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核反应堆物理基础
0.00     定价 ¥ 89.00
罗湖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10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030784964
  • 作      者:
    [美]埃尔默·E. 刘易斯 (Elmer E. Lewis)
  • 译      者:
    栾秀春,张田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4-05-01
收藏
畅销推荐
内容介绍
核能是当今世界上*有效和*可靠的可获得能源形式之一。在世界范围内,随着越来越多的机组被投入运行或被改进,运营人员、维护人员、技术人员和学生越来越需要了解一些反应堆物理基础知识。
《核反应堆物理基础》共10章,主要内容包括:裂变反应堆如何工作、核反应堆设计的各种方法,以及核反应堆的安全有效运行。《核反应堆物理基础》为读者提供了学习反应堆物理基础知识的渐进指导,使读者能够深入了解核反应堆行为如何影响设施部件和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为将工程概念应用于实际工作夯实基础。同时,《核反应堆物理基础》还配有 100 多个章末习题和强化学习的实例。
展开
精彩书摘
1.1 引言
  阿尔伯特 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E = mc2 把能量与质量、光速联系起来,可以说是当今世界上*受推崇的公式。而本书的主题——核动力反应堆,是这个公式应用*广泛的经济衍生物。核裂变反应构成了核动力反应堆的基础,而建造反应堆是为了完成可测量数量的质能转化,用于产生电能、推进船舶运动,以及其他形式的能源应用。因此,一个恰当的安排是,从*根本的核反应开始学习核动力的物理原理。为了形象地理解核反应所产生的大量能量与燃料消耗量的关系,比较核动力产生的能量与化石燃料 (煤、石油或天然气)产生的能量是有益处的。将由化学反应产生的这些能源与核能进行对比,有助于理解能耗比 (产生的能量与消耗的燃料质量之比) 的巨大差异,以及产生的副产品数量的巨大差异。煤是一种广泛用于发电的化石燃料。煤燃烧主要的化学反应是C + O2 → CO2
  而核反应堆产生核能则主要是基于核反应
  中子+ 235U → 裂变
  把化学反应和核反应释放出的能量都用电子伏特 (eV) 为单位来衡量,这样化学反应和核反应之间的巨大差别就变得明显了。每个碳原子燃烧释放的能量约为 4.0 eV,而每个铀原子裂变释放的能量约为 200 MeV。单个铀原子核裂变释放的能量大约是单个碳原子化学燃烧释放能量的 5000 万倍。
  为了做比较,考虑两台发电功率为 1000 MW[即 1000 MW(e)] 的大型发电机组,一台以煤作燃料,一台以铀作燃料,把热效率和其他因素考虑在内,燃煤机组每天大约要消耗10000 吨燃料,而产生相同电功率的核电机组每年仅仅需要消耗 20 吨铀。在燃料需求量上的巨大差异决定了供给模式的不同。燃煤机组每天需要由 100 节或者更多车厢组成的列车运输的燃料来维持其运行,而核电站不需要燃料的持续供应。初始装料后,核电机组运行12~24 个月才需要停堆换料,而且往往只需要更换初始燃料的 1/4 或者 1/5。用于海军舰艇推进的化石燃料动力装置和核动力装置之间也可以进行类似的比较。燃油舰艇巡航时必须要注意与可补给燃料的港口的距离,或者必须要有补给船跟随航行。与此对照,核动力舰艇设计的一次燃料装载量可以维持舰艇的整个计划寿命。
