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亲历世界出版50年》的过程,如同跟随查金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出版探险。书中既有宏观叙事,如《图书净价协议》的终结如何重塑零售格局,牛津大学出版社如何从濒临破产到扭亏为盈;也有微观细节,比如20世纪70年代编辑们用复写纸处理信件、缩微胶卷如何预示信息爆炸的挑战。查金的独特之处在于,他不仅是变革的见证者,更是推动者:在培格曼时期协助麦克斯韦尔开拓生命科学期刊,在麦克米伦时期将《自然》杂志发展为全球顶刊,又在开放获取浪潮中与政策制定者博弈。
书中对行业人物的刻画尤为生动:跋扈的麦克斯韦尔在办公室装扬声器训话,保罗•汉姆林以“咖啡桌读物”定义中产审美,维特克•特拉茨用彩色封面抬高并购估值……这些轶事让历史变得鲜活。而中国章节更显珍贵,查金以亲历者视角记录了中国加入国际版协的曲折,以及《新标准英语》6亿册销量的奇迹,凸显全球化出版的合作与碰撞。
作为编辑,我们竭力保留作者双关语与英式幽默的底色,如将里德爱思唯尔(Reed Elsevier)戏称为“可恶的交付者”(Vile Deliverers),又在注释中补充文化背景,如“血色星期日”“《图书净价协议》”等,帮助读者理解时代语境。本书不仅是出版人的职业指南,更是一部充满人文温度的商业史诗——它告诉我们:技术会迭代,但内容的价值永恒。
【权威巨擘亲述出版史】从铅字排版到人工智能,从《牛津词典》到《哈利•波特》,国际出版协会前主席以50年一线经历,揭秘行业兴衰密码。幽默笔触记录麦克斯韦尔、保罗•汉姆林等传奇人物,深度解析定价革命、开放获取等核心议题。出版从业者必读,文化观察者首选!
《亲历世界出版50年》是国际出版界传奇人物理查德•查金的职业生涯回忆录,以1972年至2022年为时间线,全景式记录了全球出版业的深刻变革。查金曾任职于牛津大学出版社、里德爱思唯尔、麦克米伦等顶尖机构,主导了《牛津英语词典》的数字化转型,参与《哈利•波特》系列的全球推广,并推动科技期刊的开放获取运动。书中既有对出版技术从铅字排版到数字化的细致梳理,也有对行业生态的敏锐洞察——家族企业的兴衰、工会文化的消弭、定价政策的剧变,以及人工智能时代的挑战。作者以幽默笔触穿插行业轶事,如与麦当娜合作《性》一书的幕后风波、与罗伯特•麦克斯韦尔的交锋,展现出版人如何在传统与创新间寻求平衡。这部“不可否认的个人出版史”,既是对半个世纪行业变迁的忠实记录,也为未来出版人提供了珍贵的经验镜鉴。
《亲历世界出版50年》以理查德•查金的职业生涯为主线,分十章勾勒全球出版业1972-2022年的转型图谱。
第一章回溯20世纪70年代英国出版业的传统风貌:哈拉普出版社的维多利亚式管理、编辑与库房工人的阶级分野、工会文化与酒馆社交。查金以新人视角,呈现手工排版、复写纸通信的“前数字时代”出版流程。
第二章聚焦科技出版变革。查金加入罗伯特•麦克斯韦尔执掌的培格曼出版社,亲历缩微胶卷与文字处理机的早期应用,参与创办《比较生物化学和生理学》等期刊,奠定爱思唯尔日后垄断STM(科学、技术、医学)出版的基础。
第三章详述牛津大学出版社的危机与重生。面对财务赤字,查金推动成本削减与数字化改革,主导《牛津英语词典》第二版的计算机化工程,揭示大学出版社如何在学术使命与商业生存间找到平衡。
第四章致敬“咖啡桌读物之父”保罗•汉姆林。通过收购海涅曼、创立奥克托帕斯出版社,汉姆林以大开本艺术画册革新大众出版,其垂直整合战略(印刷、发行、零售)成为行业范本。
第五章剖析图书销售革命。从《图书净价协议》的废除到亚马逊崛起,从水石书店的连锁扩张到超市渠道的颠覆性入场,揭示价格战如何重塑出版生态。
第六章解码科技期刊的黄金时代。查金与维特克•特拉茨合作,以《当代生物学》《生物医学网》探索开放获取前夜的商业模式,反思爱思唯尔高利润背后的伦理争议。
第七章记录麦克米伦的全球化之路。从《自然》杂志的数字化转型到印度排版工厂的崛起,展现家族企业如何借力资本并购蜕变为跨国巨头。
