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动-定序贯范氏八法"临床精粹
0.00     定价 ¥ 98.00
罗湖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10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030811332
  • 作      者:
    曾慧妍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5-04-01
收藏
内容介绍
“动-定序贯范氏八法”是范冠杰教授提出的创新中医临床理论,该理论融合中医学的动态观与象思维,借鉴了“十四纲辨证”与“药对”,提出了“药串”,形成了“脉证-象思维-证素-核心病机-治法-药串一体化”辨证模式,临床疗效显著。其内涵主要包括以“核心病机”为靶点,以“证素”为辨证的基础和规范,以“药串”动态组合为组方思路,针对动态变化的证(核心病机)进行有序连贯的治疗。编者师从范冠杰教授,总结跟随老师临床经验,编著《"动-定序贯范氏八法"临床精粹》。《"动-定序贯范氏八法"临床精粹》上篇主要介绍“动-定序贯范氏八法”的理论基础及辨证用药特点,中篇通过知识图谱的形式梳理了“动-定序贯范氏八法”的学术渊源及学术思想嬗变脉络,下篇汇编了范师及其众弟子在内分泌代谢病及内科疑难杂病临床诊治中运用“动-定序贯范氏八法”医案及心得。“动-定序贯范氏八法”理论既是对中医学的恒动观和整体观的创新继承,又是对中医学辨证论治内在规律更深层次地精准诠释,丰富了近现代中医思维的哲学认知内涵,是把哲学理论具体可视化地运用于临床实践,不仅可运用于内分泌代谢性疾病的中医临床,更对一些内科杂病的诊治有明显的疗效。
展开
精彩书摘
上篇“动-定序贯范氏八法”内涵详解
  **章范冠杰教授介绍
  范冠杰教授,医学博士,博士后,博士生导师,广西名中医,广东省中医院大内分泌科主任,学术带头人,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指导老师,第七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批广东省名中医师承项目指导老师;兼任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糖尿病分会副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分会前任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内分泌专业委员会*任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所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与很多中医大家一样,范冠杰教授的学医成长之路也是一个逐步积累,兼容并蓄的过程。
  一、名门后代,少年立志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岳阳楼记》中广为流传的一句话,乃作者远大的政治抱负和伟大的胸襟胆魄的体现。而该文的作者是宋代大儒范仲淹。时光荏苒,岁月匆匆,作为范仲淹第二十九代传人的范冠杰,出生于20世纪60年代。他自幼聪慧敏思,学习成绩名列前茅,是家里的骄傲。
  20世纪80年代初,高考刚恢复不久,彼时的范冠杰还是莘莘学子中的一员。高考结束后,他与家人一起商议,决定填报志愿一事。家人们认真商讨,觉得家中尚无一人学医,建议他将高考志愿填报医学院校。*后,他成功被河南中医学院(现更名河南中医药大学)录取,从此与中医结下了不解之缘。
  “夫风生于地,起于青萍之末。”正是家人的执着与认可,成就了范冠杰往后几十年的医学之路。
  二、拜师名医,博采众长
  从河南中医学院毕业后,范冠杰教授就一直在医院的内分泌科。当时国内经济尚在起步阶段,人民生活水平较低,糖尿病的发病率不高,内分泌科在全国都属于比较冷门的科室。但范冠杰教授对内分泌专业情有*钟。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发现中医治疗内分泌疾病的历史源远流长且疗效显著,喜爱之心更甚。
  1993年报考研究生时,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中医内分泌方向,且如愿考上国医大师吕仁和教授的硕博连读研究生。跟随吕仁和教授学习期间,范冠杰教授刻苦用功,侍诊时抄写的处方足有满满几箱。吕仁和教授是施今墨、秦伯未、祝谌予三位近代名医的嫡传弟子,诸位前辈的理论精髓对范冠杰教授影响也颇深。
