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曲通万殊:多元理论话语的对话与交响/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院中文学科建设丛书
0.00     定价 ¥ 58.00
罗湖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10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21321180
  • 出 版 社 :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0-10-01
收藏
编辑推荐

《曲通万殊·多元理论话语的对话与交响》是"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中文学科建设丛书"系列6个分册中的一本, 其中,《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探索》《语言演化与接触论集》《拓展中外文学文化研究的阐释空间》《多元视野下的古代文学研究》《曲通万殊·多元理论话语的对话与交响》5个分册是以学院的五个二级学科方向研究所为单位,从老师们已发表过的论文中撷取1—2篇学术含量高、具有代表性的学术论文,将其裒辑成册,以彰显本学科方向的研究重点及特色。另有1册是学院2019年11月所召开的学术会议"历史与建构:文学史研究与书写"的论文集。《曲通万殊·多元理论话语的对话与交响》为"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中文学科建设丛书"其中的一册。本册论文集汇集了北外中文学院文艺学研究方向的学科研究成果和学科发展情况,分为"现代西方""西方马克思主义""现代中国""当代文艺"和"融通互鉴"五个部分,共计23篇论文。

展开
作者简介

詹福瑞,1953年生,教授,博士生导师。原国家图书馆馆长,现为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院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中文学科评审组成员,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规划与评审委员,教育部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国文心雕龙研究会会长,中国李白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屈原学会常务理事。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文学遗产》《文艺理论研究》《光明日报》《新华文摘》等国内文科权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一百多篇。
张晓慧,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执行院长,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世界汉语教学学会理事。曾任北外孔子学院工作处处长,汉语国际推广多语种基地项目管理中心执行主任,全国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从事对外汉语教学30余年, 参与海外孔子学院管理和汉语国际传播工作10余年。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汉语教师发展、专门用途汉语教学、汉语国际传播等。
韩振华,1979年生,毕业于复旦大学,文学博士,副教授,北外"卓越青年教师"。研究兴趣为中国哲学、美学、西方汉学中的儒学诠释。出版专著《王船山美学基础:以身体观和诠释学为进路的考察》《他乡有夫子:西方〈孟子〉研究与儒家伦理建构》,译著《艺术诸定义》,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

展开
内容介绍

《曲通万殊·多元理论话语的对话与交响》是"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中文学科建设丛书"系列6个分册中的一本, 其中,《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探索》《语言演化与接触论集》《拓展中外文学文化研究的阐释空间》《多元视野下的古代文学研究》《曲通万殊·多元理论话语的对话与交响》5个分册是以学院的五个二级学科方向研究所为单位,从老师们已发表过的论文中撷取1—2篇学术含量高、具有代表性的学术论文,将其裒辑成册,以彰显本学科方向的研究重点及特色。另有1册是学院2019年11月所召开的学术会议"历史与建构:文学史研究与书写"的论文集。《曲通万殊·多元理论话语的对话与交响》为"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中文学科建设丛书"其中的一册。本册论文集汇集了北外中文学院文艺学研究方向的学科研究成果和学科发展情况,分为"现代西方""西方马克思主义""现代中国""当代文艺"和"融通互鉴"五个部分,共计23篇论文。

