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底色
用中国语言、中国故事、中国文化、中国精神,为孩子打下人生中的中国底色,建立文化自信。
★名师精编
周益民老师十余年致力于民间文学教学探索,既有真挚情怀,又有专业积淀,保障选本品质。
★课外拓展
轻松满足四五年级“快乐读书吧”的阅读需求,助力师生展开课外特色学习。
★贴近儿童
选文自带游戏精神、故事悬念,符合儿童心理;多采口语作品,符合儿童语言习惯。
★专题阅读
全套4册各为一个大专题,每册再按题材分出若干小专题,既可单个专题阅读,又可关联延展阅读。
★多元呈现
同一题材下,组合不同时空、不同形式、不同角度的作品,打造民间文化博物馆,彼此对照,开拓思维。
★家校通用
文后设置两个助读板块,“小锦囊”提取文中的文化元素,“智慧谷”提问启发,既可在课堂探究,又可居家亲子共读。
三、有意味的意象
喜鹊架桥
牛郎织女隔河相望,每年七月初七,喜鹊架桥,他们得以短暂相会。其实,最初的时候,说的是乌鸦搭桥。在中古以前的北方中原一带,乌鸦是极为神圣的,是太阳神的象征,天下一统的象征,也是孝道伦理的象征。但是,南方一直视乌鸦为不祥之鸟,认为“鸦鸣主凶”,有句谚语就说“乌鸦当头过,无灾必有祸”。
鹊鸟,则被视为吉祥鸟,还被看作相思鸟、多情鸟、恩爱鸟。所以,渐渐地,人们把乌鸦搭桥置换成了喜鹊架桥,以寄托心中善良美好的祝愿。
葫芦生女
孟姜女的出生非常神奇,竟然是个“葫芦娃”。有学者认为,孟姜女的神奇出生,是以葫芦生子神话为文化前提演化而来的。葫芦是中华民族最原始的吉祥物之一,具有丰富的内涵,它是一种人文瓜果,而不仅仅是一种自然瓜果。我国各地流传着丰富的葫芦神话,葫芦被当作祖先的来源看待。成熟的葫芦里葫芦籽众
多,在民间,便以葫芦为多子象征。另外,葫芦谐音“护禄”“福禄”。
化蝶
梁山伯与祝英台化作两只蝴蝶,翩翩飞行。为什么他俩是化作了蝴蝶呢?
自古以来,蝴蝶就是自由、美好的象征,是富于人文意味的小生灵,具有浪漫主义的色彩。春和景明之时,蝴蝶成双成对在花丛中流连嬉戏,成了美好的爱情意象。而破茧成蝶、化蛹成蝶、羽化成蝶,则象征着重获新生,走出困境,寄托了人们的善良愿望和理想。梁祝化身蝴蝶,他们的爱情获得了另一种方式的圆满和永恒,而且意境优美,韵味绵长,具有了审美的价值。这个传说也因此被称为“蝴蝶的故事”,国外常译成《蝴蝶的爱情》。
其实,在民间,有的地方还有另一种说法:
只见坟里飞出两只蝙蝠, 一雄一雌, 双双飞到天上。人们说, 这是梁山伯祝英台的精灵。——《 蝙蝠双飞梁祝魂》( 流传于浙江舟山地区)
“蝙蝠”谐音“福”,寓意福从天降。尽管这样,绝大多数的人还是愿意相信梁山伯与祝英台是化成了蝴蝶。
四、传说的重述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神话、民间传说,出现了诸多重述版本,让古老的故事呈现出新的面貌。怎么重述这些老故事呢?我们以本书第一部分《牛郎织女》的一组选文为例,介绍几种比较容易学习的方法。
(一)换文体。
例文:歌谣体《牛郎织女》。
解说:《牛郎织女》的故事多是散文形式,张健改用韵文歌谣体叙述,读来琅琅上口,别有味道。
(二)加角色。
例文:黄蓓佳著《牛郎织女》。
解说:节选的这部分叙述王母娘娘发现织女下凡后十分生气,
原先的故事直接说王母娘娘派天兵天将捉拿织女回天宫。黄蓓佳重述时,加入了人们熟知的嫦娥和金星老儿这两个形象,王母娘娘请他们先后来规劝织女,给故事增加了波澜。要注意的是,在老故事里增加角色形象,得符合老故事本身的逻辑。
(三)用对话。
例文:程玮著《银河两边的星星》。
解说:这个作品里,是通过一老一少的对话叙述故事的,在这个过程中穿插了东西方文化的比较。用人物对话的方式讲述故事,要注意设计好对话者的身份、特点,同时,对话不能过于琐碎,不能只是简单的问答。
练一练:
请你选用一种方法,并任选一个传说,试着重述,再听听伙伴或家人的看法。
温馨提示:请使用罗湖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