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求索创新教育,筑梦共赢未来:清华学堂人才培养计划钱学森力学班十周年纪念文集
0.00     定价 ¥ 149.00
罗湖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10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302535096
  • 出 版 社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9-10-01
收藏
编辑推荐

本书是国家“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唯1定位于工科基础的试验班创立十周年的纪念文集,对拔尖人才培养理念和实践做出总结与梳理,同时对拔尖学生培养工作进行未来展望。

展开
作者简介

郑泉水 1989年获得清华大学固体力学专业博士学位(导师为黄克智院士)。曾任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系主任、校学术委员会秘书长。曾任中国力学学会旗舰杂志《力学学报》和Acta Mechanica Sinica主编、中国力学学会学会副理事长。曾担任南昌大学高等研究院创办院长、清华大学-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XIN中心创办主任。郑泉水兴趣集中在结构超滑(近零摩擦、零磨损)、极端疏水、和人工智能张量底层技术的基础研究和源头创新技术开发,以及拔尖创新型学生的培养。现为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展开
内容介绍

  大工科、少学时、高强度:这是许多人对钱学森班的第一印象(除了学生入班的门槛高外)。这个特征虽常见于欧美,但在中国较为稀缺。钱学森班遵循钱老的技术科学和通识教育思想,定位于工科基础。钱学森力学班并非是传统概念下的大学力学专业,而是既有钱老本人力学出身的因素,更因力学特有的、同时具备的“量化”和“创新”两大“基因”,是创新工科的天然基础。钱学森班的工科,一定含义上甚至比美国大学工学院的工科还要“大”,因为钱学森班毕业生的去向,除了几乎覆盖到所有的工科,还有数学、物理、生物、管理等。与“大”对照的是,钱学森班的总学分要求却比清华每一个具体的工科专业所要求的都“少”很多。但每一门核心课程的挑战度都很大,多要求1:3的课内课外投入时间比。此外,钱学森班引导和鼓励每一位学生自主学习,因人而异地追求独到的精深,体现钱学森班学生T型知识能力结构中的竖。
  开放、交叉、重综合素养:对钱学森班有一定了解后,很容易就会注意到这个特质。与传统的院系教学有很大不同,钱学森班采用首席教授负责的项目组管理制度,是清华大学一个独特的人才培养特区;同时又非常地开放,如它行政上挂靠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业务上受“清华学堂人才培养计划”指导,运行上依托“微纳米力学与多学科交叉研究中心”(Center for Nano and Micro Mechanics,CNMM),并与学校内其他十余个院系和研究中心建立了合作关系。除了有来自全世界不同学科的数十位研究员组成的CNMM,航院本身的教师也具有相当的多学科背景,因此,钱学森班具有强烈的学科交叉特征。例如,负责钱学森班项目的9位核心老师具有的学科背景分别是:力学与多学科交叉(郑泉水)、工科基础(刚体力学李俊峰、固体力学陈常青、流体力学何枫、热力学陈民和任建勋)、数学和人文素质(白峰杉)、生物物理学与创新教育(徐芦平)、心理和教育学(孙沛)。钱学森班作为全校的本科荣誉学位试点,其18门荣誉学位核心课的1/3是综合素养;通过创建“今日与未来”、X-ideas等系列,特别注意同学们视野和知识面的拓广、格局和美感的构建、交流与领导力能力的提升等,以实现T型知识能力结构中的横。

展开
精彩书摘

领跑者



不是光环,是使命

不是荣誉,是责任

不是娇宠,是磨练

不是圈养,是放飞

不是孤傲,是引领



贺学堂计划钱学森力学班十周年!




   题?   

2019年5月 ?  

  

  


  

  

  

  

中国大学工科教育专业分得太细,大大限制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职业生涯。钱学森班是一个教育改革的勇敢实验,取得了优异的成绩。祝钱学森班越办越好!也希望钱学森班的实践能推动中国教育的进一步改革。




Gang Chen

钱学森班顾问、麻省理工学院教授

(美国工程院院士)

  

  





6

  


5

  
























  

  


  


钱学森班简介

  

  钱学森先生是全球华人中近代最有影响的学术大师之一,是我国近代力学和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也是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的前身?——“工程力学研究班”的创办者。清华大学钱学森力学班(简称“钱学森班”)的创办旨在秉承钱老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致力于构建一个开放型的创新教育模式,以有利于学生成长为在工程技术领域具有健全人格、领导力和突出创新研究和发明能力的人才。

  钱学森班创立于2009年,是国家“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唯一定位于工科基础的试验班,纳入清华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清华学堂计划”。其使命是:发掘和培养有志于通过技术改变世界、造福人类的创新型人才,探索回答“钱学森之问”。

钱学森班培养模式

  清华大学钱学森班创立了独特的CRC(course-research-community)培养模式,以“通过研究(research)学习”为牵引或抓手,来实现以课程(course)知识为主的深度学习,并通过以社团和同伴(community)为主的交流和活动,来实现全面发展并构建多维能力和T型知识结构(更深-更宽)。