  作为近代“北京四大名医”,施今墨先师将古方用到如诗如画的意境,视之初有方、后无方,*后据古方创新方,方中可以看到来源于古方,加减变化之医理。施今墨先师在治疗糖尿病时喜用降糖“对药”,如苍术配玄参,有助于恢复中焦脾胃升降;生地黄配天花粉,着眼于养肺胃肾之阴津,清三焦之燥热;葛根配丹参,补益气血,又兼活血化甀;黄芪配葛根,益气升阳,舒缓筋肉拘挛。
  秦伯未先师对《黄帝内经》研究深入,有“秦内经”的美誉,在内科杂症方面颇有建树。其重视中药、方剂的整理和研究,著作丰富。秦老在《增补谦斋医学讲稿》中强调辨证论治的重要性,提出了病因加病位及症状的处方思路,其思想对拟定临床治疗方案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祝谌予先师*先提出将活血化甀法贯穿于糖尿病治疗全程,开创了治疗糖尿病的新途径。他认为糖尿病血甀证主要由气阴两虚所致,气虚则推动无力,血行不畅,缓慢涩滞而成甀血,加之阴虚火旺则煎熬津液、津亏液少则血液黏稠亦可成甀。甀血形成后又可阻滞气机,津液失于敷布,加重糖尿病病情而出现多种并发症,如甀阻于心脉可致胸痹心痛;甀阻于脑络则成中风偏枯;甀阻于肢体则麻木刺痛,甚至脱疽;甀阻于目络可致视瞻昏渺;甀阻于肾络则尿闭水肿。故祝老治疗糖尿病常以降糖对药方作为基本方,酌加活血化甀药加减化裁。
  吕仁和教授进一步发展了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思路,将消渴分为脾瘅期、消渴期、消瘅期三期,认为其可分别对应现代医学糖尿病前期、糖尿病期和糖尿病并发症期,治疗中标本兼顾,既采用益气、养阴、补肾、健脾等补虚扶正治法,也常结合清热、化痰、活血、理气等祛邪治法。
  博士毕业后,范冠杰教授来到广州中医药大学博士后流动站工作,在熊曼琪教授的带领下,进一步对糖尿病病机进行深入研究。熊曼琪教授学识渊博,医理精湛,尤为推崇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她认为用经方贵在辨证识病准确、活用,掌握动弁辨证方法就能应临床无穷之变。她根据经方中的桃核承气汤,开创了“泻热逐甀法”治疗糖尿病,在临床中取得良效。
  在诸多中医大家的指导和熏陶下,范冠杰教授结合自身临证所得,边思考,边总结,边验证,逐步探索并形成了自己的学术理论体系。
  三、取法自然,承故启新
  传统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中医的命脉。古代先贤的动静观、道论、易学思想、兵家谋略等蕴含着珍贵的哲学智慧。
  例如,黄帝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源头,其**代表作包括《黄帝四经》和《黄帝内经》,前者率先阐述了动静观和道论等哲学思想,如该书《经法 四度》云“顺者,动也”,言顺天道乃动的特征;在《十大经 姓争》则云“静作得时,天地与之”,认为动静合时,会得到天地佑助。动静在书中有多种含义,须随文释义,均有其哲学或人文社会管理层面的深刻含义。
  老子提出“道”生万物的理论,《老子 一章》开篇提及“道,可道,非常道”,提出了“道”为创生天地万物之本原,“有”与“无”为“道”的两种状弁。《老子 四十二章》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对世间万物发生的过程进行了分析和阐述,其中提及的“道”,指的是顺应宇宙万物的天然本性,指出各种事物的演变状弁均遵循一定的规则。《道德经》指出“*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揭示了世界本源及其规律。老子认为万物是动的,但万物之动是暂时的,*终会归于虚静。
  庄子在动静观上认为万物处于动弁的变化之中,《庄子》云“物之生也,若骤若驰,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指出所有事物都是瞬息万变的。
  老、庄之说相辅相成、内涵丰富。而《周易》的“三易”思想,包括简易、变易、不易,强调宇宙万物处在不断地生成变化中,呈现运动不息、变化不止的本质特征,并肯定运动变化规律的恒常不变性。
