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多元视野下的古代文学研究/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中文学科建设丛书
0.00     定价 ¥ 58.00
罗湖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10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21321166
  • 出 版 社 :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0-10-01
收藏
编辑推荐

本书所收论文涉及中国古代文学不同时期多个领域的研究,观点新颖,异彩纷呈,资料丰富,文风朴实。本书作者
既有当代名家,又有学术新锐,皆厚积薄发,立论不凡,在学术界产生了一定影响。多元视野下的研究能够多角度
多层次发掘古代文学的思想意义和美学意义,古典诗学、文学本体、知人论世、文学地理学、文化学和域外汉学中
关于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不同的理论和视角让我们对中国古代文学作家和作品获得新的理解和认识。
展开
作者简介

詹福瑞,1953年生,教授,博士生导师。原国家图书馆馆长,现为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院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中文学科评审组成员,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规划与评审委员,教育部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国文心雕龙研究会会长,中国李白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屈原学会常务理事。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文学遗产》《文艺理论研究》《光明日报》《新华文摘》等国内文科权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一百多篇。
张晓慧,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执行院长,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世界汉语教学学会理事。曾任北外孔子学院工作处处长,汉语国际推广多语种基地项目管理中心执行主任,全国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从事对外汉语教学30余年, 参与海外孔子学院管理和汉语国际传播工作10余年。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汉语教师发展、专门用途汉语教学、汉语国际传播等。
石云涛,1957年生,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和历史系,获文学硕士和历史学博士学位,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丝绸之路与中外文化交流史。主要著作有《建安唐宋文学考论》《唐代幕府制度研究》《丝绸之路的起源》《汉代外来文明研究》《唐诗镜像中的丝绸之路》等十余部,发表学术论文150多篇。

展开
内容介绍

《多元视野下的古代文学研究》所收论文涉及中国古代文学不同时期多个领域的研究,观点新颖,异彩纷呈,资料丰富,文风朴实。论文作者既有当代名家,又有学术新锐,皆厚积薄发,立论不凡,在学术界产生了一定影响。多元视野下的研究能够多角度、多层次发掘古代文学的思想意义和美学意义,古典诗学、文学本体、知人论世、文学地理学、文化学和域外汉学中关于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不同的理论和视角让我们对中国古代文学作家和作品获得新的理解和认识。

展开
精彩书摘
  关于汉赋发展的描述,一般文学史或赋史研究著作常常是以时间为纵向的“线”,以具体赋家为横向的“点”,并结合汉赋发展过程中先后呈现出的骚体赋、大赋以及抒情小赋这样三种阶段性的体式特征展开论述。这种描述方式的好处是能够对一个赋家的全部创作进行充分的评介,但与此同时也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不能使读者对一种汉赋体式的前后发展变化形成清晰的认识,还会使读者误认为以上三种汉赋体式是按照从前往后、由此及彼的顺序来发展的,而这与汉赋发展的实际状况并不相符。所以这就给汉赋研究提出了一个问题,即我们应该怎样来描述汉赋的发展?什么样的描述方式可以最大可能地接近和展现汉赋发展的全貌?
  实际上,东汉末年的抒情小赋并不是在西汉初年和东汉后期才出现的,它与西汉初年的骚体赋可以说是同一种汉赋体式在不同时期的不同形态。也就是说从贾谊到赵壹,汉代的抒情言志赋一直有一条未曾间断的发展线索,而西汉初年的骚体赋和东汉末年的抒情小赋分别处于汉代抒情言志赋发展脉络上的两端,这期间还经历了西汉答难体的言志赋、两汉之际的纪行赋以及东汉初年言志赋的过渡。在这个过程中,这些抒情言志赋表现出一些大致相似的共性特征,即它们多以个人身世之感、时事生存之惑贯穿全篇,细腻熨帖地展现了汉代文士的性情世界,所以千古之下最能打动人心,也因此成为我们了解和体会汉代文士生存环境、内心世界以及创作心态的一条很好的途径。沿着这条感情的线索,我们看到的是汉代士人志不获伸、意不得抒的“不遇”情结。这些抒情言志赋对“士不遇”主题的吟咏,因时代及赋家思想、经历、性情的不同而呈现出一些阶段性的特点。比如西汉时期的抒情赋与答难体言志赋主要是通过怀悼屈原或是自我伤悼来对大一统专制政体下的君臣关系进行检讨,既然是检讨就不免要比较,在比较之中战国时期那种君主礼贤成风、君臣亦师亦友的风貌则成为当时社会主上威势腾驾于群臣之上的吊诡。所以在西汉赋家悯时伤己的愁肠中普遍有一种制度性的焦虑,他们总是试图通过寻找内心的理想状态来平息对现实政治的不满,除了坚持个人的德行操守之外,他们还多多少少表现出安时处顺、与道逍遥的思想与意愿,并以著述之业为寄托。到了两汉之际,赋家的“不遇”情结中则因战乱平添了身世飘零之苦、悲悯苍生之愁,所以儒道绌补的人生哲学继续成为这一时期赋家思想的主导。至于到了政治相对清明治平的东汉前期,以班固、崔驷为代表的赋家则通过完善个人节行操守,重视著书立说来承认当前际遇的合理性,并表现出努力顺应时代变化的意愿。然而,赋家心态的变化总是与时代的变化相始终。在东汉后期衰敝的浊流中,儒家的“志”与道家的“遁”使张衡陷于朝隐与归隐的矛盾当中,虽然其最终仍是以“遁”殉“志”。赵壹、祢衡等人是以狂狷之气声讨社会的黑暗腐朽,蔡邕的人生形态则是介于张衡与赵壹之间。他强调应于细端之中预见、辨识祸福吉凶的征兆,懂得避祸全身。可见东汉末期的文士已经萌发了珍爱个体生命之念想,但混乱的浊世却根本不可能提供相应的保障,来自皇权或者权臣的任何威压都能够轻而易举地将一个个生命摧折。所幸的是有这些文字可以留传,我们因此在正史之外多了一条探寻汉代文士思想变化的途径,这也许正是汉代抒情言志赋最大的价值所在。所以总体来说,汉代的抒情言志赋记录的是赋家在制度和规范下的心态、情态与形态,从而以一种内在性的体察与抒写成为苑猎京都大赋历史观照视野的良好补充,在汉代思想史和文学史记中亦应占有重要的位置。
  ……
展开
目录