  对比产生的废物,核反应和化学反应的差别也同样显著。核装置产生的放射性废物比煤燃烧产生的废物有害程度更大,但是数量更少。如果进行再处理,将未使用的铀从乏核燃料中分离出来,那么 1000 MW(e) 的核反应堆产生的强放射性废物的数量会小于每年 10 吨。与此对照,5%或更多的煤炭燃烧后成为煤灰,每天必须使用 5 节以上 100 吨的铁路货运车厢来运输煤灰,并将煤灰存储在垃圾填埋场或其他地方。而且,有必要防止将近 100 吨的二氧化硫和少量的汞、铅及其他杂质排放到环境中。不过燃烧化石燃料对环境的*大影响很可能是全球变暖,它是由 1000 MW(e) 燃煤发电机组每天向大气排放数千吨二氧化碳造成的。
  1.2 核反应基础
  深入了解原子核物理固然是一项了不起的工作,但一个相对简单的原子核模型也能够满足我们研究核动力反应堆的需要。原子的标准模型由一个致密的带正电的原子核和环绕它并带负电的轨道电子组成。与原子的直径 (大约 10.8 cm) 相比,原子核的直径是非常小的,其数量级为 10.12 cm。假设一个原子核是由 N 个中子和 Z 个质子组成的,因此原子核有 N + Z 个核子。质子数 Z 也是原子序数,它决定了原子的化学性质,N + Z 是原子质量数。但有同样原子序数的原子核,其原子质量数也不一定相同,原因在于其有不同的中子数,它们是同一化学元素的同位素。这里把一个原子记作 N+Z ZX,X 是元素周期表中的化学元素符号。
  1.2.1 反应方程
  核反应方程可以写成
  (1.1)
  例如
  (1.2)
  这个方程不能告诉我们反应发生的可能性有多大,也不能告诉我们反应是放热反应还是吸热反应。然而可以从这个方程中得出两个守恒条件:电荷 (Z) 守恒和核子数 (N + Z) 守恒。电荷守恒需要方程两边的下标的数字之和相等,此式中即 2+3=4+1。核子数守恒需要方程两边的上标的数字之和相等,此式中即 4+6=9+1。
  核反应主要分两个阶段进行,*先是由两种反应物形成复合核,但是形成的这个复合核不稳定,因此会分裂,通常分裂成两部分。方程 (1.2) 可以写成两个阶段
  (1.3)
  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复合核瞬间崩解,利用此特性,可以从核反应方程中省略中间过程。例外的是,复合核不稳定,但在较长时间内崩解。从而,如方程 (1.3),我们写出两个*立的反应方程,而不是写一个单一的方程。例如,当一个中子被铟俘获后仅仅释放 γ 射线n
  (1.4)
  γ射线既没有质量也没有电荷,因此我们把它的上下角标都记为 0:00γ。铟-117 是不稳定的核素,会发生放射性衰变。在这种情况下,铟通过释放出一个电子而衰变成锡,并伴随发射γ射线
  (1.5)
  电子被记作 0.1e,下角标为 .1,是因为它带有与质子相反的电荷;上角标为 0,是因为它的质量仅仅为一个质子或中子质量的两千分之一。在原子核理论框架下看待这个问题,则电子的发射是由原子核内一个中子分解成一个质子和一个电子导致的。
  式 (1.5) 所示衰变反应发生的时间特性由半衰期来描述,记为 t1/2。假定有大量这种原子核在衰变,则其中一半将在 t1/2 时间内完成衰变,其中四分之三在 2t1/2 时间内完成衰变,其中八分之七在 3t1/2 时间内完成衰变,以此类推。铟-117 的半衰期是 54 min。不同的核素,其半衰期在数量级上有很大差别。一些半衰期很长的放射性物质天然存在于地球表面。例如234
  (1.6)
  其半衰期为 t1/2 = 2.45 × 105 年。在 1.7 节,我们将给出半衰期和放射性衰变的数学描述。
  我们目前讨论的γ射线,有时候在核反应方程中省略不写,这是由于它们既不携带电荷也没有质量,不会影响电荷平衡和核子数平衡。然而,γ 射线在我们随后将讨论的能量守恒定律中是重要的。其作用可以理解如下:伴随着核碰撞、核反应或放射性衰变,原子核一般处于激发状态。然后通过发射一个或多个 γ 射线,原子核会返回基态或未激发的状态。这些射线以不同的能量发射,对应于核的量子能级。这种核现象,在原子物理中也能
  找到相似的情形:处于激发状态的轨道电子,通过释放光子返回其基态。γ 射线和光子都属于电磁辐射,然而它们的能量却相差很大。从轨道电子中释放出来的光子,能量处于 eV
  量级;而 γ 射线的能量可达到 MeV 量级。
  还剩一种核辐射尚未提及,那就是中微子。伴随电子发射,会有中微子产生,并带走