  钱学森班虽然行政上挂靠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但每位同学都可以自由选择自己志趣所在的发展方向(包括但不限于力学与工程科学、航空与宇航工程、高端制造工程、能源与环境工程、生物医学工程、信息科学与工程等)。为此,钱学森班组建了由钱学森班首席郑泉水教授牵头,由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微纳米力学与多学科交叉研究中心、十多个理工院系、教育研究院、心理学系等几十位教授参加的强大的项目工作组。已构建独特定制的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研究实践、人文和综合贯通的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学有专术的知识结构;同时,还为学生设计了大一、大二的X-ideas(开放创新重大问题)和SRT(student research training)、大三的ORIC(open research for innovation challenge)以及大四的SURF (senior undergraduate research fellowship,即为期3~6个月的出国研学或企事业单位研修)。通过研究性学习来引导每位同学精深学习、构建自己独有的知识结构,是钱学森班贯通整个本科教育过程的一个独特之处。学生在此过程将逐步提升自身的研究能力,同时寻找挚爱的研究方向,并由此注入“技术创新基因”。

荣誉学位项目

  2016年,清华大学本科荣誉学位项目在钱学森班首试,荣誉学位项目共招收50名学生,除钱学森班学生外,其他院系将有20名学生经过个人申请、所在院系同意并推荐、项目导师团队认证,可以进入荣誉学位项目平台。本荣誉学位项目突出“挑战式”学习的重要性;在培养计划全部课程要求中,设置有18门“挑战性”课程,并划分为6个系列,分别是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研究实践、人文和综合贯通。参与本项目的每位同学,将依据本人的学业发展意愿和培养计划规定的基本原则,在项目导师团队的指导和协调下,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

培养特色

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发展方向

  帮助学生找到兴趣和热情所在,鼓励学生全力以赴地去追求,并发挥得淋漓尽致,是钱学森班的一个核心理念。为此,给学生提供了多层次了解不同工程和技术科学领域、接触杰出专家学者的机会,构建了新的培养和评价体系以鼓励学生深耕基础、个性化发展,鼓励和帮助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工科方向去做职业规划和后续发展。

引导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挑战学习、通过研究学习

  钱学森班设计并不断优化一套面向创新人才培养的全新模式,引导学生从被动地甚至无奈地学习、不许犯错、缺乏创新实践、缺乏合作的学习模式解脱出来,转换到一种充满探索与创造的乐趣、激情与成就的主动学习模式。钱学森班通过对核心课程模块的全面改造,让专业课程的学习从片面追求学分数量与学分绩的竞争模式变成充满挑战性的主动式学习环节;通过人文素养模块培养学生全面的文化、艺术与思想修养,培养人生的志趣;通过创建全新的创新与科研实践模块,令研究与创新实践本身成为核心的学习方式,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个性与志趣,全身心地投入到探索、研究与创造的实践中去,达到学习的最高境界。

系统性的创新研究和实践模块

  钱学森班打破传统的以专业课程学习为唯一主线的大学培养体系,倡导“learning by doing”的主动式、探索式学习模式,开设了全新的“创新与研究实践”培养模块。钱学森班依照研究与创新能力的发展规律,为大一到大四的同学设计了循序渐进的创新研究实践环节,并通过与清华各院系、国内外一流大学与科研机构密切合作,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研究指导与支持,充分满足学生个性化创新能力与志趣发展的需要。

开放式、国际化培养

  在全球范围内帮助学生找到所感兴趣方向或专业上有深度造诣的专家指导,到他们的实验室学习和科研,并给予相应研究经费支持。以多种形式帮助学生建立国际化的视野,包括国际著名教授来校授课和参与教学和研究指导,安排每位学生赴国际名校进行3~6个月的研究访问。

  实行人生成长的导师制。从入学起,以双向选择实现学生与导师配合,对学生在学习、科研、成长、职业发展等方面遇到的问题答疑解惑,通过深度交流与辅导让每一位青年学子成长为坚毅、阳光、积极、向上,不断追逐理想并有社会责任感的人。

全方位多维度评价体系

  建立并逐渐完善按照基础知识(理论、计算和实验)、综合素养(人文、社科和素质)


展开
目录

领导题词
第一章 清华大学钱学森班基本情况介绍
钱学森班简介
历届顾问委员会成员
历届项目工作组成员
历届班主任和辅导员
历届学生名录
历届优秀毕业生名录

第二章 钱学森班十年探索的纪实故事
如何回答钱学森之问——清华大学钱学森力学班的十年探索
钱学森力学班十年
教育理想试验田,教与学的共同体

第三章 钱学森班教学与人才培养理念论文集
“清华学堂”人才培养计划简介
钱学森班十周年庆典寄语
简记“钱学森力学班”之成立
开放式的创新人才培养
论创新型工科的力学课程体系
“多维测评”招生:破解钱学森之问的最大挑战
一万小时天才理论——谈谈精深学习
挑战疯狂——从犹太人的成功之道谈起
清华大学钱学森力学班本科荣誉学位项目的探索
钱学森班的大工科梦想
认识通识的意义
创新时代的人才战略与钱学森班下一个十年
丰富钱学森班创新文化活动,增强学生自我认知水平.孙沛郭双双
钱学森班多维度的发展空间与评价标准
清华大学钱学森班的理论力学教学实践
关于《数学物理方法》课程教学的理念、实践与思考
……

第四章 钱学森班师生随笔感言
第五章 历史和统计资料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罗湖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