○古典诗学
1. 从志思蓄愤到遣兴娱情——论六朝时期的文学娱情观             詹福瑞  赵树功
2. 王船山"裕于情"的"达情"观——以《诗广传》及其文学批评实践为例       韩振华
3. 理、辞之辨与杜牧咏史绝句"叛理"倾向的再思考                         徐晓峰
4. 论"文体"涵义的四个层次                                             杨  旭
5. "文体"的涵义和宋代文体学的研究对象                                 杨  旭

○文学本体
6. 类别流变:汉赋研究的另一种思路                                     蒋文燕
7. 《铜雀妓》演变为乐府题的进程                                       青子文
8. 邢、魏之争与应用文在北朝的地位                                     青子文
9. 论台阁体                                                           魏崇新

○知人论世
10. 前后《赤壁赋》优劣之争与苏轼思想的再认识                          徐晓峰
11. 徐咸清与毛奇龄交游考                                              罗  静
12. 《晚清艺人口中的"内廷供奉"与慈禧太后》                            梁  燕

○文学地理学研究
13. 《山海经》为"小说之最古者"辨析                                    魏崇新
14. 唐诗中流寓和出入长安之外域人                                      石云涛
15. 论元初金莲川文人集团的文学创作                                    杜改俊

○文化、交流与文学
16. 《诗经》媵婚诗与周朝媵婚制小议                                    罗小东
17. 人物类型与文化精神——"黑旋风人物系列"论                          魏崇新
18. 唐诗咏海上丝路舶来品                                              石云涛
19. 冯克宽献万历帝祝嘏诗的外交文化解读                                吕小蓬

○红学新探
20. 史蕴诗心:史传实录艺术与红楼叙述艺术之间的传承关系                张洪波
21. 《红楼梦》对中国小说"传奇"精神的拓展                              张洪波
22. 《红楼梦》中人物角色"篡位"分析——论刘姥姥的"怡红"作用            杜改俊

○域外视角
23. 阿瑟•韦利与艾米•洛威尔的李白研究之比较                            蒋文燕
24. 日本人视角下的《红楼梦》——由盐谷温对《红楼梦》的评论谈起        赵  苗
25. 江户初期的书籍史意义——以林罗山的中国小说藏书为例                周健强
26. 中国古典小说满、蒙、朝译本研究述略                                周健强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罗湖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