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温度的故事 灵动插画,读历史就像看电影
有温度的故事,配以灵动的插画,为孩子展现战国七雄的历史画卷,让中国历史“活”起来。
2.板块丰富,脉络清晰,启迪孩子思维
除精彩故事外,本书还设有:“大事表”带孩子厘清历史脉络;“思考角”以提问方式启发孩子思维,提升智慧;“知多一点”提供延伸知识,让孩子开阔视野。此外,“小知识”作为注释辅助阅读,增加孩子的知识量。
3.彩图易读版,阅读轻松舒适
精美插画,全彩印刷;封面采用UV工艺,由先锋设计师操刀设计,色彩极具感染力,以调动孩子的阅读兴趣。排版力求简洁干净,适合6~10岁孩子轻松阅读。
《给孩子读的中国历史:宋元兴衰》一书将中国宋、元两个朝代的重大历史事件、英雄人物事迹以小故事的形式展现出来。全文以时间为序,从赵匡胤黄袍加身讲起,既有杨家将、狄青、岳飞等名将的英雄事迹,也有范仲淹、苏轼、陆游等文人志士的家国情怀,书中客观地讲述了成吉思汗的故事,并以四大发明作为全书的结尾,向小读者展示了中国古人对世界文明所做的贡献,知识点较全且详略得当。
全书共有23篇小故事,配有近50幅彩色插图,内容上除正文外,还设置了几个小栏目以辅助阅读。如“小知识”栏目,即对小读者不易理解的词汇进行解释,以帮助其读懂原文;“思考角”和“知多一点”栏目则是对重点事件、人物做进一步的介绍,同时也提出问题,引发思考,从而让小读者加深理解和记忆。
本书以浅显易懂的语言,将复杂的历史事件简单化,让小读者在读故事的同时积累相关的历史知识,既为学习增添了趣味,也能激发小读者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可读性较强。
抗辽英雄杨家将
你一定听说过杨家将的英雄故事,抗辽老将杨老令公和他的七个儿子及一个孙子,祖孙三代投身抗击辽和西夏,他们英勇作战,保家卫国,多人捐躯疆场,事迹可歌可泣。后人把他们的故事写成小说,改编成戏曲,搬上舞台,并塑造了杨门女将佘太君、穆桂英等女英雄的故事,流传了八百多年。现在我们来看看他们的动人事迹吧。
五代十国时期,后晋的石敬瑭为了自己能做皇帝,割让北方边境的幽云十六州土地给契丹贵族,以换取支持。从此长城沿线的险要地方全被辽国占据,辽军可以任意深入华北平原,进行侵扰和掠夺。
宋太祖用了十三年工夫,消灭了南方各国,接着就回过头来出兵攻打北汉。北汉请辽国出兵援助,打败了宋军。不久,宋太祖得病去世,弟弟赵光义即位,即宋太宗。
宋太宗决心完成统一北方事业。公元979年,他采取了攻城阻援的作战指导方针,亲率一支大军截住了辽兵的支援,安排大将率领四路大军围攻北汉都城太原,获得大胜。北汉灭亡。
杨业是北汉大将,这时就归附了北宋。宋太宗早就听说杨业武艺高强,十分器重他,任命他为代州刺史,守宋朝的北方边境。杨业对太宗的信任十分感激,因此归宋后忠贞不贰,屡建战功。
公元980年三月,辽国出动十万大军侵犯雁门关,如果雁门关失守,代州就难保。镇守代州的杨业手下只有几千人马,与辽军兵力相差很大。但是杨业是个有经验的老将,他知道硬拼不行,就把大部分兵力留在代州,自己只带几百名骑兵,悄悄地从小路绕到雁门关后方。
南进的辽军一路上没遇到什么抵抗,正在得意。忽然,后面响起一片冲杀声,只见烟尘滚滚,一支骑兵从背后杀来,冲进辽军队伍,乱砍猛杀。辽兵毫无防备,又不知对方到底有多少人马,吓得四处逃散,阵容大乱。杨业举兵追上去,杀死了一名辽国贵族,还活捉了一员辽将。
雁门关大捷后,杨业威名远扬。辽兵以后一看到“杨”字旗号就吓得避开,不敢交锋,人们把杨业叫作“杨无敌”。
宋太宗给杨业升了官,大加嘉奖。由此引起一些将领的忌恨,有人给宋太宗上了奏章,说了杨业许多坏话。太宗不理睬那些诬告,把那些奏章封好了,派人送给杨业。杨业见宋太宗如此信任自己,十分感动。
公元986年,宋太宗见辽国政局变动,便决心出兵收复幽云十六州。他派三路大军北伐,派杨业做西路统帅潘美的副将。
西路军节节胜利,收复了四个州。但是东路的主力部队因为孤军深入,被辽军杀得大败,宋太宗就赶快命令各路宋军撤退。潘美和杨业接到命令,要他们掩护四个州的百姓撤退。
这是个艰巨的任务,因为有两个州已落入辽军之手,辽军的兵势很猛。杨业根据多年与辽国作战的经验,建议派兵佯攻,吸引辽军主力,并派精兵埋伏在退路要道,掩护军民撤退。这样可以避开敌人的锋芒,不必硬打。
这是一个稳妥的方案,但是却遭到监军王侁反对,他说:“我们有几万精兵,为什么这么胆小害怕?我看我们尽管大张旗鼓地行军,好让敌人见了害怕。”
杨业说:“现在敌强我弱,这样干一定会失败。”
王侁冷嘲热讽地说:“杨将军不是号称‘无敌’吗?如今看到敌兵就畏缩不前,是不是另有打算?”
