嘿,大家好,我是一株生长在中国东北平原的水稻。与传统的东北水稻相比,我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外来户,因为我是一株生长在试验田里的超级杂交水稻,也就是大家口中闻名世界的“东方魔稻”。
为什么会被誉为“魔稻”?当然是因为我有超级魔法,你看我身上的谷穗是不是特别重、特别饱满、特别多呢?的确,因为产量高得像被施了魔法一般,我才成了水稻界的大明星呢!据相关资料显示,超级杂交水稻的亩产量已经突破了1000千克,几乎是普通水稻亩产量的两倍。那么,像我这么厉害的水稻品种是如何出现的呢?这一切还得从一个名叫袁隆平的人说起……
1953年8月,中国湖南省安江镇的一所农业学校迎来了一位年轻的新教员,他便是袁隆平。当时,由于安江的这所农校严重缺少教师,所以袁隆平常常身兼数职,除了讲授农学课程外,还教过英语、俄语等外国语言课。
作为一名老师,袁隆平一直都奉行“学以致用”的原则。为了避免自己的学生“纸上谈兵”,他一方面将生产实践的内容纳入教材,一方面又开辟了很多试验田,让学生们真刀真枪地在田地里比试,而试验田也成了袁隆平师生们的战场。
1961年7月的一天,袁隆平像往常一样到试验田里观察水稻。结果,他在一片稻田里意外地发现了一株长势特别的水稻。这株水稻不仅比周围的水稻高出一大截,而且所结的穗也特别大。袁隆平看到后,情不自禁地喃喃道:“鹤立鸡群,鹤立鸡群啊!” 原来,在那个年代,粮食产量不高,以至于中国百姓的温饱都无法保障。那株“鹤立鸡群”的水稻让袁隆平看到了希望,因为如果天下的水稻都能长成那样,老百姓们还怕种不出足够的粮食吗?
于是,当那株“鹤立鸡群”的水稻成熟时,袁隆平便像对待珍宝一样将它的种子收集了起来,并在第二年进行了试种。可惜的是,那些被寄予厚望的种子并没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甚至连第一代“鹤立鸡群”的优势也丢掉了。
“早就说那家伙只是个异类,这下没招了吧!”不少人都乐了,他们认为让水稻结更大的穗完全就是痴人说梦。
可袁隆平没有放弃,反而一遍遍地问自己:为什么?为什么如此优良的种子没有继承“父本”水稻的优势呢?经过不断思考研究,他终于明白了:水稻是一种自花授粉的植物,如果这一代水稻是纯种的并且身上有很多优势(比如穗大、籽多),那么它的下一代也会继承这个优势。但是,如果这一代水稻不是纯种,而是杂种(杂交),那么它的下一代就不一定会继承上一代的优势。也就是说,当初那株“鹤立鸡群”的水稻是杂交稻,不是纯种,不然这次试验也不会失败了。
袁隆平在推测出“鹤立鸡群”的水稻是天然杂交稻后,又遇到了一个新问题。原来,遗传学的经典理论认为水稻是自花授粉,应该无杂交优势,即杂交水稻不可能比原先的纯种水稻长得好。可是,“鹤立鸡群”的那株水稻又该怎么解释?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以前的理论有问题,水稻也像其他很多植物一样,存在着杂交优势。
1962年夏天,袁隆平又发现了外形和品质不同的水稻经过杂交所产生的后代远远优于双亲的现象。此后,袁隆平开始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将精力转到杂交水稻的培育上。
既然水稻存在着杂交优势,那应该可以借此来培育出优良的水稻种子,不然当年那株“鹤立鸡群”的水稻苗又是从何而来的呢?但是,有一点也必须承认,即通过杂交优势来培育良种是非常困难的。其实,在袁隆平之前,发达国家已经有部分科学家意识到了水稻也存在着杂交优势,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不过,他们研究了几十年也没有达到预期目标,更没有培育出可大量用于农业生产的杂交水稻。
那么多科技发达的国家、世界知名学者都没能解决的世界性难题,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农学教师凭什么敢去尝试解决呢?当时很多人都不看好袁隆平的研究,袁隆平却不以为意,依然勤勤恳恳地工作着,并决定通过培育雄性不育系、雄性不育保持系和雄性不育恢复系的“三系法”来培育杂交水稻。其中最为关键的实验材料便是天然雄性不育的水稻苗。众所周知,正常的水稻都是雌雄同株同花,到哪里去找天然雄性不育的水稻呢?答案只能是大自然。
1964年,稻花开放时节,袁隆平头戴草帽,手持放大镜在一片片稻田里走走停停,仔细地寻找着雄性不育植株。由于水稻的花期不长,一旦错过这个时节就很难再辨别水稻,所以袁隆平不敢懈怠。可是一天过去了,一周过去了,不育植株依然没能找到。周围的人见他每天顶着烈日辛苦寻找却一无所获,便劝他放弃,毕竟在茫茫稻海中找一株几乎不存在的水稻,无异于大海捞针。但袁隆平不这么想,他坚信不育植株就在面前的某片稻田里。P1-5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