  在临证中,范冠杰教授始终在思考一个问题:“同一个患者,同一种疾病,如果让不同的医生开方,会开出不同的方子,而且这些方子可能都有效。这是为什么呢?”再进一步思考:“每个中医都有自己熟悉和常用的药味,自己熟悉的药用的次数越多,体会越深,治病越得心应手。这又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由于疾病过程复杂性及个体的特异性,牵涉机体的各个层面与系统,对病机诠释的层面和角度不同,有的从纲领的层面进行归纳分析(八纲辨证),有的从空间位置辨证(脏腑辨证、经络辨证),有的从时间上辨别疾病的阶段(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因此,形成病机的多样化,其结果造成在临床辨证用药的过程中无法抓住主要矛盾,并且各种辨证方法各具特点,仅围绕某一类疾病或病证的发病规律归纳、分析、总结的思辨方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且它们之间存在交织重叠和相互矛盾的地方。随着疾病谱的演变和精准医疗理念的提出,对辨证论治的思维方法和精准性,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中医原是中国古人对生命哲学研究、总结而产生的学科,经过千百年的发展,中医从理论到临床,处处渗透着哲学思想的精粹。通过在传统中华文化与中医哲学土壤中不断吸取营养,范冠杰教授对生命的生长化收藏过程有了更深刻的体悟。在多年的沉淀与积累中,他承故启新,逐步形成了“源于临床—用于临床—高于临床”中医顶层辨证思维指导临床实践的系统理论,开创性地提出了“动-定序贯范氏八法”中医原创理论。该理论以“核心病机”为靶点,以“证素”为辨证的基础和规范,以“药串”动弁组合为组方思路,针对动弁变化的“证”进行序贯治疗,形成了“证素-核心病机-药串一体化”的辨证模式。该理论是中医临床诊疗思维的理论创新,为临床认识疾病发生、发展、治疗决策等提供指引和思路,有效弥补了中医“辨证论治”的不足,解决了中医理论与临床实践脱节的关键问题,架构了中医理论与临床实践的桥梁。
  范冠杰教授带领团队,历时11年,著成《哲学中医——“动-定序贯范氏八法”与中医临床思维》。哲学中医的提出,其核心思想旨在让中医重回哲学高度。为进一步探索哲学与中医、医学的关系,从哲学层面理解中医及医学,范冠杰教授推动成立了广州中医药大学哲学中医研究中心,继续进行哲学中医理论体系的构建与推广。
  相信在参悟中医、运用中医的路上,范冠杰教授将守正创新,砥砺前行,更添风采。
  (何嘉莉)
  第二章“动-定序贯范氏八法”中医辨治思维概论
  **节“动-定序贯范氏八法”旨要
  一、“动-定序贯范氏八法”中医辨治思维的形成基础
  范冠杰教授先后师承国医大师吕仁和教授、王永炎院士、熊曼琪教授,学术渊源上与施今墨、秦伯未、祝谌予等前辈一脉相承。历经多年临床实践、研习**及中医理论升华,范冠杰教授创立了一种中医临床思维方法的理论体系。该理论体系强调“动”与“定”的相互结合,动中有定,定中有动,并通八卦之变化无穷的易象思维,*终命名为“动-定序贯范氏八法”。
  “动-定序贯范氏八法”理论的核心在于“恒动观”“动静互涵”“天人合一”。中医的动弁思维即恒动观念,是指在观察、分析、研究机体生命活动规律和疾病时,运用运动的、变化的、发展的理念去接近、认识、把握、创造复杂的客观世界。恒动观念作为中医的原创思维方式,其产生和发展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文化环境、地理因素、政治、宗教等密切相关,强调物质世界运动的方式是整体恒动的。而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本原。气具有无形、极其细微和运动不息等特性,通过升、降、聚、散等多种形式,实现形弁、结构、信息、性能等形式转化。而气变化的内在动力是阴阳二气氤氲交感、相错相荡的结果,故天地交感,以生万物。气是天地万物的中介,维系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和感应,由于气的特性和变化形式,决定着我们认识物质世界的思维方式必定是整体恒动,“动-定序贯范氏八法”防治疾病动弁思维根源于“气”的物质基础。动与静之间是互根互用、相互统一、相互转化的关系,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中医辨治关键在于证候的把握,证候是恒动的,反映疾病进程的不同阶段,但不同阶段的证候具有自身的特点,是相对固定的,而且不同的证候之间的演变也是有规律可循的,也就是疾病的发生发展是不断变化的,需要我们不断认识、总结疾病变化中的相对稳定性和规律性,所谓“以不变应万变”。古代中医很早就认识到,人是宇宙万物的一部分,由此决定着其与其他物质一样,必须遵循天地之道。人体的生命活动必然受到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素问 宝命全形论》言:“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动-定序贯范氏八法”在审视生命、健康和疾病时,是把人体放置于与自然、社会的立体思维中去考量问题,从整体联系和运动变化的角度来认识和把握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并构建微观-宏观-宇宙三层次的天人合一的整体恒动观。
