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河西走廊——西部神话与华夏源流(修订本)(中国文学人类学原创书系)
0.00     定价 ¥ 78.00
罗湖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10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69509250
  • 作      者:
    叶舒宪
  • 出 版 社 :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
  • 出版日期:
    2019-07-01
收藏
编辑推荐

全人类的文化都是从新石器时代过渡而来的,为什么偏偏只有我们的文化传统从石器的琢磨经验中升华出一个玉器时代?是制玉的原材料产地中国大地独一垄断吗?显然不是。作者十多次“西游”经历,探究西部与中原文明发生的关联,求解华夏文化源流的奥秘。


展开
作者简介

丛书主编:

叶舒宪,文学博士,陕西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特聘研究员,上海交通大学资深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文学人类学研究会会长,兼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首批入选的学科带头人。曾任美国耶鲁大学、台湾中兴大学客座教授。主编“中国文化的人类学破译”丛书、“神话学文库”、“神话历史丛书”等。著有《中国神话哲学》《〈诗经〉的文化阐释》《〈庄子〉的文化解析》《现代性危机与文化寻根》《文学人类学教程》《玉石之路踏查记》《中华文明探源的神话学研究》《玉石神话信仰与华夏精神》等50部。译著有《苏美尔神话》《〈旧约〉中的民间传说》等6部。

作者简介:

 叶舒宪,文学博士,上海交通大学致远讲席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文学人类学研究会会长,兼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陕西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首批入选的学科带头人。曾任美国耶鲁大学客座教授。主编“中国文化的人类学破译”丛书、“神话学文库”等。


展开
内容介绍

丛书简介:

   “中国文学人类学原创书系”为中国文学人类学学科创立与发展40年来的集大成之作,不仅对国外相关学科的研究理论与方法进行系统梳理、整合与阐释,更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的具体语境,做出极富新意的解读与创新。本书系第二辑共19种,精选本学科各领域名家、大家的代表作和新作,呈现较为完整的学科阵容和作品方阵。在此基础上,建立文学人类学图书资料体系、教学科研资源数据库,推进当代中国人文学术研究的新发展。

本书简介:

 本书是作者多次考察河西走廊一带文化遗址和博物馆文物后的学术思考。作者以长期田野考察中获得的直观感悟推进其所倡导的“四重证据法”,带领读者进入无文字时代的西部文化大传统与神话观念社会,透视文字书写所遮蔽和遗忘的河西走廊文化古层,并从中寻觅华夏文明的源流信息,探究华夏玉文化发生发展的精神与物质双重驱动。


展开
精彩书摘

食玉:中国式复乐园神话

 

玉,许慎《说文解字》以“石之美”三个字来定义,非常精当。从古汉语词汇中不难看出,古人把玉这种物质视为世间最美好的象征。玉还可以用作动词,指的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爱。《诗经·大雅·民劳》有“王欲玉女(汝),是用大谏”的说法。《朱熹集传》:“玉,宝爱之意。”玉汝,就是爱护你的意思。可见早自西周时代,玉已经被用作动词指代爱这种情感了。从可爱的对象物到爱本身,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受到的极度推崇确实是非比寻常的。

既然玉是石的一种,那么玉文化应该是广义的石文化的一个特殊部分,有成语“玉石不分” “玉石俱焚”等为证。可以说,玉文化的基础就在于人类与石头打交道的数百万年的历史,其实也就是一整部的人类进化史。其开端应该追溯到四足动物变成两足动物的过程之中,或者是走下树的猿人打制出最初的旧石器工具那一时刻。

我们今天的词汇中还依然保留着那个异常久远的时代的痕迹。比如我们日常所说的 “切磋一下”,或者“琢磨琢磨”,原来都是制玉的专用词汇。三百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猿人先祖们就是在“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石器生产中度过的。换言之,没有琢磨石器的实际经历和知识经验在前,人们怎么会从满山遍野的石头材料中分别出又美又光的玉来呢?

