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论
**章 中医妇科理论渊源
中医学是中华文明的瑰宝,凝聚着中华民族的博大智慧。回眸历史,中医妇科学为中华民族繁衍昌盛、文化传承作出了卓越贡献。
一、格物致知,即物穷理
1.对生命本源的探索
在古代文献中就有关于人类生殖的论述。《易经 系辞》曰:“男女媾精,万物化生。”《灵枢 本神》曰:“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认为男女双方之“精”相搏是生命的起源,这是古人对生命之本的探索。《灵枢 决气》曰:“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灵枢 经脉》曰:“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 ”进一步指出男女孕育新生命之神机,在于双方生殖之“精”相结合,并强调了“精”是生命之源。
然而,何以知有孕?《素问 腹中论》曰:“何以知开子之且生也?岐伯曰:身有病而无邪脉也。”《素问 阴阳别论》曰:“阴搏阳别,谓之有子。”《素问 平人气象论》亦曰:“妇人手少阴脉动甚者,妊子也。”即妇人有经闭、妊娠反应等而脉象平和有力,为怀孕之候。
2.对女性生殖解剖的认识
除了对生命本源的探索,古人对女性生殖系统的解剖生理也有了初步认识。《灵枢 五脏别论》曰:“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腑。”女子胞为女性重要之生殖脏器。
“子宫”一词*见于《神农本草经》中“紫石英”条目下“女子风寒在子宫,绝孕十年无子”。其名称与现代解剖学一致。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有“产后阴道痛肿候”及“产后阴道开候”,数次提及“阴道”相关病证,是“阴道”一词的*次出现,从描述可知其与现代医学的解剖、功能皆相近。
《诸病源候论 八瘕候》*载“四边”之名;明代薛己在《校注妇人良方 妊娠门》中*次提到“**”,即阴道口外。
清末张寿颐在《沈氏女科辑要笺正》中对女性的内生殖器有着更加生动的描述:“子宫之底,
左右各出子管一支,与小孔通,长二寸半,垂于子核之侧,不即不离。子核者,在子宫左右离一寸,向内有蒂,与子宫相连;向外有筋带,与子管相系。形如雀卵,内有精珠十五粒至十八粒不等,内贮清液,是为阴精。女子入月之年,精珠始生,至月信绝,其珠化为乌有。”这也是中医妇科专著中对卵巢解剖及卵泡发育的*早、较为详细的描述,其中“子管”、“子核”与“精珠”的描述可分别对应现代医学的输卵管、卵巢与卵泡。
除正常的生理解剖外,古人还描述了一些难以生育的生殖器畸形,如万全在《广嗣纪要》提出“五不女”之螺、纹、鼓、角、脉,乃指有生殖器与生殖功能缺陷之女子。
3.对女性生理功能的认识
古医籍中不仅对女性生殖器官解剖学进行了描述,还从“整体观”、“天人合一”的哲学角度出发,将生殖器官与脏腑、经络、自然界等统一结合起来认识女性的生殖生理。《素问 上古天真论》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 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论述了女子生殖功能由初发、旺盛以至衰竭的过程,是中医妇科生殖理论的基石。
晋代王叔和在《脉经》中*次提到“月经”一词,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对妇女的月经生理论述更为详尽:“女子,阴类也,以血为主,其血上应太阴,下应海潮,月有盈亏,潮有朝夕,月事一月一行,与之相符,故谓之月水、月信、月经。经者,常也,有常轨也。”可见古人对女性的生殖生理已有了较为客观的认识。
二、慎始终远,优生优育观
中医学孕期保健和胎教观历史悠久,在古代已经形成了“优生优育”观念的雏形。《左传 昭公元年》曰:“内官不及同姓,其生不殖。”《左传 僖公二十三年》曰:“男女同姓,其不蕃。”《国语 晋语四》曰:“同姓不婚,恶不殖也。”明确反对近亲的结合和血缘婚配。南齐褚澄在《褚氏遗书 问子》提出:“合男女必当其年,男虽十六而精通,必三十而娶,女虽十四而天癸至,必二十而嫁,皆欲阴阳气完实而后交合,则交而孕,孕而育,育而为子,坚壮强寿。”倡导晚婚节欲,优生优育,认为须身体发育成熟后再成婚,方可孕育健康的下一代。褚氏还指出:“合男子多则沥枯虚人,产乳众则血枯杀人。”提倡节欲,指出了早婚、多产对男女双方及子代的危害。
