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国家先锋
冲决巴山群峰,接纳潇湘云水,浩荡长江在三楚腹地与其最长支流汉水交汇,造就了武汉隔两江而三镇互峙的雄伟。当夜幕降临,站在黄鹤楼上,你一定能够感受到武汉人引以为自豪的“两江四堤八林带,火树银花不夜天”的景象,万家灯火与两江江水交相辉映,奇光异彩的各色船只泛起的阵阵涟漪,让宽阔的水面波光四起,有如满天辰星眨着眼睛,极为瑰丽,长江大桥像一条彩带和着江上的光影,飞渡天堑、流光溢彩……但是,2004年4月12日,这个十分平常的日子,却在武汉人民的心里留下了深刻的记忆。随着夜幕的降临,人们期待的“火树银花不夜天”的夜景并没如期而现。夜晚的城市似乎还没有告别白日的喧嚣,黑夜并没有带来宁静,繁华的江岸区、江汉区和热闹的武昌火车站突然停电,数万居民走出家门,漆黑街面和生活小区满是人群,武汉全城停电,街道上穿梭的车辆和两江中行驶的江船带来的灯流将城市划成了一块一块黑夜……接着是上海电力告急、广州电力告急、天津、
沈阳……一场突如其来的能源危机开始出现在中华大地。到了10月份,中国有19个省份拉闸限电。这不是以往季节性、时段性的电力短缺,而是长期的电力不足,甚至中国“西电东送”重要基地之一的广西也发生了罕见的“电荒”。中国东部发达省份的工厂、学校、商场开始自备小型发电机,发电用的柴油消耗量迅速增长,火力发电厂开足马力、小型发电机全天轰鸣,石油价格一路飙升。广东进口成品油和原油的均价分别由1月份的228美元/吨和197美元/吨,飙升到9月的316美元/吨和224美元/吨,分别上涨38.6%和13.7%,创15年来的新高。中国强劲的能源需求迅速拉升国际石油价格。7月底,国际市场原油价格基本在每桶42美元以下徘徊,但是到了8月初至9月下旬,国际油价暴涨,直逼50美元/桶大关,9月27日冲破55美元,创造了21年来最高纪录。全球都在抱怨,是中国的经济唤醒了全球的石油价格。“油荒”开始笼罩中华大地……
事实上中国的“电荒”从2003年初冬就开始了,广西遭遇多年来少见的干旱少雨天气,水电的发电能力只有装机容量的30%。从2003年的冬季到2004年的春季,广西电网每天的电力缺额100万千瓦,每天的电量缺口2000万千瓦·时……中国的中部地区最先感受到“电荒”带来的寒意,从2003年11月份开始,湖南省有14个地区开始“计划用电”,长沙城区的大部分居民和单位被分成四批,严格按照供电3天停电1天的原则实行拉闸限电。街面上的霓虹灯、轮廓灯、射灯、广场商业性广告和景观用电通通被限制,夜晚失去了往日的色彩,因为路灯照明也被减半使用,夜晚失去了往日的光明,天气一天比一天寒冷,空调成了一种奢侈品,潮湿的中部城市和乡村,显得格外的阴冷。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习惯了晚上灯火通明的城市居民,纷纷将眼光投向了蜡烛和应急灯,市场上大大小小的商用蜡烛和应急灯断货,昂贵的工艺品蜡烛也成了人们追逐光明的对象……“光明”也成了一种奢侈品。
这似乎是一种历史的必然,强劲的经济增长和对能源的需求使得中国的能源安全成为中国政府的忧虑,也成了世界关注的焦点。从中国打开国门,开始经济改革,国民经济高位增长,年均增长率达到9.79%,经济增长一定是伴随着能源消耗的增长。中国的原油消费年均增加5.77%,而中国国内原油生产增长速度仅为1.67%,被能源的需求远远地抛在了后面。1993年中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从此拉开了原油进口量逐年增大的序幕,1996年进口原油2622万吨,2002年增加到6941万吨,2003年就已经超过了9112万吨。
强劲的进口动力驱动了中国的经济,也唤醒了人们心底对能源短缺的恐慌,中央政府似乎已经预料到这种恐慌的到来。2003年11月27—29日,中国最高规格的经济工作会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在大会的闭幕式上,时任国家主席胡锦涛提到,国内石油进口的一半以上都来自中东、非洲、东南亚地区,进口原油五分之四左右是通过马六甲海峡运输的,而一些大国一直染指并试图控制马六甲海峡的航运通道……胡锦涛要求从新的战略全局高度,制定新的石油能源发展战略,采取积极措施确保国家能源安全。
P1-3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