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塔里·瓦连季诺维奇·比安基(1894-1959),苏联著名的儿童科普作家和儿童文学家,被称为“发现森林的第一人”“森林哑语翻译者”。
1894年,比安基出生在一个养着许多飞禽走兽的家庭里。他父亲是著名的自然科学家。在这样一个科学氛围浓厚的家庭中,比安基从小就热爱大自然,对大自然的奥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跟随父亲上山去打猎,跟家人到郊外、乡村或海边去居住。在那里,父亲教会他认识山中的鸟类和野兽,熟悉它们的习性,教会他怎样观察和记录大自然的一切。升入大学后,比安基在彼得堡大学学习自然专业,在科学考察、旅行、狩猎中与护林员、老猎人交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积累了大量关于动植物的资料,这为他以后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比安基的作品除了《森林报》以外,还有作品集《森林中的真事和传说》《中短篇小说集》《短篇小说和童话集》等。
写作背景
比安基从小就学会了观察大自然,积累了对大自然的印象。大自然中的每一棵草、每一朵花、每一个小动物都成了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让他养成了仔细观察的习惯,也开拓了他的视野,培养了他对大自然的兴趣,使他深深地爱上了大自然。
在比安基27岁时,记录大自然的日记就已经有厚厚的一大摞了。神奇的大自然打动了他,也让他有了一个梦想,那就是一定要让这些美丽、神奇、伟大的动物和植物永远活在他的文字里,让全世界的人都能认识、了解这个奇妙的世界,爱上大自然。于是他决心要用艺术的语言,将大自然的神奇、美丽讲给所有热爱大自然的人们听。
1923年,比安基成为彼得堡学龄前教育师范学院儿童作家组成员,开始在杂志《麻雀》上发表作品,从此一发而不可收,森林的样貌被逐一展示在世人面前,这就是比安基进行科普创造的初期。1924年~1925年,比安基主持《新鲁滨孙》杂志,在该杂志开辟了属于森林报道的专栏,这就是《森林报》的前身。1927年,《森林报》一书问世,成为比安基正式走上文学创作道路的标志,也成了他的代表作。该书出版后至1959年再版9次,每次都会增加一些新内容,深受青少年朋友的喜爱。
作品主题
《森林报》自出版以来就受到读者的热烈欢迎,在世界各地连续再版,被称为“大自然颂诗”。在书中,作者以风趣轻快的笔调,层次清晰地将森林里发生的故事展示给读者,让读者看到除了人类社会,自然界还有另外一个生物的社会。它们和人类社会一样,既有愉快的节日,也会发生残酷的争斗。在这个世界里,每一个生命都像我们一样,在不同的时间段,承载着不同的生命体验。这如同给读者打开了一个窗口,引导读者去观察大自然,研究自然的奥秘,看到生命的纯洁与美好,并在此基础上思索人生的真谛。
情节简介
《森林报·冬》讲述了森林历中冬天三个月的故事,时间从12月21日至第二年的3月20日。共分成“晨霜初白月”“饥饿难忍月”“极度盼春月”三章。经历了春的欢乐、夏的热情、秋的哀伤,大自然终于开始沉寂下来。这是生物界和大自然的一场生死较量。皑皑白雪覆盖下的森林,演绎着一个个惊心动魄的故事。
在这本书中,你可以看到各种森林居民在雪地上留下的各自的神秘“笔迹”,可是要想读懂还是要动一番脑筋的;还可以看到狼和鹿追逐的身影,甚至突然加入一只大黑熊;还有的森林居民开始了冬眠,只等着来年春天的到来……森林里的居民该走的都走了,留下来的就要经历寒冬的考验。许多小昆虫、飞鸟还有其他小动物没能承受住考验,被寒冬这个怪兽吞没了。但你也不用悲观,在大雪的覆盖下,你也能看到植物、动物顽强地生活着……
动物卡片
山雀——身体小而滚圆,全身羽毛浓密,有褐色带明显的草黄色矛状条纹及不规则斑纹,以蟋蟀、苍蝇、食物碎屑等为食,喜欢在寒冷的冬季里聚集到居民的住宅附近。因为它们在这些地方比较容易找到一些东西来填饱肚子,可以依靠食用捡拾的一些垃圾来度日。晚上,它们通常会栖息在大火炕背面温暖的缝隙里。
蝙蝠——蝙蝠是哺乳动物,也是唯一一种真正具有飞翔能力的哺乳动物。它的种类很多,分布世界各地。一般白天休息,夜间觅食。在炎热的盛夏,蝙蝠和人类拥有一样的体温,即37摄氏度左右,脉搏则是每分钟200次;到了冬天,蝙蝠就会冬眠。冬眠的地点一般在山洞,它们睡觉的姿势很特别,一个个头朝下,脚朝上,牢牢吸在那宽阔的坑坑洼洼的粗糙的山洞顶上。
海豹——脑袋溜光水滑,近乎圆形,上面还有稀稀落落的硬胡子。脸皮紧贴在头上,除了长着胡子外,脸上还长满了一层短短的毛发。一双眼睛漆黑,亮晶晶的。寒冬时节,海豹常从冰窟窿爬出来透透气,因此渔夫们也就利用海豹的这种生活习性来猎捕它们。拉多牙湖里有大量的海豹,那里堪称天然的海豹渔猎场。
水雀——水雀,学名河乌。羽毛呈褐色,质地较短而稠密,生活于山间河流中。河乌的翅膀上覆盖着一层薄薄的脂肪,十分特别,它一钻进冰冷的水里,那覆盖着脂肪的羽毛就会冒出一层小小的水泡,发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