杨业十分气愤,横下心来说:“我并不怕死,只是因为时机不利,不愿意让士兵白白送死。你们一定要正面对敌,我领兵前去就是了。”
潘美明知这样出兵凶多吉少,但是他早就妒忌杨业的才能,就没加以阻拦。杨业无可奈何,只好带兵出发了。临走前,他流着泪对潘美说:“这次出兵,一定会失败。我本想等待时机为国家杀敌,现在大家责备我避敌,我不得不先死。”他又指着前面一个谷口说:“希望你们在这谷口两侧埋伏好。我败退到这里后,你们带兵接应,两面夹击,也许有转败为胜的希望。”
说完,他就带着儿子杨延玉和部下向前冲去。辽军听说是杨业前来,出动大批军队把宋军团团包围起来。杨业父子虽然英勇奋战,毕竟寡不敌众。敌人像潮水般涌上来。杨业拼杀了一阵,抵挡不住,只好一边打一边后退,把辽军引向谷口。这时他身边只有一百多人了。
到了谷口,只见两边静悄悄的,一个人影也没有。潘美带的主力到哪儿去了呢?原来潘美、王侁在谷口等了一天,不见杨业到来,王侁认为一定是杨业打败了辽兵,他怕杨业独自立了大功,连忙撤了埋伏跑了;后来听说杨业吃了败仗,他们就逃得更快了,顾不上去接应他了。
杨业见没人来接应,气得直跺脚。他决心以身报国,就对部下说:“你们都有父母妻儿,不必跟我一起死,赶快突围出去,还可报告朝廷。”
部下们都感动得哭了起来,没有一个愿意离开杨业。杨业只得带领他们与追兵搏斗,最后,兵士都战死了,杨业的儿子杨延玉也牺牲了。杨业身上受了几十处伤,浑身是血,还继续来回冲杀,杀伤了几百名敌人。不料他的战马中了箭倒下,把他摔了下来,就被辽兵活捉了。
他坚决不投降辽军,在辽营里绝食了三天,含恨去世了。
杨业战死的消息传到汴京,朝廷上下都为之叹息。宋太宗下诏嘉奖他,把潘美降职处分,将王侁革职查办。
杨业的其余六个儿子继续为朝廷出力。其中杨延昭最有名,也就是传说中的杨六郎。他镇守边关二十多年,多次打退辽军,保卫北部边疆。
杨延昭的儿子杨文广,曾在西北抵抗过西夏,后来又在河北一带做地方官。他也提出过收复幽云十六州的计划,但是未被接纳。
杨家将祖孙三代英勇抗辽,为保卫宋朝做出了贡献。人们总是怀念和尊敬历史上伟大的英雄人物,所以杨家将的故事深入人心,流传至今。
导读 / 6
赵匡胤黄袍加身 / 8
杯酒释兵权 / 18
李后主当亡国奴 / 25
抗辽英雄杨家将 / 31
用钱买来和平 / 42
狄青小兵当大将 / 48
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范仲淹 / 54
铁面无私包青天 / 63
王安石变法失败 / 72
“文坛三苏”是指谁 / 79
花石纲 / 85
逼上梁山 / 93
“靖康耻”是怎么回事 / 101
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 112
油条的由来 / 120
书生采石矶退敌 / 128
辛弃疾二捉叛徒 / 136
爱国诗人陆游 / 142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 / 148
正气凛然的文天祥 / 155
威尼斯来客马可·波罗 / 163
四大发明 / 169
大事表 / 174
温馨提示:请使用罗湖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