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经常在人际关系中感到疲惫,不妨静下来想一想:
·父母希望我活出他们没活出的人生,这是我必须要承担的吗?
·我是很爱这个人,但是这个人能不能给我同样的爱,取决于我吗?
·我拒绝借给他钱,我需要负责他被拒绝的失落吗?……
总是被别人的情绪、期待影响,在意别人的评价,这样活着太累了!
别人的态度、遗憾、失误,乃至对自己事情的不负责,关你什么事?
做好课题分离的功课,你的人生将变得特别爽!
本书作者作为有大量案例的心理咨询师,从阿德勒心理学的角度,
带领我们在亲情、友情、爱情、职场关系中,以“课题分离”的视角,重新梳理我们的人际关系:
1.区分是谁的课题:谁承担结果,这件事是我可以控制的吗?
2.不干涉他人课题:可以积极助人,但不妄加评判,不被动承担结果
3.自己的课题不被他人干涉:别人只是建议,决定权在自己
4.对自己的课题负责:全情投入自己的事,成为勇于承担责任的人
我们不能渡别人,但一定要管好自己,渡自己。
愿你读完本书,走出界限模糊的关系,不再内耗,真正掌控自己的人生。
武志红心理联合出品:改编自在人际关系中,我们常常陷入类似的烦恼:父母为我考不到编制的事很焦虑、拒绝了他我很内疚、顺从与讨好换来的居然还是他的冷暴力……很多时候,我们理解的善良与责任反映到我们的行为上,其实是在过度付出,甚至是“大义灭自己”,因为我们承担了本不属于我们的课题。
每个人的人生都是属于自己的,不应该为他人的期待而活。心理学家阿德勒说:“人际关系中的一切矛盾无非两点:要么自己的事别人干涉了,要么自己正在干涉别人的事。”所以他提出了“课题分离”的概念:一件事的后果由谁承担,就是谁的课题,他人可以参与讨论,表达看法、建议,但无权干涉。
在本书中,作者从阿德勒心理学的角度,通过对亲情、友情、爱情职场关系中的常见场景的分析,让我们学会从课题分离的视角去看到问题的症结,区分彼此的责任。课题分离不只是一种工具,更是一种思维方式,通过践行课题分离的理论与方法,你将不再为无法控制的事情焦虑,而是专注于自己真正能做的事上。更重要的是,你会学会如何在人际关系中保持独立,同时又能与他人建立更健康的关系。
第 1 部分 课题分离与自我意识
1.1 认识自我意识:从心开始的课题分离 // 002
1.2 学会自我关爱:如何用自我满足打破内心困境 // 014
1.3 害怕失败:如何打破恐惧,勇敢行动 // 019
1.4 摆脱他人评价的枷锁:在意别人怎么看怎么办 // 024
第 2 部分 职场中的课题分离
2.1 职责明确:避免职场中的“责任盲区” // 030
2.2 遇到困难同事不理我:如何突破职场人际困境 // 038
2.3 升职失败 : 是别人没给机会,还是你没准备好 // 042
2.4 职场冷暴力:被忽视时该如何保护自己 // 051
2.5 频繁离职、遇到难题就想逃避:是环境的问题,还是你想逃避一些课题 // 057
2.6 无法拒绝 : 学会设置健康的职场界限 // 063
第 3 部分 爱情中的课题分离
3.1 婚姻中的原生家庭纠缠:如何走出父母
的阴影 // 070
3.2 “你不懂我,就不爱我”: 是你的课题,
还是他的课题 // 074
3.3 分手后,我们总是把责任推给对方 :
真的是他的问题吗 // 080
3.4 爱上不该爱的人 : 要为此付出一
生吗 // 086
3.5 婚姻中的三大话题:钱、性与孩子背后的
深层差异和互动模式 // 095
3.6 遭遇背叛:重建信任的第一步 // 102
第 4 部分 亲子关系中的课题分离
4.1 “这是为你好”:如何打破父母情感绑架,
走出自己的路 // 116
4.2 不结婚不等于不孝顺:如何摆脱传统观念
的束缚 // 125
4.3 “你怎么那么不懂我”:沟通障碍背后的
课题分离 // 130
4.4 “谁该来照顾孩子”:父母与长辈的责任
界限 // 139
4.5 “学习是孩子的事,还是父母的事”:课题
分离中的家庭责任 // 144
4.6 做有界限的父母:保护孩子的成长空间 // 151
第 5 部分 友谊中的课题分离
5.1 为什么我们总是帮别人解决问题,却忽略了自己 // 161
5.2 虚伪友谊与隐性竞争:如何识别和培养真正有意义的关系 // 169
5.3 价值观不合:如何在友情中找到平衡 // 175
5.4 朋友做错了:我该如何处理这段关系 // 179
第 6 部分 建立边界,拥有自在人生
6.1 你是否也有不清晰的边界?识别这些常见表现 // 186
6.2 区分权利与责任,让自己不再为他人的问题买单 // 193
6.3 课题分离:真正拥抱自由的秘诀 // 197
参考文献 // 202
温馨提示:请使用罗湖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