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发展基本问题和实践
0.00     定价 ¥ 68.00
罗湖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10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69729054
  • 作      者:
    周琪,等
  • 出 版 社 :
    西南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5-01-01
收藏
内容介绍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发展基本问题和实践》以守正创新为主线,按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发展的基本问题、历史回溯.政策分析、比较视野依次展开,勾勒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发展的历史与当下、本土与外来、社会与学校的时空图景。既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发展提供方位和方向,又呈现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发展的课程改革、内容更新、方法革新和实践拓展,以建设中国特色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形态。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发展的核心命题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如何坚持高校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同步推进,将其建设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优秀课程,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发展的聚焦点。这需要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定位规律、人和发展方式中予以展开。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定位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建设强大思政引领力和固本铸魂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重要课程支撑,这需要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历史与本来中予以把握。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历史
  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领导社会革命和建设中,形成关于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规律性认识和成功经验,对这些经验和实践进行梳理、挖掘和继承,以勾勒出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革命和建设中是怎么走来的,并把这些规律和实践运用到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之中。一是运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阐释特别强调专门课程体系和教材建设。以新民主主义时期陕北公学为例,高级班开设“中国革命运动史”“马列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等课程,后期又增加“世界革命运动史”“科学社会主义”等课程,面向中国共产党党员和干部全面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宣传。“民众运动”课程则以一般社会大众为对象,开展群众路线和群众动员教育。在教材上,把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文献转化在教材中,既体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结合中国具体实际,创造性地融入中国共产党对社会建设主题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如以解放社名义统一编辑出版《国家与革命》《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政治经济学》《社会发展史》,罗瑞卿编写的教材《今天抗战军队中的政治工作》,艾思奇、何干之、李凡夫等编写《社会科学概论》。根据这一时期主管马列经典著作编译出版工作的张仲实回忆,其中《马恩列斯思想方法论》是毛泽东在延安时编辑的,他和艾思奇等同志参与材料收集工作,其余3本是由他主持编译的。二是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社会资源相结合,形成大课堂与小课堂、学校与社会联合的大思政课建设体系,以构建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多样形态。这在于,学校作为相对独立空间,用严格的制度设计、专门队伍、课程体系等为思想政治理论课运用的规范化科学性提供保证,另一方面,这一空间可能使学校、个体与社会之间的疏离,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孤岛效应:“这种封闭性也一定程度地造成了学校与社会的脱离、儿童教育经验与社会经验的脱离以及儿童与自然的割裂,阻碍了师生与更广泛的世界的联结与互动。”因此,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需要与社会、家庭联系,建设家校社联合体,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中国共产党在建设陕北公学时,探索出面向社会大众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新形态,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转化在社会大众喜闻乐见的日常生活中,用新秧歌、版画、话剧、歌曲等形式进行社会动员,根据统计:“反映劳动生活和人民翻身致富的达48%,反映军民关系的占30%。”这一时期,陕公剧团、陕公文工团创作《放下你的鞭子》送郎上前线》等优秀文艺作品,而《红军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歌》把中国工农红军制定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内容与民歌《土地革命成功了》的曲调相结合,既对人民军队进行纪律教育,又对社会大众进行中国共产党政治主张和政党建设的认同教育。正如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文艺作品要满足人民群众接受方式多元化的需要:“各种干部,部队的战士,工厂的工人,农村的农民,他们识了字,就要看书、看报,不识字的,也要看戏、看画、唱歌、听音乐他们就是我们文艺作品的接受者。”这些优秀作品把社会主题转化为看得见的表达形式,使其传得开、易接受、温润人心,承担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阐释教育等功能,让党的执政理念、社会建设主旨等进入社会大众之中,成为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形态分众化的典型。
  ……
展开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发展的核心命题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定位 3
二、把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两重维度 6
三、认识青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发展之基 8
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守正与创新 11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发展回溯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社会革命斗争中的开启 23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老三门”确立与演进 30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85方案”与改革探索 38
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98方案”与调适发展 44
五、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05方案”与深化创新 50

第三章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发展的政策分析
一、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发展的政策样本选择 63
二、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发展的政策属性分析 67
三、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发展的政策内容分析 75

第四章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规律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运行规律 101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八个相统一”规律 113

第五章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体系转化
一、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 129
二、教学体系向认知体系转化 140
三、认知体系向实践体系转化 152

第六章 媒介化、智能化、分众化进程中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发展
一、媒介化进程中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169
二、智能化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176
三、分众化场域中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184

第七章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
一、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目标 197
二、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 206
三、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路径 217

第八章 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问题
一、高校课程思政之缘起 227
二、高校课程思政的把握方式 229
三、认识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之间的关系 234
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之道 238

第九章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基本问题
一、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政策回溯 251
二、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把握方式 255
三、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两重性 261
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实践 264

第十章 高校“大思政课”建设基本问题
一、高校“大思政课”建设的政策回溯 279
二、高校“大思政课”的把握方式 285
三、高校“大思政课”建设的两重性 286
四、高校“大思政课”建设方式 292

第十一章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发展的比较视野
一、世界各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理论与实践 303
二、港澳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理论与实践 319
三、世界各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启示 327

参考文献 331

后记 335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罗湖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