展开
精彩书摘
  《曲通万殊:多元理论话语的对话与交响/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院中文学科建设丛书》:
  从事实上看,最初发源于西欧的现代性以及由此发展而来西方的现代性,在其文化前提、政治前提、意识形态模式和制度模式方面都有很大的变化,西方现代性扩张所导致的亚洲、非洲等地的现代性的变化就更大了。结果,现代性的发展不但突破了最初现代性的前提,而且发展出了诸如西欧、美洲、中国、日本和印度等多种类型,而不是单一的文明模式和制度模式。上个世纪末以来现代性所发生的变化更有说服力,这个时期出现的新社会运动倾向于由国家转向地方,新的散居者和新的少数民族挑战了经典的现代民族一国家模式,反对民族一国家的同质化文化前提的束缚。这些运动的目的是为了争取在教育、公共通讯等中心制度领域和国际上的自主性,同时也为了争取在公民认同及与之相关的权利等方面的自主性,由此促进了种族的、地区的、地域的和跨国的等被压抑身份的建构。此外,还有浓厚宗教色彩的原教旨主义和种族宗教运动、多种多样的排他主义的种族运动,这些运动有着浓厚的全球色彩,仍然具有现代品质。而且,随着资本主义全球扩张的加剧,跨国组织、国际移民等现象引发了许多国际性的问题(诸如全球犯罪等),它们都挑战了经典的民族一国家模式,削弱了民族国家控制和管理其政治、经济的能力.同时也削弱了民族国家对暴力的垄断权,出现了许多分裂主义和恐怖主义活动。这些运动和全球化趋势都加剧了现代性的变化,使现代性呈现出新的特点。这些现象从事实上有力地说明了现代性的多元化和多样性。
  从理论上看,“多元现代性”观念不但是反思、反拨现代化理论的产物,而且还积极地借鉴了后现代主义等文化理论的成果。实际上,在20世纪50年代,以帕森斯为代表的现代化理论一度支配了欧美学术界的现代性研究,成为占主流地位的最有影响的理论。现代化理论依托历史进步主义,认为非西方社会将会通过抛掉自己的传统、采用西方(特别是美国)先进的现代化模式而取得发展,西方的现代化模式将会为世界带来全面的进步;现代性模式和制度模式也将是单一的,世界将呈现出同质化(西方化或美国化)的图景。由于受到世界冷战格局的影响,现代化理论表现出了维护西方霸权和继续扩张的极强的意识形态性,它的自信和乐观是建立在对现实的简化和歪曲之上的。现代化理论忽视了现代性的矛盾、冲突和内在紧张,也忽视了现代性的破坏力量,甚至对“一战”“二战”给世界所造成的毁灭性的创伤也充耳不闻,更缺乏必要的理论反思,并因此产生了不良的影响。现代性的发展打破了现代化理论的预言,也启发人们从理论上反思其片面性和诸多错误。艾森斯塔特不但多次直接地批评过现代化理论,而且从各个方面指出过现代化理论的错误和偏狭。通过对“多元现代性”观念与现代化理论的比较,我们可以发现,在现代性的模式和制度、传统与社会历史经验之于现代性的影响、现代性的发展图景、现代性的价值判断和现代性内在关系的认识等方面,“多元现代性”观念与现代化理论的差别和对立都是显而易见的,前者反思了后者的理论预设、前提和意识形态性,批评与纠正了后者的错误和理论盲点,进而形成了独特的现代性的观念。
  此外,艾森斯塔特也受到了后现代主义的影响。我们知道,继20世纪50年代的现代化研究高潮之后,西方学术界便出现了后现代主义研究,并有取代现代化理论之势;接着,在七八十年代又出现了新一轮的现代性研究。实际上,后现代主义话语的部分动力就来源于对现代化理论的质疑和反思。20世纪末以来的现代性研究不但是对现代化理论的反拨和反思,也是对后现代主义提出的问题的反思,并由此引发了学术界广泛关注现代性、重新认识现代性的高潮。其中,后现代主义致力于颠覆中心与边缘的二元对立和等级秩序,挖掘被压抑对象的潜力,强烈地质疑了西方霸权和西方中心主义的意识形态。后现代主义话语对现代化理论和其他现代性话语的冲击是巨大的:它不仅反对西方的现代性是本真的、唯一的现代性,也反对西方现代性的霸权和同质性,指出要承认西方之外的现代性的合法性。这些方面也是艾森斯塔特强调的,后现代主义话语对“多元现代性”观念的影响可见一斑。而且,在艾森斯塔特看来,从不同方面体现了现代性的最新变化的新社会运动也与后现代主义存在着复杂的关系,诸如流散者的身份认同等新社会运动就是在后现代主义理论的直接指导下产生的,反映了后现代主义的某些理念。艾森斯塔特把这些运动视为体现了现代性最新发展的运动,虽然他不像有的论者那样把这些运动视为后现代运动,也不承认后现代性已经取代了现代性,但他仍然承认这些运动与后现代主义之间的互动关系,也部分地接受了新社会运动对现代性的反思。因此,其“多元现代性”观念同样也受到了后现代主义话语的影响。
  ……
展开
目录

一、现代西方
哲学诠释学的“反美学”与人文科学的审美真理立场  李建盛/2
现代性的多元之维
——艾森斯塔特的“多元现代性”观及其对中国的启发  李世涛/17
客体、文学与接触空间
——通向接触空间诗学之路  陶家俊/33
同一与差异:从现代到后现代身份认同  陶家俊/46
“身体”:批判的抑或审美的,消费的抑或生产的?
——兼论当代西方“身体美学”的理论面向  韩振华/56
二、西方马克思主义
伊格尔顿与经验主义问题  马海良/66
从全球化、现代性到全球现代性
——阿里夫•德里克的“全球现代性”理论  李世涛/85
詹姆逊现代性理论批判
——以意识形态为视角  李世涛/104
克里斯托弗•考德威尔与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先声  赵国新/119
玛格特•汉尼曼与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  赵国新/131
三、现代中国
方法论与20世纪中国美学  李建盛/146
论20世纪中国美学对艺术问题的理论诠释  李建盛/158
《红楼梦评论》的现代方法论意义  张洪波/168
创造国语的文学
——蔡元培写作《石头记索隐》动机新探  冉利华/185
民主观念与科学精神的铸造
——胡适考证白话传统小说的动机  冉利华/195
四、当代文艺
“鲁迅大撤退”的背后:知识生产与意识形态  唐利群/208
技术生产、审美创造与未来写作
——基于人工智能写作的思考  白亮/224
“翻译”与帝国的“逆写”
——从题词进入《北上》的可能  吴可/235
五、融通互鉴
《文心雕龙•风骨篇》的现代诠释  张洪波/250
作为打开欧洲“未思”的手段
——朱利安中国古典美学建构之解析  韩振华/261
擘肌分理之工具
——早期王国维之接受叔本华论  韩振华/279
庞德的几副面孔
——以“意象派六原则”在20世纪早期中国的译介为线索  吴可/292
才子佳人小说中的“旅行”及其“难题”  吴可/311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罗湖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