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墨》是房伟“高校知识分子”系列最新力作,延续了作者一贯的写作风格和深度,对高校知识分子的生活进行了深刻的剖析。房伟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洞察力,展现了中国当代知识分子的真实生活状态,也反映了新时代中国高校的多元面貌。作为一部高校题材的中篇小说,房伟以其在高校工作生活二十余年的经验,在作品中展现了知识分子在学术道路上的困惑与坚持,展示了新时代中国高校的多元面貌和知识分子的真实生活状态,具有较高的社会价值和文学价值。在文字表达上,作品对学术争论的描写细致入微,对人物的心理刻画精准到位。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也表现出色,是一部具有深刻社会价值和文化学术价值的作品。
小说卖点在于小开本,便于携带,有效填充大众读者的碎片化时间,机场候车、乘坐地铁等时间段,读者可以抛开手机进行深入阅读。当代作家的最新中篇不仅带有时代性、现实性,而且可以使读者站在小说阅读的最前沿,了解小说这种文学发展的新契机,对阅读时间、场地的要求进一步减少,鼓励大家去阅读,也符合国家全民阅读的号召。
这本书是百花社倾心打造的一款可以成系列的既长销又畅销的中篇小说单行本。依托《小说月报》的号召力,以最快的速度出版作者新近刊发的有寓意、有思想、有内涵的中篇小说单行本。
《余墨》讲述了当代高校人文知识分子的求学故事,以网络历史写手周丹为叙事人,以梁大历史学权威、学术泰斗容焕余和青年学者谷墨的“双葬”为线索,梁城历史学界的各色人等及学术纠葛悉数登场。其间,既有容焕余门下诸子谷墨、程济、孟力行、高晓菲、周丹等人不同的人生故事,容焕余与学术对手、梁师大的历史学权威金辉之间的学术门户之争;也有谷墨与程济这对同门不同个性、情感和学术人生的对峙。小说人物及线索纷繁,内容取镜宽广,繁而不乱,展现了高校知识分子在学术理想与现实生活之间的抉择。
周六深夜,我坐最晚一班高铁,回梁城。
黑黢黢的,透过银灰色窗帘,夜闪着灯火,有无数故事和人生,都和我不相干。
梁城是北方的一座大中型城市,梁城大学是该地唯一的211重点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之后,我从未回去过。也没啥,就是不想动。
无聊数着窗外光点,一个、两个、三个……还是无法睡去。天太热,夜也不能让它冷静,我们都是焖在锅里的鱼。我央求服务员把空调温度弄低点,勉强昏睡过去。不一会儿,又觉得冷,抹着脸上的凉汗,顺手滑开了手机。
打开视频网站,粉丝们都抱怨,等我讲“大宋高梁河惨败”呢,怎能说停就停。
我打开自拍,炫了车厢昏暗的情形,再转向疲惫的脸,说,阿丹真没法,过几天补上,等不及的老铁,可去网站看付费网文,或买实体书瞧。
我是历史栏目主播,也写穿越网文,虽是中年大叔,还不是“大神”,只是有些粉丝,勉强糊口。我叫周丹,粉丝们都自称为“丹粉”。
网上溜了会儿,又困了,准备关机,师妹高晓菲的微信来了。她问我到哪里了,并让我一下车,就赶到梁城大学招待所,先安顿下,再来导师家里。
我还是自己选地方吧,不想离学校太近。我回复说。
晓菲有些不快,过了半天,又发微信,说,随你吧,就你各色难搞,大家都住那里。你在别的地方住,票据留好,我们统一报销。晓菲强调。
我是无业游民,没法处理费用,理解师妹的好意。
高晓菲留校后,先当辅导员,又读了导师的博士,毕业后,转入教师岗。这些年下来,她成了女性史专家、教授、博导,只是醉心学术,个人生活就惨淡了些,读博士时还有男生追求,她说要先评副教授。评上了副教授,她又说要先评教授,不能耽误写论文与做项目。不知不觉,追求者都跑了,晓菲也已四十多岁,有些“美人迟暮”的意思了。
还有两小时到梁城。
坐夜车有种恍惚迷离的感触,好像一下子进入某种叠加的宇宙空间。所有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人和事,都有可能在这里不断并置发生,不断被重演。二十年一梦,穿梭而过,窗外的灯火中,我看到多年前的同学们,谷墨、高晓菲、程济,还有慈祥的导师,他们都飘浮在我似睡非睡的记忆里……
温馨提示:请使用罗湖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