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湿地类型
滨海湿地
滨海湿地是陆地生态系统和海洋生态系统的交错过渡地带,包括海平面以下6米至大潮高位之上与上流江河流域相连的微咸水和淡浅水湖泊、沼泽以及相应的河段间的区域,是海岸带中具有特定自然条件、复杂生态系统和特殊经济意义的功能区块。
由于海陆交互作用的复杂性,所形成的各种滨海湿地类型间不仅植被类型有所差异,而且在水文特征、沉积物特征类型上也有显著不同。《湿地公约》分类系统中的各类滨海湿地可能在同一区域嵌套分布,不易区分。
演替
滨海湿地的演替十分显著,尤其在淤泥质滨海湿地,潮滩高程和水淹周期经常改变,从而造成植物群落的变化。以长江口为例,潮下带和低潮带长期被水淹没,加上咸淡水交汇过程中产生的盐度胁迫,没有高等植物生长;泥沙逐渐淤积之后,暴露时间延长,海三棱藨草等先锋物种开始在光滩上生长,并形成密度较高的群落;当高程增加到2.5米左右时,芦苇开始生长,并逐步替代海三棱藨草,形成大片的单优群落;在往陆地方向的潮上带部分,开始出现陆生的杂草和灌木。下图展示了滨海湿地的植被演替情况。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滨海湿地在调蓄洪水、促淤造陆、维持生物多样性、控制污染、为滨海居民提供可持续生计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滨海湿地中的红树林湿地具有显著的防风消浪、固堤护岸作用。据测算,覆盖度大于40%、宽度100米左右、高度2.5~4.0米的红树林,其消浪系数能达到80%,当台风登陆海岸带时,有红树林防护的岸段受到的损伤显著小于直接暴露在台风之下的裸露岸滩。另外,红树林的各种气生根和呼吸根发达,在降低海水流速的同时,沉积了大量的泥沙,达到促淤造陆的效果。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