第八章以《哈利•波特》现象为案例,分析布鲁姆斯伯里出版社如何通过数字营销、IP衍生与图书馆合作,将小众文学变为全球文化符号。
第九章聚焦出版国际化,详述英语教学市场的扩张、中国版权保护的突破,以及海湾地区与东亚的版权贸易博弈。
第十章展望数字时代出版的未来。从按需印刷到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查金呼吁行业坚守“守正出新”——在数据驱动中保留人文内核。
全书以50个关键事件串联,附郭书林序言与作者中英文自序,既是个人奋斗史,更是一部立体透视出版产业的技术史、商业史与文化史。
一、出版生涯的开端:乔治•哈拉普公司与20世纪70年代的英国出版文化
1972年1月,我入职了位于高霍尔本街182-184号的乔治•G•哈拉普(George G. Harrap)出版公司,开启了职业生涯。那时的英国出版行业还保留着浓厚的传统氛围,公司的办公环境显得陈旧而杂乱。地面层的库房堆满了图书,交易柜台紧邻库房,书商们可以直接在此选书、下订单并提货。二楼是文案编辑部,资深编辑们占据着核心地位,部门负责人布莱恩•格拉汉姆(Brian Graham)坐在高处的基座上,俯瞰着整个部门,彰显着他的权威。
在哈拉普,编辑的工作相对自由,但同时也面临较大的挑战。我作为科技出版助理编辑,需要梳理与科技和数学相关的出版物名录,对稿件进行编辑加工,并与作者沟通。当时,编辑们大多没有专业的出版背景,公司也没有严格的要求,但这也为年轻编辑提供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机会。我曾引进并成功出版了艾萨克•阿西莫夫(Isaac Asimov)编著的《科技名词探源》(Words of Science and More Words of Science),通过与图书俱乐部代理公司(Book Club Associates)的合作,解决了首印量不足的问题,使该书成为20世纪70年代许多家庭的必备工具书。
二、培格曼出版社:科技出版的新世界与罗伯特•麦克斯韦尔的管理风格
1974年,我加入了位于牛津的培格曼出版社(Pergamon Press),担任生物科学出版部总监。培格曼的创始人罗伯特•麦克斯韦尔(Robert Maxwell)是一位极具商业头脑和创业精神的人物。他以强硬的管理风格著称,每天早上亲自拆开信函,要求编辑们从中寻找商业机会。他非常重视效率和成本控制,对传统出版流程进行了大胆的改革,例如将精装书当作平装书重新发行,以降低成本。
在培格曼,我见证了麦克斯韦尔对生命科学领域的敏锐洞察。他意识到生命科学将成为未来出版的重要方向,于是大力推动相关选题的策划和出版。培格曼在麦克斯韦尔的领导下,推出了近百种生命科学的新教材和期刊,这些选题后来成为爱思唯尔(Elsevier)的重要资产。然而,麦克斯韦尔的管理风格也存在问题,他有时会过于独断,甚至在公共场合对员工进行严厉的批评。这种管理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公司的发展,但也导致了一些员工的不满。
三、牛津大学出版社的危机与变革
1974年,我加入了牛津大学出版社(Oxford University Press),担任医学编辑。当时的牛津大学出版社面临着严重的财务危机,管理层试图通过各种措施来削减成本、提高效率。我有幸参与了其中的一些改革措施,包括关闭尼斯登的库房,将印务部门外包,以及推动《牛津英语词典》第二版的数字化工作。
在牛津大学出版社,我见证了传统出版模式与现代技术的碰撞。出版社的决策过程相对繁琐,需要经过学科代表和编辑的多次讨论和投票。这种模式虽然保证了出版物的学术质量,但在面对快速变化的市场和技术革新时,显得有些滞后。为了应对挑战,出版社开始引入计算机技术,尝试将《牛津英语词典》的编纂工作数字化。这一项目不仅需要大量的资金和技术支持,还需要编辑和管理层的共同努力。通过与万国商业机器公司(IBM)等企业的合作,我们成功地将《牛津英语词典》第二版的编纂工作数字化,为未来的出版工作奠定了基础。
