咳毒素和白喉毒素。内毒素是由革兰氏阴性菌合成的一种存在于细菌细胞壁外层,只有在细菌死亡和裂解后才释放出的有毒物质。主要成分是脂多糖,在固有免疫及B细胞的多克隆激活中发挥作用。其他毒力因子有穿透能力(钩虫丝状蚴)、侵袭能力(志贺菌)、溶组织能力(溶组织内阿米巴)等。
3. 数量 在同一种传染病中,入侵病原体的数量一般与致病能力成正比。然而在不同传染病中,能引起疾病发生的*低病原体数量差别很大,如伤寒需10万个菌体,而痢疾杆菌仅需10个菌体。
4. 入侵途径及特异性定位 不同的病原体都有一定的入侵途径进入机体特定的部位生长繁殖。例如,伤寒沙门菌必须经口感染,破伤风梭菌的芽孢需进入深部创伤部位,在厌氧环境中才能致病。一些致病菌有多个入侵途径,与单一入侵途径的病原菌相比,其传染性更强,预防更难。例如,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经性接触、血液和垂直(母婴)传播等途径入侵人体,特异性侵犯CD4+T细胞。
5. 变异性 病原体因环境、药物或遗传等因素而发生变异。一般来说,在人工培养多次传代的环境下,可使致病力减弱,这利于疫苗、菌苗的制备,如卡介苗。病原体抗原的变异可逃避机体的特异性免疫而继续引起疾病或使疾病慢性化,如流感病毒抗原的多次变异导致流感反复的大流行。
(四)感染过程中人体的免疫应答作用
机体的免疫应答对感染过程的表现和转归起着重要作用。可分为有利于机体抵抗病原体的保护性免疫应答和促进病理改变的超敏反应两大类。保护性免疫应答又分为非特异性免疫应答与特异性免疫应答两类。
1. 非特异性免疫 是机体对侵入体内病原体的一种清除机制。并非针对某一特殊病原体,亦不牵涉对抗原的识别和二次免疫应答的增强。包括以下几种。
(1)天然屏障 人体本身具有的外部和内部屏障,如皮肤、黏膜及其分泌物、病原体相关模式识别受体、溶菌酶、血-脑脊液屏障及胎盘屏障等。可对病原体的入侵起一定防御作用。
(2)吞噬作用 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和各种粒细胞等具有非特异性吞噬功能,可杀灭和吞噬病原体,清除体内衰老或变性的细胞和其他杂物等。
(3)体液因子 包括存在于体液中的补体、溶菌酶、纤连蛋白和白细胞介素( IL)等细胞因子。这些体液因子通过直接作用或免疫调节作用清除病原体。
2. 特异性免疫 经后天感染(病愈或无症状的感染)或人工预防接种(菌苗、疫苗、类毒素、免疫球蛋白等)而使机体获得抵抗感染的免疫力。一般是在微生物等抗原物质刺激后才形成的(免疫球蛋白、免疫淋巴细胞),并能与该抗原起特异性反应。包括由T淋巴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和由B淋巴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两类。不同的病原体所具有的抗原绝大多数是不相同的,故特异性免疫通常只针对一种病原体。
(1)细胞免疫 T细胞接受某种抗原刺激后,对细胞内病原体的清除作用。细胞免疫起重要作用。T细胞还具有调节体液免疫的功能。
(2)体液免疫 B细胞接受某种抗原刺激后,经活化、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并由此合成和分泌能与相应抗原结合的特异性抗体,即免疫球蛋白,继而由这种抗体清除和破坏特定抗原的过程。免疫球蛋白根据化学结构可分为IgG、IgA、IgM、IgD、IgE五类。IgG出现较迟,持续时间较长,是唯一能通过胎盘的抗体,从而保护新生儿尤其是6个月内婴幼儿免受病原体的感染。IgM在感染过程中*先出现,持续时间较短,是近期感染的标志,可用作早期诊断。因不能通过胎盘,如在新生儿血中测得该抗体,提示宫内感染(如风疹病毒等感染)。IgA主要是呼吸道和消化道黏膜上的局部抗体,是黏膜局部免疫的*主要因素。IgE主要作用于入侵的原虫和蠕虫。
第2节 传染病的发病机制
(一)传染病的发生与发展
传染病发生与发展的共同特征为疾病发展的阶段性。发病机制中的阶段性与临床表现的阶段性大多数互相吻合但并不完全一致。
1. 入侵部位 病原体的入侵部位与发病机制有密切关系,病原体入侵部位适当,病原体才能定植、生长、繁殖并引起病变。
2. 机体内定位 病原体入侵并定植后,在入侵部位直接引起病变,如恙虫病焦痂;也可在入侵部位进行繁殖,分泌毒素,在远离入侵部位引起病变,如白喉和破伤风;也可进入血液循环,定位于某一脏器或靶器官引起该器官的病变,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和病毒性肝炎;还可经过一系列的生活史阶段,*后在某脏器中定居,如螨虫病。各种传染病都有各自的规律。
3. 排出途径 各种传染病都有将病原体排出的途径,是患者、病原携带者和隐性感染者具有传染性的重要因素。有些病原体的排出途径是单一的,如志贺菌只通过粪便排出;有些病原体可有多种排出途径,如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既可通过血液又可通过精液等排出;有些病原体只存在于血液中如疟原虫,只有在蚊虫叮咬或输血时才离开宿主。病原体排出体外的持续时间不同,因此不同传染病有不同的传染期。
(二)组织损伤的发生机制
组织损伤及功能受损是疾病发生的基础。在传染病中,导致组织损伤发生的方式有下列3种。
1. 直接损伤 病原体借助机械运动及所分泌的酶可直接破坏组织,或通过细胞病变溶解细胞,或通过诱发炎症过程而引起组织坏死。
2. 毒素作用 有些病原体能分泌毒素很强的外毒素,可选择性损害靶器官或引起功能紊乱。革兰氏阴性杆菌裂解后产生的内毒素则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