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山里走出来的将军——记维西籍藏族将军和志光
早就听说在我的家乡维西县巴迪乡吉义村出了一个将军,藏族名叫索朗顿珠,学名叫和志光,他是一个响当当的军人,多次荣立战功,为祖国的国防事业立下汗马功劳!在迪庆军分区任过参谋长、司令员,后来又到西藏军区任副司令员并兼任西藏自治区政协副主席,因身体原因,2001年回到云南省军区任副司令员,2004年光荣退休。久闻他的大名并听说关于他的很多故事,只遗憾一直未能见到这位我仰慕已久的人。
我终于联系上了他,并登门拜访,说心里话我是怀着崇敬的心情走进他的将军小院的。我们一推门进去,一见到我他就迎面过来握手,十分的平易近人,藏家人热情好客的习惯袒露无遗,虽说第一次见面,或许是老乡也没什么拘束,坐在他客厅里的木茶几旁,他一边倒茶,我一边观察他。他的皮肤黝黑,额头宽阔,头发有些卷曲,个子中等但有点虎背熊腰,显得很健壮。我想这样的人在战场上绝对是英勇顽强敢拼敢搏,他的身上散发出军人特有的气质。
走业大山进军营
1946年1月,和志光出生在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巴迪乡吉义村。其实他的祖辈并不是这里的人,当年拉着弦子四处流浪到吉义就从此住了下来,也许是祖辈的遗传,和志光的弦子拉得非常好,弦子从会拉就没有离开过他,可以说随他出生人死、转战南北。家里人给他取了个名字叫:“索朗顿珠”,其含义是“福德事成”,也许是命中注定,这个美好的名字的确给他带来了不同寻常的成功。至于有些人说他出生时,澜沧江曾在晴空下暴涨三尺,这或许是他成就了事业后当地人一种玄乎的说法,他听说后说:“这可以理解,是他们把我看成了了不起的人,但实际上是乡亲们朴实、可爱甚至是天真。”
他的父母都是别人家里的长工,他从小的生活可以说是非常的窘迫,因为贫困的生活,他显得比较瘦小和单薄。1956年,尽管家里的生活还是一贫如洗,但已摆脱沉重枷锁的父母还是把他送进了小学。“我在小学里,别看我瘦小,同学们都听我的话,我经常带着大家东奔西跑,在学校里、山坡上玩战斗游戏,小伙伴们都玩得好开心。”也许谁也不会想到,当年领着大家经常“冲杀”的伙伴,后来居然真正成了解放军的指挥官、高级将领。那时候的小学教育水平是很低的,老师的文化素质不高,只能教一些基本的东西,但这几年成了和志光重要的学习阶段。读了7年书后,他怎么也不读了,我问他为什么呢?他坦率地说:“没饭吃,肚子饿,我就跑回家了”。那时候饱一顿饿一顿是经常的事,和志光的奶奶给富人家背水,有时候碰到村里的人家婚丧嫁娶也去帮着背水,换回一些食物,兄妹几个能吃着一点都觉得是幸福的。
虽然只有高小文化,但年仅十四五岁的和志光回到吉义村也算得上是“知识分子”了,在生产队里他当上了会计,要认认真真地记好乡亲们生产劳动后的每一分工分。他努力地将账本做得清楚明了。这段日子里,由于生活的清苦,他依然显得瘦弱,但他的精神是乐观的,喜欢拉弦子唱山歌,有条件就看一些书籍,肚子是饿的精神却是饱满的。
眼看儿子一天天长大,又是长子,母亲一心想着他早点成家立业,悄悄地为他找了个媳妇,希望他肩负起传宗接代的重任。正在母亲热情高涨地张罗着这些事的时候,1964年8月的一次征兵彻底改变了他的命运。假如没有这次征兵,也许今天的和志光就是吉义村一个儿孙满堂的农民,过着再普通不过的生活了。
这是一次非常规的征兵。那年7月份,美军轰炸了中国北部湾的渔民,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北部湾事件”,中央军委决定招一批兵,参加抗美援越战斗。知道征兵的消息后,和志光所有的神经都兴奋起来,当一名解放军是他梦寐以求的事。“我一心想参军,就觉得解放军很神气,很光荣,到部队可以吃饱肚子。”他拍着自己的肚子说道。“其实还有我也不想那么早结婚”。他笑着说。
听到儿子要去当兵,善良的母亲急得落下了泪,这怎么行,他是长子,更何况儿媳妇都已经说好了,本想着顺理成章让索朗顿珠娶妻生子一家人好好过日子,他却冒出来要去当兵,母亲坚决不同意。从小机灵、聪明的他对母亲说:“你看我身体不好,长得像豆芽,不会验上的,我只是想趁机去县城里玩玩,队长还说,这几天还给我记工分,我的账本也没交呢,我去几天就回来好好孝敬你!”母亲被他说服了。
P1-3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