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南大日本学研究(第五卷)
0.00     定价 ¥ 99.00
罗湖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10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00182283
  • 出 版 社 :
    中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5-06-01
收藏
编辑推荐

区域国别学研究,是大国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对外交往的现实需要。欧美国家很早就开始了区域国别研究,而我国则起步较晚。2011年底,教育部启动高校国别和区域研究专项,在此后的10余年间,区域国别研究在国内全面铺开。根据《中国社会科学报》的论述,我国的区域国别研究者肩负时代使命,要通过深入实地调查研究,打破西方话语霸权,构建多元文明叙述的中国话语,同时让中国文化走出去、走进去,找到不同文明的共同价值,搭建中国和世界彼此联通的知识桥梁。

日本学研究,属于区域国别研究的重点方向之一。我国的日本学研究还处于发展阶段,国内相关成果发表较少,是有较大发展空间的重要领域。南京大学凭借其日语专业优势,在这一领域有着较大进展。自2022年起,开始整理国内外学者在这一领域的前沿研究成果,集结成册,以“南大日本学研究”系列丛书的形式发表,至今已出版两册,本书为系列第五册。


展开
作者简介

刘东波,南京大学助理研究员。日本国立新潟大学文学博士,日本学术振兴会(JSPS)博士后,中国日本文学研究会常务秘书。曾任日本新潟大学博士研究员、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特别研究员、日本学术振兴会特别研究员。2021年获南京大学“魅力导师奖”。

研究方向为日本近代文学,日本敦煌学。主持并完成日本科学研究费助成基金等多项国内外科研项目。近年来在国内外权威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编著教材2部,学术专著2部,学术译著1部。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为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系组织筹备的论文集,依托南京大学日本学研究中心,在吸收每年承办或主办的各类学术会议论文基础上,广泛收入国内外从事相关领域研究的科研人员和学生的研究成果。本书共收录16篇作品,所涉领域包括文学、日本汉学、历史学、社会学、翻译学、民俗学、戏剧影视学等,从中日古代都城之间的建设史、到中国诗歌在日本的传播情况,再到祭祀文化的演变等,以不同视角出发,对日本文化及其影响展开详尽的的分析,对相关研究有借鉴作用。


展开
精彩书评

1. 对日本社会、历史、文化深入而专业的探讨:本书收录的17篇文章,文学、日本汉学、历史学、社会学、翻译学、民俗学、戏剧影视学等角度出发,深入浅出,以专业的视角、通俗易懂的语言带读者深入了解日本历史文化与中日文化交流。

2. 相关领域的前沿成果:本书收录诸多资深学者的前沿研究,展示了日本学领域的新成果。

3. 开拓“日本学”研究的新篇章:日本早在20世纪就已经发展成熟了研究中国的“东方学”,而我国至今还尚未建立起完备的“日本学”研究。本书结合南京大学自身优势,积极探索国内“日本学”研究的建设,有助于开拓中国“日本学研究的新篇章。

4. 权威专家审定:本书由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提供学术支持,权威专家组成编委会,论文质量有保证。


展开
精彩书摘

死亡是每一个生命的必然归宿,同时也是生命的终极。万事万物自诞生之日起就开始踏上通往死亡的未知之路,生存与死亡作为人类价值思考中不可避免的探索话题,在人的感性世界里滋养出的死亡哲学远比生存之道更加凄美动人。死亡不仅仅是现世存有的人们无法回避的最终宿命,同时也是哲学家们静思默想的“斯芬克斯之谜”,是人类精神与道德最高层面的审美表现。因此,对于死亡的价值探讨成为文学艺术作品尝试寻觅的对象。正如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认为的那样,现实世界总是充满了苦难与疼痛,使人们更加渴望一片慰藉心灵的栖息之地,而艺术能够帮助人们战胜人生的痛苦,感受生命的安宁平和。古今中外众多关于死亡的文学作品或刻画建构神秘未知的彼岸世界,或将恐惧惊悚的死亡过程以鲜明而又平凡的方式展现在世人眼前,通过作品本身的幻象与情感宣泄,将爱与良善、悲与幽寂等多元的人类情感注入原本空洞孤冷的死亡之中。文本搭建起了一个连接生前与死后的意义空间,并在精神层面对死亡实现了诗意性的升华。

文学中的死亡叙事经历了从早期的古希腊文学到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直到后现代叙事的漫长发展过程。英国伯明翰学派对于大众文化的观照打破了精英阶层主导文化的阶级困境,更加强调将大众文化与社会的性别、权力与意识形态等关键问题勾连起来。