玉文化,作为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浓缩,以及人与无机世界一种物质的特殊关联,是如何产生的呢?由于石多而玉少,就显出了玉的稀有性。在常见与罕见的自然筛选中,玉成为引人注目的一类特殊石头。又因为审美、宗教和伦理的观念联想作用,这类特殊石头才在整个无机世界中逐渐脱颖而出,从“石之美”者变成信仰中有特殊灵性乃至神性的一类。

全人类的文化都是从新石器时代过渡而来的,为什么偏偏只有我们的文化传统从石器的琢磨经验中升华出一个玉器时代,成为自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之间的中介阶段呢?是制玉的原材料产地中国大地独一垄断吗?显然不是。世界上很多地方都有玉矿,唯有华夏将食玉同不死信仰联系在一起。这才是窥见玉文化传承奥妙的关键。

首先,玉是奉献给永生不死神灵世界的神圣食物。按照常人的想象,天界的神明也许会像人一样有吃有喝。神圣仪礼的功效就在于以食物祭献的方式来达成沟通神人两界。如班固《东都赋》所说:“于是荐三牺,效五牲,礼神祇,怀百灵。”所谓三牺五牲,显然指用动物做牺牲。古礼又叫作少牢、太牢。这在肉食较稀有的时代是很尊贵的礼物,但更尊贵的礼物是玉。分析繁体“禮”字构成,就会有所认识。王国维等学者指出,“禮”字右边的“豐”,是祭献的容器豆盛着两串玉器!古文中还有一个“”字,非常形象地暗示出献给神的吃与喝。《仪礼·士冠礼》:“于阼。”郑玄注:“今文作醴”“醴”字左边的“酉”,以盛酒的坛子指代美酒;右边的“豐”,是礼器豆中盛着两串玉器。请神喝酒食玉,成为华夏礼仪神话的发生本义。从“玉”和“祀玉”的方式辨析中,可知道当初繁复精细的仪礼情况。

夏炘《学礼管释·释礼玉祀玉》云:“古者祭天地之玉,有玉,有祀玉。玉荐于神坐,祀玉执之于手,《尚书·金縢》所谓‘周公……植璧秉圭’是也。”在《穆天子传》中,西周天子如何随处以玉礼神,也记载得十分详细。《礼记·表记》所言“无礼,不相见”的规则,在穆天子的起居日志中得到充分验证。

其次,玉除了礼神,还是远古圣王孜孜以求的神圣美食。《山海经·西山经》: “丹水出焉,西流注于稷泽,其中多白玉,是有玉膏,其原沸沸汤汤,黄帝是食是飨。是生玄玉……瑾瑜之玉为良,坚粟精密,浊泽有而光。五色发作,以和柔刚。天地鬼神,是食是飨;君子服之,以御不祥。”

在此,享用玉食的不只是天地鬼神,黄帝乃至贵人君子,也有效法神明的此类食玉需求。玉膏,比喻玉石的脂膏,是古人梦寐以求的仙药——不死药。郭璞注引《河图玉版》:“少室山,其上有白玉膏,一服即仙矣。”汉张衡《南都赋》:“芝房菌蠢生其隈,玉膏滵溢流其隅。”晋张华《博物志》卷一:“名山大川,孔穴相内,和气所出,则生石脂、玉膏,食之不死。”明无名氏《金雀记·定婚》:“天台有路通蓬岛,绝胜裴航碾玉膏。”从这些近似神话的叙事中,不难体会作为不死仙药的玉膏信念是如何引领以奉献玉为礼仪的华夏上古宗教传统及食玉传统的。我们有理由把这种基于神话信念的食玉传统视为中国特色的个体性复乐园实践。个人借助食玉所获得的物质上和心理上的满足,在尘世之中足以达成幻想的永生乐园圣境。

这个传统究竟有多么久远呢?一般认为黄帝时代距今约五千年。那时毕竟没有成文史的记载,今人只能靠传说去推测和理解。20世纪后期在内蒙古东部发现的兴隆洼文化八千年前的玉器,证明早在黄帝时代到来之前,这块土地上的先民已经有了三千年的崇玉礼玉之历史。20世纪新兴的甲骨学也给我们提供了出自地下三千多年前的殷商历史材料。《甲骨文合集》的一片占卜辞:

 

戊戌卜,争贞:王归,奏玉,其伐。

 

奏,指进献,献祭。奏玉,是把美玉当作最滋养的食物献给神明。此外,《甲骨文合集》10171亦有“我奏丝玉”的卜辞,其和后来成为惯用语的合成词“玉帛”完全对应上了。《周礼·春官·肆师》:“立大祭用玉帛牲牷。”献给神明的崇高礼品也同样是人间献礼的最好选择。“禹合诸侯于塗山,执玉帛者万国。”(《左传·哀公七年》)禹是夏朝的创建者,当时所有的邦国都拿玉帛作礼物以拥戴他。这体现了黄帝时代的食玉神话和殷商时代的奏玉礼神仪式之间崇玉传统的连续性。古代诸侯会盟执玉帛,是表示和好的象征。《左传·僖公十五年》:“上天降灾,使我两君匪以玉帛相见,而以兴戎。”后人有所谓“化干戈为玉帛”一说,至今流行。常建《塞下曲》:“玉帛朝回望帝乡,乌孙归去不称王。”陆游《长歌行》:“万国朝未央,玉帛来联翩。”追忆的是大禹会盟万国诸侯的盛况。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一折:“春意透酥胸,春色横眉黛,贱却人间玉帛。”说的是两情相悦而不在乎人间最宝贵的东西。后人只知道玉帛是贵重之物,却逐渐淡忘了二者分别是用于吃和穿的。