  一部分反应能量。因为中微子在任何有意义的尺度上几乎不与物质发生作用,所以它们携带的这部分能量就没有实际的用途了。然而,在后续的章节中,应用能量守恒定律时必须考虑到这些。
  1.2.2 符号表示法
  接下来,我们介绍一下经常用到的一些符号简写,方程 (1.5)、(1.6) 中的氦原子核和电子都是由放射性核素衰变而释放的,当它们从核中释放出来后又被分别称为阿尔法 (alpha)粒子和贝塔 (beta) 粒子。通过将其简记为 α 粒子和 β 粒子,来实现符号简化。类似地,由于伽马 (gamma) 射线不带电荷且不计质量,中子和质子的质量数和电荷数又非常易记,所以把它们分别记作 γ、n、p。总之,我们将经常使用简化符号
  (1.7)
  同样地,氢的两种重要的同位素——氘、氚的符号,也简化为 2
  我们可以把核反应方程更紧凑地写成 A(B,C)D 的形式来代替使用方程 (1.1) 的形式。
  其中,原子序数较小的核子通常放置在圆括号内。例如
  (1.8)
  可以紧凑地写成
  同样地,如式(1.5)中的放射性衰变通常表达为
  在所有情况下,都可以理解为:有些能量可能以 γ 射线和中微子的形式被带走。
  1.2.3 能量特性
  爱因斯坦关于质量与能量之间等价性的方程决定了核反应的能量特性
  (1.9)
  式中,Etotal、m 分别代表核子的总能量和质量,c 代表光速。然而,此方程中的质量 m 取决于粒子相对于光的速度
  (1.10)
  其中,m0 是静止质量 (粒子速度 v = 0 时的质量)。当 v . c 时,我们可以将平方根项展开为 (v/c)2 的幂
(1.11)
  若只保留前两项,并将结果代入方程 (1.9) 中,我们得到
  (1.12)
  上式右边**项代表静止能量,右边第二项代表动能。在反应堆中发现的中子乃至核子总是非相对论性的,即 v . c,方程 (1.12) 成立。我们将用 E 代表动能,因此对于一个静止质量为 MX 的非相对论性粒子,有
  (1.13)
  然而,一些高能电子可能以接近光速的速度运动,在这种情况下必须使用相对论方程。我们必须依据方程 (1.9) 和 (1.10) 确定 Etotal,并取 E = Etotal .m0c2。*后,γ射线没有质量,以光速运动,其能量由
(1.14)
  确定。其中,h是普朗克常量,ν是它们的频率。
展开
目录
目录
译者序
前言
第1章核反应1
1.1引言1
1.2核反应基础2
1.2.1反应方程2
1.2.2符号表示法3
1.2.3能量特性4
1.3结合能*线5
1.4聚变反应6
1.5裂变反应7
1.5.1能量释放与耗散7
1.5.2中子增殖8
1.5.3裂变产物9
1.6易裂变材料和可裂变材料12
1.7放射性衰变13
1.7.1饱和活度14
1.7.2衰变链15
参考文献17
习题18
第2章原子核与中子的相互作用20
2.1引言20
2.2中子截面20
2.2.1微观截面与宏观截面20
2.2.2未碰撞中子通量密度22
2.2.3核数密度22
2.2.4浓缩铀24
2.2.5反应截面计算案例25
2.2.6反应类型25
2.3中子能量范围26
2.4反应截面的能量依赖性28
2.4.1复合核的形成28
2.4.2共振截面29
2.4.3反应截面的阈值特性32
2.4.4裂变材料32
2.5中子散射33
2.5.1弹性散射34
2.5.2平均对数能降35
2.5.3非弹性散射36
参考文献37
习题37
第3章中子能量分布39
3.1引言39
3.2核燃料特性39
3.3中子慢化剂42
3.4中子能谱43
3.4.1快中子44
3.4.2中子慢化45
3.4.3热中子47
3.4.4快中子反应堆和热中子反应堆的能谱.48
3.5能量平均核反应率50
3.5.1快中子平均截面51
3.5.2共振平均截面52
3.5.3热中子平均截面54
3.6无限介质增殖因数55
参考文献55
习题56
第4章动力反应堆堆芯58
4.1引言58
4.2堆芯成分58
4.2.1轻水反应堆61
4.2.2重水反应堆62
4.2.3石墨慢化反应堆63
4.2.4RBMK反应堆63