20世纪80年代后的叙事学受到诠释学派的影响,开始突破传统的文学小说的内容桎梏,重视语言、符号包括影像在内的文本形态的叙事功能,强调任何文本都可能具有“故事”的形式。在纷繁多元的叙事文本中,电视剧被认为是“讲故事”的文本。美国学者莎·科兹洛夫(Sarah Kozloff)认为,电视剧作为一种叙事媒介,满足我们对故事的永不满足的渴望,但电视剧的故事性并不等同于完全脱离现实的虚构主义,其对于日常生活的“真实呈现”体现了一种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日常生活的“生活流”构成了屏幕上电视剧叙事的“叙事流”,它构成了对电视剧叙事本体的一种支撑。作为叙事对象与审美载体的日常生活在被纳入艺术文本的展演空间之时,其本身便实现了对文本、文化与社会的勾连,在恰到好处地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基础上,协助人们了解文本及创作者想要传播表达的思想内涵、意识形态与价值观念。因此,在电视剧的死亡叙事中,实际展露着的是一个民族对于死亡的集体审美与意识态度,塑造着本民族对死亡的参悟之道与价值考究。日本电视剧对死亡议题的处理具有一种超脱现实的美感,在日本民族的生死观中,生与死不是针锋相对的两面,生是死的必经之路,死是生温暖的归宿,通过死亡能够实现永恒且神圣的美丽。因此,日本的影视作品从不吝啬展示自己对死亡议题的观照,并涌现出了众多与之相关的优秀影像作品,无论是《入殓师》(『おくりびと』2008)还是《情书》(『ラブレター』2008),无论是《地狱少女》(『地獄少女』2005)还是《寒蝉鸣泣之时》(『ひぐらしのなく顷に』2006),都体现着对死亡这一哲学命题的艺术诠释与批判性反思。

这一独特的死亡审美取向与日本民族的“物哀”文化密不可分。《万叶集》(『萬葉集』)时期,“哀”被用于表达爱怜与同情,在后世的演变过程中不断被赋予新的意义,“哀”的范围被扩大为一种情感的统称,囊括了人类的种种心境,高兴、悲伤与思念等都可被视为“哀”,人们面对外部世界所产生的见景抒情、伤春悲秋与心之动容都是“物哀”。叶渭渠指出:“日本古典传统把山川秀色、四季草木、风花雪月的自然美,同人的哀伤与灭亡联系起来,构成日本古典文学的纤细的悲哀美:月亮可以使人感觉寂寞,降雪可以使人感到淡然,盛开的花可以使人联想到人生的短促。”对外在事物无常的动情正是“物哀美”的精髓体现,这也很好地解释了为何日本文坛中诸如川端康成与太宰治等众多文豪会选择在生命最辉煌时期自杀。日本战败后的社会混乱与凄凉景象让这些人开始思考日本社会传统的政治观念与道德思想,当感到“世界混乱”需要洗净污秽之时,便倾向于以“刹那美”毁灭自己。物哀倡导的永恒之美与生命轮回之意义使得“死亡”本身成为一种审美对象,并且为死亡赋予了“生”与“善”的情感隐喻,使人能够以平常之心直面生死。因此,本文以日本医疗悬疑剧《非自然死亡》(『アンナチュラル』2018)为例,对其中蕴含的死亡叙事与死亡隐喻进行分析。该剧直接以死亡为情节主线,带领观众透视死亡背后的现象与问题,从而有助于理解日本民族对于死亡的态度及其对社会现实的辩证思考。


展开
目录

【文学】 - 2 -

白桦派文学与美术的交汇——聚焦武者小路实笃与志贺直哉 - 2 -

日本推理小说中侦探形象百年流变 - 15 -

浅论与谢野晶子的母性意识 - 22 -

能乐《杀生石》对九尾狐故事的跨媒介转换 33

【日本汉学】 40

新见宽政刊本《白诗选》考 - 41 -

汉文化圈视域下平安时代辞赋新考——以《经国集》、正续《本朝文粹》为中心 - 52 -

江户后期朱子学独尊与宋代文章学复兴关系新考——以“宽政三博士”为中心 65

【历史学】 - 78 -

中日甲午战争开战前的外交博弈过程:以英俄调停的失败为中心 - 78 -

日本名神祭祀源流考——以祈雨祭祀与皇权彰显思想的传承为视角 88

近代以来日本对美国的人种意识演变 95

【域外视角】 104

通过都城建构的“中国想象”——日本学者论中国古都 104

日本学者的经典诠释与“对话”共识——以《论语》文本为例 118

【社会学】 130

日本农业志愿者制度研究:以八千代市为例 130

【翻译学】 140

《安魂》在日本多模态译介的译者群体行为研究 140

【民俗学】 151

日本山岳信仰的历史脉络与组织结构:以神奈川县大山信仰为例 151

【戏剧影视学】 163

救赎、批判与多元价值:日剧《非自然死亡》的死亡叙事与隐喻 163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罗湖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