四、里德爱思唯尔:科技期刊的崛起与出版业的商业化
1987年,我加入了里德国际公司(Reed International),担任消费者业务的负责人。里德国际是一家以商业出版为主的公司,旗下拥有多个知名出版品牌,如塞克尔 & 沃伯格(Secker & Warburg)、米特切尔•比兹利(Mitchel Beazley)等。在里德,我见证了出版业的商业化进程和科技期刊的崛起。
里德国际的创始人保罗•汉姆林(Paul Hamlyn)是一位极具商业头脑的出版人。他通过创办“咖啡桌读物”等概念,成功地将出版业推向了大众市场。汉姆林的出版理念是发现市场趋势和新兴商业机会,并通过创新的出版形式来满足市场需求。在他的领导下,里德国际不仅在大众出版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功,还在科技期刊出版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在里德,我参与了多项重要的出版项目,包括《性》(Sex)一书的出版。这本书由麦当娜(Madonna)撰写,内容涉及性爱、艺术和文化等多个方面。尽管这本书在出版过程中引发了一些争议,但它最终取得了巨大的商业成功,成为20世纪90年代流行文化的一个经典之作。
......
目录
邬书林先生序
理查德•查金先生中文版自序
理查德•查金先生英文版自序
第一章 20世纪70年代的英国出版文化
小编的日常
家族所有制及管理
快速的50年:在布鲁姆斯伯里办公室的最后一天
第二章 美好的科技出版新世界
出版和生命科学
突然离开培格曼
没那么美好的新世界——牛津大学出版社
牛津大学出版社的决策过程:新手指南
第三章 牛津大学出版社是如何度过危机的
成本削减、剧变和外包
和计算机的初次相遇
印刷的变革
《牛津英语词典》第二版
离开牛津大学出版社
第四章 20世纪出版界的伟大人物保罗•汉姆林
试水大众出版获得成功
轰轰烈烈的80年代的坏习惯
学术出版与大众出版的较量
文学出版的危险
独具特色的非文学类畅销书
第五章 图书定价政策和销售方式的巨大变革
大众出版的“大爆炸”
不断变化的零售市场格局
图书俱乐部的消亡
神学出版的没落
《图书净价协议》的终结
里德爱思唯尔:反对图书的出版商
第六章 科技期刊是如何发展壮大的
出版交易的艺术
多媒体光盘
创新和附加价值
日益崛起的期刊出版
第七章 麦克米伦:全球化的家族出版巨头
孕育《自然》
开放获取开始与期刊出版较量
不作恶:对抗一个科技巨头
麦克米伦印度分公司
童书出版逐渐发展
偶然的成功
管理偏移
第八章 当《哈利•波特》成功之后
威斯登——长久的爱恋
成为数字世界里的数字出版人
线上公共图书馆:努力将图书馆服务现代化
布鲁姆斯伯里的企业文化与行业进步
设计、推广和销售
第九章 英国出版业——一部国际畅销书
英语语言教学出版的发展
英语的支配地位
海湾地区历险记
国际外交
第十章 当代国际出版新观察
数字世界中的宣传推广和销售
依靠数据做出版
和代理人达成和解
按需印刷和图书退货的魔咒
你如何评估一家出版社的价值
不断变化的伦敦出版业版图
后脱欧时代的国际出版商
温馨提示:请使用罗湖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这本书对理查德•查金非凡的职业生涯进行了精彩的阐述。过去的半个世纪,除了理查德•查金之外,没有任何一位市场书或学术期刊出版人如此有资格和能力来描述和评估这50年来风云变幻的市场。”
——水石书店创始人蒂姆•沃特斯顿
“这是过去半个世纪英国出版界引人入胜且非常有趣的个人历史。对于任何关心书籍及其在我们生活中独特而重要的作用的人来说,这是一本必读的书。”
——知名英国作家 威廉•博伊德
“理查德•查金改变了英国出版业,幸好,也让它变得更有趣了。”
——知名英国作家 夏洛特•门德尔松
“理查德•查金是专业人士中的专业人士,没有人比他更了解图书行业了。”
——知名作家 杰弗里•阿切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