胎教,*早起源于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初是为了培养天子而创设,古又称“养胎”、“胎养”、“养孕”等。“胎教”一词*早见于《青史子》一书。汉代戴德在《大戴礼记》中载有:“青史氏之记曰‘古者胎教,王后腹之七月,而就宴室 王后所求声音非礼乐,则太师缊瑟而称不习。所求滋味者非正味,则太宰倚斗而言曰:不敢以侍王太子’。”记述了古代宫廷对妇女妊娠后的所居环境、饮食、生活等严格的规范,以及对胎教的谨慎和重视弁度。同一时期刘向在《列女传》中专设章节记载了周后妃开周文王时严格践行胎教的事例:“周后妃任成王于身,立而不跂,坐而不差,*处而不倨,虽怒而不詈,胎教之谓也。”主张妇人妊娠后当慎其言行、起居,以教化胎儿。这些都是中国自然哲学“慎始”观的体现。
西汉初年,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贾谊在《新书 保傅》中指出:“太子之善在于蚤谕教与选左右,心未滥而先谕教则化易成也。”明确强调了早期教育的重要性,认为对一个人进行教育的时间应该越早越好,“多听美言,讲论诗书,陈说礼乐”。此后,胎教开始由宫廷走向寻常百姓家。《新书 胎教》曰:“胎教之道,书之玉版,藏之金柜,置之宗庙,以为后世戒。”
我国古代的优生优育思想及胎教观,汲取了传统诗礼文化及医学的精华,重视母亲的品德修养,提倡“外象内感”,对孕期各阶段进行饮食、生活起居、情志精神等方面翔实的指导,在今日仍葆有蓬勃的生命力,对围产期的孕产妇保健有着良好的指导作用,兼具实用价值和文化价值。
三、设立专科,****
我国是世界上较早建立医事制度、继而设立专科的国家。早在夏、商、周时代就有了中医妇科的萌芽,到了春秋战国时代,已有专门为妇女治疗疾病的医生,《史记 扁鹊仓公列传》曰:“扁鹊,过邯郸,闻贵妇人,即为带下医。”“带下医”是指医治妇产科疾病的医生,这是关于妇产科医生*早的记载。
秦代出现了妇产科病案的记载,汉代设有“女医”、“乳医”,隶属于太医令,并有女性从事宫廷侍医。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专列妇人之篇,是*早把妇产科疾病设专病论述的专著,也可见妇产科在当时医学的发展中已经占据了较为重要的地位。
同时出现了妇产科的专著与专论,如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专列妇人三篇,可见妇科在当时医学的发展中已经占据了较为重要的地位。
唐代我国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备的医事制度,设太医署,重视医学教育;有管理医务行政的医官,有医师、医工、医生等,并设医博士、助教以教授医学。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卷*先列“妇人方”三卷,王焘《外台秘要》载有“妇人方”两卷,昝殷《经效产宝》是现存**部理法方药较完整的产科专著,都体现了当时妇产科已经发展到了较高的水平。其中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 妇人方》中述:“妇人之别有方者,以其胎妊、生产、崩伤之异故也。”为中医妇科成为*立的专科提供了理论依据。
宋代设太医局,分为九科,其中产科10人,设有产科教授,这是世界医事制度上妇产科*早的*立分科。专科的设立促进了妇产科的蓬勃发展,这一时期出现了较多著名的妇产科专著,如《十产论》、《卫生家宝产科备要》、《妇人大全良方》等,为妇产科理论及产科疾病的治疗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及文献。
明代在医事制度上设有妇人科,此时中医妇科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取得了较大进展,妇科代表专著有《妇人规》、《邯郸遗稿》等,妇产科代表作有《万氏妇人科》、《广嗣纪要》、《证治准绳 女科》等。清代中医妇产科学发展也较为蓬勃,傅山著《傅青主女科》、吴谦等编纂《医宗金鉴 妇科心法要诀》、沈尧封著《女科辑要》、陈修园著《女科要旨》、阎纯玺著《胎产心法》及亟斋居士著《达生编》等,为这一时期妇产科著名的代表作。
我国古代的医事分科制度领先于世界,为中医妇科学的*立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重视脏腑经络,关注身心同治
