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物质、物质性与历史书写:科学史的新机遇
0.00     定价 ¥ 59.00
罗湖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10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208188426
  • 出 版 社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5-01-01
收藏
编辑推荐

·观照中西方科学与人文学间的杂糅与张力

从“科玄论战”以及梁启超和李约瑟的学术观点出发,梳理百年来科学与人文学之间的对立而又纠缠的发展脉络,以及中国与西方在科学史研究方法上与机构上的趋同与分异,探究当前的研究路径如何向全球化视野迈进。

 

·探索科学史研究的新机遇

聚焦知识生产过程中物质性,通过多样化的案例,批判地反思托马斯·库恩关于“科学在一个概念框架内运作”的思想,强调偶然性、意外性、关联性作为知识生长点的意义,也让包罗万象的“物质”成为历史进程中的主体之一,借助新的工具、新的资料源,并结合具体的文化语境,对科学技术变迁形成新的理解,带来新的研究路径。


展开
作者简介
  薛凤,德国马普科学史研究所所长、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宋代和明清的知识文化、技术与政治的关系、科学技术思想发展中物质性与管理实践所担当的角色。
  
  柯安哲,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历史系教授,2014-2015年任科学社会史协会主席(History of Science Society,HSS)。主要研究领域为20世纪的生物医学研究史。
展开
内容介绍
  物品是刻写着文化记忆的符号……物品使得抽象的理念可以被捕捉到,促成思想的言语化,调动起对经验和知识的思考。构建社会的思想模式、态度和信念,都会体现在该社会的物品当中。
  莱布尼茨奖得主薛凤、生物学史领军人物柯安哲
  从梁启超与李约瑟出发,回顾科学与人文学间对立而纠缠的发展脉络
  让物质自己说话,勾勒当今科学史研究的前沿范式
  ——从强调理念和理论,到关注实验和实践的角色,
  “物质转向”为科学史研究带来了怎样的新问题和新路径?
  ——物品、成分、工具、操作、档案、建筑……
  我们如何通过包罗万象物质性因素揭示科学和技术变迁的轨迹?
  ——从中国古代的蚕桑业到美国20世纪原子能的应用,怎样将科学知识置于具体的社会文化语境中,探讨其生成和扩展的方式?
  ——数字人文的方法如何帮助学者实现对历史文献的“深度阅读和分析”,重构数据背后的政治经济、知识经济等问题?
展开
目录
第一讲 物质、物质性与历史书写:科学史的新机遇
李约瑟、梁启超与考古学
如何将“物质趋向”置入这一学术景观当中
考古学

第二讲 人文学中的科学数据与文本资料:关于气候
与元代灾害的历史研究
历史学语境下的地方志灾害记录
——基于大数据的历史文本分析
关注力生态与地方志
数字化的地方志资料与LoGaRT
关注力的分布生态与灾害记载
200年之久:地方志与时间线
地方志:理解中国科学技术史中认知变迁的途径

第三讲 生命科学史中的物质性和模式实验材料

第四讲 晚明时期的“物”与“造物”:关于宋应星和黄成论工艺知识的比较研究
晚明时期的万物
记录工艺技能
《髹饰录》的编排原则与漆器生产
《天工开物》,工艺之序
探究生产和物事
第五讲 知识的工具:20世纪科学和医学中的
放射性同位素

第六讲 动物、知识与历史叙述的朝代框架:以元明过渡之际的蚕业技术文献为例
某一朝代的知识与更迭周期
蚕的生命:动物与认知改变
关于物质性的几点结论

第七讲 文书柜上的大象:论所有权与行政管理
行政管理体系作为框架:什么可以被拥有
所有权的对象及其研究:描述作为获知,描述作为占据/拥有的指征
做决定即为物权主张
不是结论的结论

第八讲 科学与环境监管法规:未充分利用的致癌物检测的物质性基础设施

评议 对于科学的历史回顾(刘东)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罗湖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