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夏商周/亲近历史中华上下五千年》:
河姆渡人住水乡1973年夏天,浙江余姚河姆渡村的村民们为了一项新的水利工程,在姚江边赶工挖土。一个村民突然停下手头的活,对着眼前的一堆碎片犯起了疑惑:“咦,这是什么?”他左看右看,还是没能看出个究竟来。
“好像是一些陶片……还有动物的骨头……应该有些年头了。”另一个村民蹲下来,拿起碎片仔细端详,似乎还挺专业的。他建议把这一发现上报给有关部门。不久,村里来了一个考古专家小组,开始对发现碎片的地方进行发掘。
经过两次大规模考古发掘后,具有浓郁江南水乡特色的河姆渡遗址终于破土而出,呈现在了世人面前。
河姆渡遗址总面积约4万平方米,文化堆积厚度达4米左右,共叠压着四个文化层,第三、四文化层的年代约为公元前4800年,属新石器时代。
其中,在第四文化层的较大面积内分布着稻谷堆积层,伴随出土的还有颇具代表性的农具——骨耜,共170多件。由此可见,早在四千多年前,我国先民就已经开始栽培水稻了。
在遗址发掘中,还到处可见数量众多的木桩及木构件。据考证,这便是的“干栏式”建筑的遗迹。要知道,这种既可以防潮又能防止野兽侵袭的“干栏式”建筑,是我国南方传统木构建筑的始祖。河姆渡人还驾驭舟楫,开展水上活动。遗址出土的八支木桨,是目前所知世界上早的交通工具。
遗址还出土了大量精美的艺术品,其中不少饰有鸟和太阳的图案。一级文物“双鸟朝阳”象牙雕刻件便出土于此,它形象地反映了河姆渡先民对知时的鸟和照耀万物的太阳的崇拜之情。
神秘“失踪”的良渚先民良渚文化因发现于浙江余杭良渚而得名,距今约5300—4300年。然而,仅在过去一千多年之后,这个古文明竞神秘地“失踪”了,真可谓千古之谜!在良渚文化遗址中,普遍发现有水灾的痕迹,于是,有考古学家推测,是海侵摧毁了“良渚”。在距今四千多年前,性气候变暖导致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太湖周围除了少数高地和丘陵外,全部沦入汪洋之中。良渚先民没了家园,或迁移或死亡,辉煌一时的良渚文化就这样被海侵摧毁了。
也有学者认为,是战争导致了良渚文化的衰落。那时的黄河流域、长江流域有很多部落方国。随着各国势力的不断增强,富有野心的统治者们为了进一步扩充地盘和人口,相互之间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战。良渚部落原本是当时发达、强悍的一支,但由于贵族首领贪图享乐,国力日渐削弱,终没能抵挡住外敌的入侵,良渚文化也就走向了消亡。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