《素问 上古天真论》中阐明了在女性生长发育、生殖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是肾气,肾气盛则天癸至,任通冲盛,月经按时来潮并有生育能力。《素问 六节藏象论》曰:“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素问 上古天真论》曰:“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泻。”“精”为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肾藏精主生殖,上通于脑,下泌天癸,为先天之本,寓元阴元阳,为元气之根。《傅青主女科》云:“经水出诸肾。”肾的功能正常与否,在女性生殖过程中至关重要。女性的经、孕、产、乳均以血为用,《灵枢 本神》曰:“肝藏血,血舍魂,肝气虚则恐,实则怒。”指出肝有贮藏血液的功能。《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肾生骨髓,髓生肝。”阐释了精血之间可以相互滋生,相互转化,因此称为“精血同源”、“肝肾同源”。《格致余论》曰:“主闭藏者,肾也;司疏泄者,肝也 ”肝主疏泄,有疏导气机、调节血液的作用。清代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云:“女科病,多倍于男子,而胎产调经为主要 女子以肝为先天也。”揭示了肝的生理功能正常对于女性意义非凡。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脾主升,有统摄之功;脾统血,“冲脉隶于阳明”,使血液循脉道而行。张介宾《妇人规 经不调》载:“调经之要,贵在补脾胃以资血之源,养肾气以安血之室。”金元时期刘完素在《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中云:“妇人童幼天癸未行之间,皆属少阴;天癸既行,皆从厥阴论之;天癸已绝,乃属太阴经也。”阐释了妇科疾病的主要病因病机与肾、肝、脾三脏功能失调、伤及经脉相关。
中医学认为冲任二脉属于奇经八脉,与女子生长、发育、生殖等功能密切相关。《灵枢 五音五味》曰:“岐伯曰:冲脉、任脉,皆起于胞中,上循背里,为经络之海。”王冰注:“冲任流通,经血渐盈,应时而下 冲为血海,任主胞胎,二者相资,故能有子。”从经脉循行及生理作用上论述了冲任二脉与女子胞胎的关系。明代李时珍《奇经八脉考》谓:“盖正经犹夫沟渠,奇经犹夫湖泽,正经之脉隆盛,则溢于奇经。”即脏腑之气血充盛,则十二经脉气血隆盛,盛则满溢于冲、任、督等奇经,冲、任、督脉通盛则妇人之经带胎产如常,脏腑气血失调伤及冲、任、督、带可致妇人病,即如《妇人大全良方》中述:“妇人病有三十六种,皆由冲任劳损所致。”女性特殊生理病理是由冲任、气血、脏腑、经络功能相互作用的结果。
此外,中医学在认识妇科疾病时非常关注女性的情志因素。《素问 痿论》曰:“悲哀太甚,则胞络绝,胞络绝则阳气内动,发则心下崩。”指出七情内伤可导致闭经和血崩。《素问 奇病论》曰:“病名为胎病,此得之在母腹中时,其母有所大惊,气上而不下,精气并居,故令子发为颠疾也。”这是情绪可能会引起“胎源性疾病”的*早记载。《金匮要略 妇人杂病脉证并治》曰:“妇人之病,因虚、积冷、结气。”把“结气”列为妇科疾病的重要病因。南齐《褚氏遗书》提要中记载:“其论寡妇僧尼必有异乎妻妾之疗,发前人所未发 ”体现了对特殊女性群体的人文关开,书中还提出了不孕不完全是女性的问题,也应考虑丈夫的原因,这在当时的封建社会也是难能可贵的。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曰:“然而女子嗜欲多于丈夫,感病倍于男子,加以慈爱、爱憎、嫉妒、忧恚,染着坚牢,情不自抑,所以为病根深,疗之难瘥。”《傅青主女科》有“郁结血崩”、“多怒堕胎”、“大怒小产”、“气逆难产”、“郁结乳汁不通”、“嫉妒不孕”等记载,将心理因素与妇科疾病的发生进行了理论阐述。可见,古医籍中除了不断完善妇产科疾病病因病机与肾、肝、脾等脏腑以及冲任气血的功能密切相关的理论外,还重视女性身心同病、身心同治之特点。
五、**方剂流芳百世,内外治法相得益彰
《素问 腹中论》曰“ 病名血枯,此得之年少时有所大脱血。若醉入房中气竭肝伤,故月事衰少不来也。帝曰:治之奈何?复以何术?岐伯曰:以四乌鲗骨一藘茹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