4.2.5快中子反应堆64
4.3快中子反应堆栅格64
4.4热中子反应堆栅格66
4.4.1四因子公式67
4.4.2压水堆示例73
参考文献75
习题75
第5章反应堆动力学78
5.1引言78
5.2中子平衡方程78
5.2.1无限介质非增殖系统78
5.2.2无限介质增殖系统80
5.2.3有限介质增殖系统80
5.3增殖系统的动态行为81
5.4缓发中子动力学83
5.4.1动力学方程84
5.4.2反应性的表达方式85
5.5反应性阶跃变化86
5.5.1反应堆周期86
5.5.2瞬跳近似89
5.6反应堆动态特性简介91
参考文献92
习题92
第6章中子的空间扩散95
6.1引言95
6.2中子扩散方程95
6.2.1空间中子平衡95
6.2.2扩散近似97
6.3非增殖系统——一维平板模型98
6.3.1无中子源的例子98
6.3.2有均匀中子源的例子99
6.4边界条件100
6.4.1真空边界100
6.4.2反射边界101
6.4.3表面源和反照率101
6.4.4界面条件102
6.4.5其他几何结构中的边界条件102
6.5非增殖系统——球形几何103
6.5.1点中子源的例子103
6.5.2双区域的例子104
6.6扩散近似的有效性105
6.6.1扩散长度106
6.6.2再论未碰撞中子通量密度107
6.7增殖系统108
6.7.1次临界装置108
6.7.2临界反应堆111
参考文献112
习题112
第7章反应堆内中子分布115
7.1引言115
7.2与时间无关的扩散方程.115
7.3均匀反应堆116
7.3.1有限的圆柱形堆芯117
7.3.2反应堆功率119
7.4中子泄漏120
7.4.1双群近似120
7.4.2徙动长度123
7.4.3泄漏和设计124
7.5设置反射层的反应堆124
7.5.1轴向反射层例子125
7.5.2反射层节省和中子通量密度展平127
7.6控制毒物128
7.6.1反应性价值128
7.6.2部分插入控制棒130
7.6.3控制棒组插入131
参考文献135
习题135
第8章能量输运137
8.1引言137
8.2堆芯功率分布137
8.2.1有限圆柱形堆芯138
8.2.2均匀圆柱形堆芯的例子139
8.3热输运.140
8.3.1热源的特性描述140
8.3.2稳态温度141
8.3.3压水堆示例143
8.4热瞬态.145
8.4.1燃料温度瞬态的例子146
8.4.2冷却剂温度瞬态147
参考文献148
习题148
第9章反应性反馈151
9.1引言151
9.2反应性系数151
9.2.1燃料温度系数153
9.2.2慢化剂温度系数154
9.2.3快堆温度系数155
9.3综合系数155
9.3.1瞬发系数155
9.3.2等温温度系数156
9.3.3功率系数156
9.3.4温度和功率亏损157
9.4剩余反应性和停堆裕度158
9.5反应堆瞬态159
9.5.1反应堆动态特性模型159
9.5.2瞬态分析160
参考文献163
习题163
第10章长期的堆芯特性166
10.1引言166
10.2反应性控制166
10.3裂变产物的累积和衰变167
10.3.1氙中毒168
10.3.2钐中毒171
10.4燃料消耗172
10.4.1裂变核素浓度172
10.4.2可燃毒物175
10.5裂变产物和锕系元素存量176
参考文献177
习题178
附录A有用的数学关系180
A.1导数和积分180
A.2定积分180
A.3双*函数181
A.4级数展开181
A.5分部积分181
A.6积分的导数181
A.7一阶微分方程182
A.8二阶微分方程182
A.9在各种坐标系中的.2和dV183
附录B贝塞尔方程和函数184
附录C中子扩散性质的推导187
C.1输运方程187
C.2扩散近似189
C.3分中子流密度190
附录D燃料元件的传热192
附录E核数据196
索引199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罗湖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