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书稿为“梁晓声说人说事说人生书系”中的关于文学的思考,该书系从梁晓声大量生活随感、社会随笔和人生随想中,突出思考重点和创作重心,以梁晓声说人、说事、说人生为主线,以亲情友情、社会生活、阅读写作、教育文化、人性人生等为专题,系统展示梁晓声个性鲜明的生活观察和人生思考。本书系是走进梁晓声文学世界、领略梁晓声文化风采的权威读本。
“梁晓声说人说事说人生书系”,由文学评论家、《人世间》责任编辑李师东主编,具有系统性、专业性和独到性
梁晓声讲述了他走上文学道路的内因与外因,同时也分析了对他产生深刻影响的作品的思想内核,包括唐诗、宋词、聊斋、鲁迅、巴金以及俄罗斯文学。文学家的语言深刻而直击灵魂,读得懂,吸引人,可以说是为文学爱好者定制的文学修养课。
我与文学
我对文学的理解,以及我的写作,当然和许多人一样,曾受古今中外不少作品和作家的影响,影响确乎发生在我少年、青年和中年各个阶段。或持久,或短暂。却没有古今中外任何一位作家的文学理念和他们的作品一直影响着我。而我自己的文学观也在不断变化……
下面,我按自己的年龄阶段梳理这种种影响。
童年时期主要是母亲以讲故事的方式,向我灌输了某些戏剧化的大众文学内容,如《钓金龟》《铡美案》《乌盆记》《窦娥冤》《柳毅传书》《赵氏孤儿》《一捧雪》等。
那些故事的主题,无非体现着民间的善恶观点和对“孝”“义”的诠释而已。母亲当年讲那些故事,目的决然不是为了培养我们的文学爱好。她只不过是怕我们将来不孝,使她伤心;并怕我们将来被民间舆论斥为不义小人,使她蒙耻。民间舆论的方式亦即现今所谓口碑。东北人家,十之八九为外省流民落户扎根。哪里有流民生态,哪里便有“义”的崇尚。流民靠“义”字相互凝聚,也靠“义”字提升自己的品格地位。倘某某男人一旦被民间舆论斥为不义小人,那么他在品格上几乎就万劫不复了。我童年时期,深感民间舆论对人的品格,尤其是对男人们的品格所进行的审判,是那么权威,其公正性又似乎那么不容置疑。故我小时候对“义”也是特别崇尚的。但流民文化所崇尚的“义”,其实只不过是“义气”,是水泊梁山和瓦岗寨兄弟帮那一种“义”。与正义往往有着质的区别,更非仁义,然而母亲所讲的那些故事,毕竟述自于传统戏剧,内容都是经过一代代戏剧家锤炼的,所传达的精神影响,也就多多少少地高于民间原则,比较具有文学美学的意义了。对于我,等于是母乳以外的另一种营养。
这就是为什么,我早期小说中的男人,尤其那些男知青人物,大抵都是孝子,又大抵都特别讲义气的原因。我承认,在以上两点,我有按照我的标准美化我笔下人物的创作倾向。
在日常生活中,“义”字常使我临尴尬事,成尴尬人。比如我一中学同学,是哈市几乎家喻户晓的房地产老板。因涉嫌走私,忽一日遭通缉——夜里一点多,用手机在童影厂门外往我家里打电话。白天我已受到种种忠告,电话一响,便知是他打来的。虽无利益关系,确有同学之谊。不见,则不“义”;即往见之,则日后必有牵连。犹豫片刻,决定还是见。于是我成了他逃亡国外前见到的最后一人。还要替他保存一些将来翻案的材料,还承诺三日内绝不举报。于是数次受公安司法部门郑重而严肃的面讯。说是审问也差不多。录口供,按手印,记录归档。
这是五六年前的事。
我至今困惑迷惘,不知一个头脑比我清醒的人,遇此事该取怎样的态度才算是正确的态度?倘中学时代的亲密同学于落难之境急求一见而不见,结果虚惊一场,日后案情推翻(这种情况是常有的),我将有何面目复见斯人,复见斯人老母,复见斯人之兄弟姐妹?那中学时代的深厚友情,不是一下子就显出了它的脆薄性吗?这难道不是日后注定会成为我们双方沮丧之事吗?
