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初心与未来
又是一年护士节的到来。每次护士节来临,我都不禁想起往日,也会反思自己:我选择浙一护理的原因是什么?我做了哪些有意义的事情?接下来,我又该如何努力?
时间倒回到2001年,那一年,我17岁,正值花季,像往常一样,我在题海战术中奋斗,上课、下课、自习……然而,半夜突如其来的腹痛痛醒了我,也将我与浙一护理的缘分紧紧连接在一起。
那段经历,依旧历历在目。一开始,我以为只是痛经,便强忍着疼痛准备起床去早自习。上了一趟厕所后,出现了血尿,疼痛依旧,我仍自我诊断为痛经。随后,腹痛持续加剧,我只得打电话向父母求助。
在当地医院,持续的腹痛、呕吐、血尿、无尿……医生们会诊着我的病情,一会儿叫家属出来一下,一会儿又做B超、腹腔穿刺……一天下来,眼看着血钾浓度越来越高,医生们给了父亲一张病危通知书,诊断为急性肾功能衰竭。当地医院没有血透设备,需要转至浙大一院肾内科进行血透治疗。一时间,父母手足无措。
父亲听从医生的建议,要求立即转院至浙大一院治疗。伴随着120救护车的呼啸声,我已经不记得当时是如何熬过那几个小时车程的,只听到父亲拼命催促司机:“快点,再快点!”人生中第一次经历吸氧、被担架抬着上救护车,我感到迷茫又无助,只是弱弱地问了父亲一句:“爸爸,我要死了吗?”
父亲泣不成声,抱着我的头跟我说:“颖儿,龙游看不好,爸爸带你去杭州;杭州看不好,爸爸带你去上海;上海看不好,爸爸带你去北京。就算倾家荡产,爸爸也要把你治好。”这句话就像一颗定心丸,让我瞬间安心了。于是,我告诉自己:我还没有经历过人生,我不能死,只要肚子不疼,我就会好。
来到浙大一院,我经历了无数次的动脉血、静脉血采集,做了无数次的检查。这是我第一次来浙大一院,急诊忙得不可开交,一波又一波的医生、护士来询问病史,我回答了一遍又一遍。看着医生护士们忙碌的身影,我突然有了安全感,告诉自己不要怕,这里有这么多医生护士,他们会救我的。
然而,病危通知书再次下达。这次,爸爸悄悄地把这张病危通知书藏进了口袋。后来他说,怕妈妈接受不了,他选择一个人承担。
很快,我拥有了病床,当急诊医生通知我去病房时,我看到了希望。刚入住肾内科病房,旁边的患者家属跟我说:“你真运气(幸运),你前面那个病人去做肾移植了,才腾出了这个病床给你。”在肾内科住院的那些日子,看着身边的病友或抢救或康复……我每天掰着指头算日子,不知道我的结果会是什么呢?那种日子,不能吃,不能喝,经历过才知道,水是生命之源,没有水喝的每一分钟都是煎熬。我第一次知道,微量泵的药物需要24小时持续使用,感觉自己失去了自由。
护士姐姐很关心我,在冬天的早晨,她总是问我睡得好不好;打留置针时,她总是先哈口气,搓搓手,然后把手搓热了再给我打针。我很喜欢那个护士小姐姐。记得有一次,病房里有一个患者去世了,要终末消毒。而我既在吸氧,又在用微量泵,护士小姐姐让我躲进被窝,打开紫外线灯消毒半小时。我一个人在被窝里很害怕,护士小姐姐会在病房门口跟我说话,很快半小时就过去了。那些天,无数的呋塞米和多巴胺用在我身上,但病情仍未好转,仍处于无尿期。
直到有一天,护士告诉我12:00要去血透。我问爸爸:“血透是什么意思?”爸爸说:“就是在你的身上埋一根管子,然后把全身的血拿去洗一洗。”
懵懂无知的我期待着血透的到来。然而,就在准备去血透的那一刻,我突然有了尿意。我的肾功能衰竭症状从无尿期迅速进展到了多尿期,血钾水平从高到低发生了过山车般的改变。那是我最开心的时候,因为医生让我拼命吃咸的东西,吃香蕉补钾。
P3-4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