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穿越地平线(看看我们的地球无障碍彩绘读本)/课外阅读经典丛书
0.00     定价 ¥ 29.80
罗湖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10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73500731
  • 作      者:
    李四光
  • 出 版 社 :
    南海出版公司
  • 出版日期:
    2022-04-01
收藏
畅销推荐
编辑推荐
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它的身上蕴藏着我们不知道的秘密,等着我们去探索。而《穿越地平线:看看我们的地球》从天文、地理、地质等多个方面分析了地球的年龄、形成、构造等,对普及地球知识有较为重要的作用。 《穿越地平线:看看我们的地球》不仅是各国了解地球的基础,更是后人研究我国古往今来的地形、地势的瑰丽宝藏。从地质学上来看,本书分析了我国将要面临的资源问题,并对此提出了指导性的意见。 本书不仅着重介绍了地质的知识,还引导我们多阅读与自然相关的各种书籍,以此来丰富我们的知识、开阔我们的视野。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去了解地球这个人类的大家园吧!
展开
作者简介
李四光(1889-1971),原名李仲揆,湖北黄冈人。李四光是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1904年赴日本留学,1913年赴英国伯明翰大学学习采矿和地质,1918年获自然科学硕士学位。1920年回国任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次年他率学生在河北、山西实习时发现中国第四纪冰川遗迹。1929年被英国伦敦地质学会选为国外会员,任中国地质学会会长。1931年被英国伯明翰大学授予自然科学博士学位。1934年应邀赴英国伯明翰、剑桥等大学讲学。1947年获挪威奥斯陆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李四光在古生物蜓科分类方面有重大贡献,在冰川学方面找到了中国数次冰川时期的活动证据,奠定了第四纪冰川地质学基础。在地质学理论上,他创立了地质力学学科,运用地质力学理论,指出我国东北平原、华北平原、两湖地区蕴藏着丰富的石油,为我国石油资源的开发做出了贡献。晚年他在地震地质和开发利用地下热能等新领域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采用文学随笔的形式讲述了地壳的形成、冰川的起源、地震的形成与预防、地球的年龄等地质问题,文情并茂,既有科学性,又有趣味性与可读性,属于地质科学普及类读物。
展开
精彩书摘
地球是围绕太阳旋转的九大行星之一,它是离太阳不太远也不太近的第三大行星。它的周围有一圈大气,这圈大气的最外一层,就是气圈。在这层下面,就是部分由岩石造成的大陆,大致占地球总面积的十分之三,也就是石圈的表面。其余的十分之七都是海洋,称为水圈。水圈的底下,也都是石圈。不过,在大海底下的这一部分石圈的岩石,它们的性质和大陆上露出的岩石的性质一般是不同的。大海底下的岩石重一些、黑一些,大陆上的岩石比较轻一些,一般颜色也淡一些。
石圈不是由不同性质的岩石规规矩矩造成的圈子,而是在地球出生和它存在的几十亿年的过程中,发生了多次的翻动,原来埋在深处的岩石,翻到地面上来了。这样我们才能直接看到曾经埋在地下深处的岩石,也才能使我们想象到石圈深处的岩石是什么样子。随着科学不断地发展,人类对自然界的了解是越来越广泛和深入了,可是到现在为止,我们的眼睛所能钻进石圈的深度,只有十几公里。而地球的直径却有着12000多公里呢!就是说,假定地球像一个大皮球那么大,那么,我们的眼睛所能直接和间接看到的一层就只有一张纸那么厚。再深些的地方究竟是什么样子,我们有没有什么办法去勘察呢?有。这就要靠由地震的各种震波给我们传送来的消息。不过,通过地震波获得有关地下情况的消息,只能帮助我们了解地下物质的大概样子,不能像我们在地表所看见的岩石那么清楚。
地球深处的物质,与我们现在的生活关系较少。和我们关系最密切的,还是石圈的最上面一层。我们的老祖宗曾经用石头来制造石斧、石刀、石钻、石箭等从事劳动的工具。今天我们不再需要石器了,可是,我们现在种地或在工厂里、矿山里劳动所需的工具和日常需要的东西,仍然还要从石圈里要原料。只是跟着人类的进步,向石圈索取这些原料的数量和种类越来越多了,并且向石圈探查和开采这些原料的工具和技术,也是越来越进步了。
最近几十年来,从石圈中不断地发现了各种具有新用途的原料。比如能够分裂并大量发热的放射性矿物质,如铀、钍等,我们已经能够加以利用,例如用来开动机器、促进庄稼生长、治疗难治的疾病等。将来,人们还要利用原子能来推动各种机器和一切交通运输工具,要它们驯服地为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这样说来,石圈最上层能够给人类利用的各种好东西是不是永远采取不尽的呢?不是的。石圈上能够供给人类利用的各种矿物原料,正在一天天地少下去,而且总有一天要用完的。那么怎么办呢?一个办法,是向石圈下部更深的地方要原料。这就要靠现代地球物理探矿、地球化学探矿和各种新技术部门的工作者们共同努力。另一个办法,就是继续寻找和利用新的物质和动力来源。热就是便于利用的动力能源。比如近代科学家们已经接触到了的好些方面,包括太阳能、地球内部的巨大热库和热核反应热量的利用,甚至有可能在星际航行成功以后,在月亮和其他星球上开发可能利用的物质和能源等。 关于太阳能和热核反应热量的利用,科学家们已经进行了较多的工作,也获得了初步的成就。对其他天体的探索研究,也进行了一系列的准备工作,并在最近几年中获得了一些重要的进展。有关利用地球内部热量的研究,虽然也早为科学家们所注意,并且他们也已做了一些工作,但是到现在为止,还没有达到大规模利用地热的阶段。
人们早已知道,越往地球深处,温度越高,大约每下降三十三米,温度就升高1℃(应该指出,地球表面的热量主要是靠太阳送来的热)。就是说,地下的大量热量,正闲得发闷,焦急地盼望着人类及早利用它,让它也沾到一份为人类服务的光荣。
怎样才能达到这个目的呢?很明显,要靠现代数学、化学、物理学、天文学、地质学以及其他科学技术部门的共同努力。而在这一系列的努力中,一项重要而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要了解清楚地球内部物质的结构和它们存在的状况。
地球内部那么深,那样热,我们既然钻不进去,摸不着,看不见,也听不到,怎么能了解它呢?办法是有的。我们除了通过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对地球的内部结构进行直接的探索研究以外,还可以通过各种间接的办法来对它进行研究。
P1-3
展开
目录
看看我们的地球
地球年龄“官司”
天文学地球年龄的说法
天文理论说地球年龄
地质事实说地球年龄
据地球的热历史求它的年龄(节选)
地球之形状
地壳的概念
浅说地震
燃料的问题
现代繁华与炭
大地构造与石油沉积
地史的纪元
启蒙时代的地质论战
地质时代
冰川的起源
中国地势浅说
侏罗纪与中国地势
沧桑变化的解释
古生物及古人类
读书与读自然书
如何培养儿童对科学的兴趣
风水之另一解释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罗湖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