但,如果执行缉捕公务的公安人员不由分说,先关押我三个月五个月,甚或一年半载,甚至更长时间(我是为一个“义”字充分做好了这种心理准备的),我自身又会落入何境?
有了诸如此类的经历后,我对文学、戏剧、电影有了新的认识。那就是:凡在虚构中张扬的,便是在现实中缺失的,起码是使现实人尴尬的。此点古今中外皆然。因在现实中缺失而在虚构中张扬的,只不过是借文学、戏剧、电影等方式安慰人心的写法。这一功能是传统的功能,也是一般的功能。严格地讲,是非现实主义的,归为理想主义的写法或更正确。而且是那种照顾大众接受意向的浅显境界的理想主义写法。揭示那种种使现实人面临尴尬的社会制度的、文化背景的,以及人性困惑的真相的写法,才更是现实主义的写法。回顾我早期的写作,虽自诩一直奉行现实主义,其实是在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之间左顾右盼,每顾此失彼,像徘徊于两岸两片草地之间的那一头寓言中的驴。就中国文学史上呈现的状态而言,我认为,近代的现实主义文学,其暧昧性大于古代;现代大于近代;当代大于现代。原因不唯当代主流文学理念的禁束,也由于我及我以上几代写作者根本就是在相当不真实的文化背景的影响之下成长起来的。它最良好开明时的状态也不过就是暧昧。故我们先天的写作基因是潜伏着暧昧的成分。即使我们产生了叛逆主流文学理念禁束的冲动,我们也难以有改变我们先天基因的能力。
自幼所接受的关于“义”的原则,在现实之中又逢困惑和尴尬。对于写作者,这是多么不良的滋扰。倘写作者对此类事是不敏感的,置于脑后便是了。偏偏我又是对此类事极为敏感的写作者。这一种有话要说不吐不快的冲动,每每变成难以抗拒的写作的冲动。而后一种冲动下快速产生的,自然不可能是什么文学,只不过是文学方式的社会发言而已……
我非是那类小时候便立志要当作家才成为作家的人。在我仅仅是一个爱听故事的孩子的年龄,我对作家这一种职业的理解是那么单纯——用笔讲故事,并通过故事吸引别人感动别人的人。如果说这一种理解水平很低,那么我后来自认为对作家这一种职业的似乎“成熟”多了的理解,实际上比我小时候的理解距离文学还要远些。因为讲故事的能力毕竟还可以说在新闻评论充分自由的国家和时代,可能使人成为好记者。反之,对于以文学写作为职业的人,也许是一种精力的浪费吧?如果我在二十余年的写作时间里,在千万字的写作实践中,一直游弋于文学的领域,而不每每被文字方式的社会发言的冲动所左右,我的文学意义上的收获,是否会比现在更值得欣慰呢?
001 我与文学
032 文艺三元素
036 文学风格之断想
041 文学欣赏之断想
048 文学语言之断想
053 翻译语言之断想
057 关于情调、情绪、感情、亲情及
文学之情怀
060 关于爱情在文学中的位置
065 关于小说中的“性事描写”
072 关于评论
077 我与唐诗宋词
080 唐诗宋词的背面
093 晚秋读诗
097 论林黛玉的不“醋”
103 我与《聊斋》
106 《聊斋》中隐藏的历史真相
114 中国现代文学选修课讲稿
133 中国当代文学选修课讲稿
154 关于鲁迅
159 沉思鲁迅
169 沉思闻一多
174 巴金的启示
179 路遥和他的《平凡的世界》
185 关于陕西三作家
210 知青与知青文学
220 关于王小波
229 致友人书——外国文学之影响
234 关于希腊神话的人文解读
244 关于英国文学
250 关于德国文学
254 横空出世《红与黑》
266 关于俄罗斯文学
283 关于托尔斯泰
290 关于高尔基
300 关于美国文学
328 关于福克纳
334 关于《老人与海》
338 关于文化自信
355 关于中国文学
358 浅谈电影与文学
364 电影的文学性及细节
377 何种“网络”,如何“文学”
温馨提示:请使用罗湖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