卜辞“我奏丝玉”,是把人间认为最美好的食物和衣物奉献给神灵的意思。后人所谓“锦衣玉食”,根源可追溯于此。“玉食”一说,从远古到现代不绝如缕,既可体现神话传说的不朽观念,又可作为世俗美食的比喻。《尚书·洪范》:“惟辟作福,惟辟作威,惟辟玉食。”孔传:“言惟君得专威福,为美食。”孙星衍疏:“玉食,犹言好食。”葛洪《抱朴子·诘鲍》:“崇节俭之清风,肃玉食之明禁。”陆游《秋夜读书有感》诗:“太官荐玉食,野人徒美芹。”清李渔《慎鸾交·情访》:“你也忒清高,撇下了朱门玉食,到这陋巷簟瓢。”鲁迅写《坟·春末闲谈》也说道:“要服从作威就须不活,要贡献玉食就须不死。”可见玉食神话同永生不死的信仰始终联系在一起。

    玉食的另一种表述是食玉。《周礼·天官·玉府》:“王斋,则共食玉。”郑玄注:“玉是阳精之纯者,食之以御水气。郑司农云:‘王斋当食玉屑。’”孙诒让正义:“先郑说盖据汉时神仙服食家言……然其说不经,于古未闻,殆不足据……盖王斋备盛馔,则馔具之器,亦宜备饰。食玉者,殆即以玉饰食器,若玉敦、玉豆之类皆是欤?”孙诒让是清末学者中以博学而著称者,他不相信食玉神话的真实性,把食玉解说成玉制食器。这如同孔子用现实理性解说黄帝四面神话,结果把神话消解掉了。由于孙诒让《周礼正义》的巨大影响,就连《汉语大词典》注解“玉食”都采纳了他的食器说,这就更加剧了食玉神话的现代遗忘。

 


展开
目录

壹 河西走廊的文化镜像

想象的边关:锁阳城的薛仁贵铜像 001

想象的西部:冥水与西天 012

想象的西部:瑶池、瑶母与玉门 021

美玉神话:丝绸之路以前的玉石之路 030

贰 西部观念:中原人的建构

“西游”模式与想象的地理  ——  从《楚辞》到《山海经》 037

食玉:中国式复乐园神话 043

从“玉英”到“玉精”——  食玉神话的历史实践 052

叁 “西游”的文化范式及其转换——从《穆天子传》到《西游记》

         《穆天子传》:昆仑玉乡朝圣史诗 060

《西游记》对上古“西游”范式的转换 070

 “西部”想象的谱系:绝、远、荒、怪 084

肆 “河西”“陇右”考——中原建构西部观念的语词解析

符号、方位与支配性观念 095

河西、河右、河陇  ——  以黄河为坐标的命名规则 100

冀州与河岳:“中国为冀” 102

龙头、陇头、《陇头吟》——以陇山为坐标的西部命名 112

命名与遮蔽:“敦煌”别解 122

伍 沉寂五千年,柳湾闻蛙声——马家窑蛙纹彩陶解读

柳湾见证“唯陶为葬” 131

蛙人造型的奥秘 138

再释“阴阳人”彩陶壶 143

陆 蛙神信仰及神话源流

百变蛙神:从图像叙事到文本叙事 154

辛店陶器“蛙人-太阳”图式解 156

蛙神八千年 166

女神变形与性别象征 169

蛙神信仰:蛙图腾与蛤蟆创世 173

蛙文化传播带:从西北到西南 186

柒 齐家文化与玉器时代

玉器时代的“齐家古国” 193

玉璧、玉琮:齐家文化与良渚文化的对应 204

夏文化寻源:冶金的东向传播 207

农业考古的证据:小麦的东向传播 213

寻找夏文化源:以玉礼器为新证据 217

齐家古国的覆灭 223

我的“西游”经历(代后记)   231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罗湖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