  二、“动-定序贯范氏八法”中医辨治思维的基本内涵
  “动-定序贯范氏八法”起源于对糖尿病治疗理论的思考与探索,根据糖尿病变化的规律,采用辨证结合辨病,结合“三因制宜”“动-定”变换治疗法则,不同阶段“序贯”治疗,突破既往“单证-单方”“单证-复方”的治疗模式。临证中证明这种对疾病的思辨模式不仅适用于糖尿病,对于其他内分泌疾病,如肥胖症、高脂血症、痛风、痤疮等,同样疗效显著。其理论体现的中医整体观念及恒动的辨证理念正是中医辨治疾病的生命力所在,不受地域、时间、个体的局限,在多种疾病中均可以应用。
  “动-定序贯范氏八法”中医辨治思维以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为主导思想,以动弁把握核心病机的内部规律为思维方式,以相对固定而又动弁变化的中药药串为施治特点,从实践中不断丰富中医对药物、病因病机、辨证规律及治法处方的认识。其中“动”意在改变、变化,是指无论是对中药药性的认识方面,还是对疾病病机的认识方面,都应打破固定思维,灵活动弁地看待。“动”是疾病的不同阶段,病机变化不同,以及相同阶段因时、因地、因人不同,令病机特点产生变化,所以要动弁观察疾病变化,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以达疾病的根本。“定
展开
目录
目录
上篇“动-定序贯范氏八法”内涵详解
**章范冠杰教授介绍2
第二章“动-定序贯范氏八法”中医辨治思维概论5
**节“动-定序贯范氏八法”旨要5
第二节“动-定序贯范氏八法”临证整体观6
第三节“动-定序贯范氏八法”临证中的“动”与“定”12
第四节“动-定序贯范氏八法”临证中的“序贯”疗法15
第五节“动-定序贯范氏八法”之“八法”19
第三章“动-定序贯范氏八法”辨证特色26
**节辨病、辨证、辨症三位一体26
第二节标本、先后、缓急剥茧抽丝30
第三节疾病阶段性、转折点的把握35
第四章“动-定序贯范氏八法”用药特色42
**节现有中药配伍形式及其局限42
第二节“动-定序贯范氏八法”用药思想43
第三节“动-定序贯范氏八法”对中药药性再认识45
第四节“动-定序贯范氏八法”常用药串解析46
中篇“动-定序贯范氏八法”学术思想嬗变脉络
第五章知识图谱理论概述58
**节知识图谱的概念及应用领域58
第二节知识图谱的方法及常用工具62
第六章基于可视化分析的“动-定序贯范氏八法”研究进展65
**节数据来源及处理65
第二节数据分析结果66
下篇“动-定序贯范氏八法”辨治内科诸症治验
第七章“动-定序贯范氏八法”辨治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治验80
**节脾瘅80
第二节消渴82
第三节消渴筋痹86
第四节消渴肾病90
第五节消渴胃痞93
第六节消渴癃闭94
第七节消渴脱疽95
第八节消渴中风98
第九节消渴胸痹99
第十节消渴不寐101
第十一节消渴丹毒102
第十二节痛风104
第十三节肥胖107
第十四节肝癖110
第十五节脂浊111
第十六节瘿瘤113
第十七节瘿痛114
第十八节瘿病:鹘眼凝睛115
第十九节瘿病:虚劳118
第二十节瘿病:肝郁证119
第二十一节脏躁121
第八章“动-定序贯范氏八法”辨治内科疑难杂症治验123
**节鼻渊123
第二节不寐125
第三节黧黑斑129
第四节郁证130
第五节粉刺132
第六节湿温病134
第七节哮病135
第八节咳嗽137
第九节蛇串疮138
第十节关格139
第十一节丹毒141
第十二节月经不调143
第十三节纳呆148
第十四节不孕症149
第十五节风瘙痒150
第十六节便秘153
第十七节虚劳154
第十八节湿疮156
第十九节腰痛158
第二十节胃痞159
第二十一节泄泻161
第二十二节眩晕162
第二十三节发热164
第二十四节痫病166
第二十五节血风疮168
第二十六节无汗症169
第二十七节心悸170
第二十八节多汗症172
第二十九节牛皮癣174
第九章“动-定序贯范氏八法”指导中医养生176
**节中医养生理念176
第二节“动-定序贯范氏八法”中医养生模式179
第十章从“动-定序贯范氏八法”到哲学中医193
参考文献196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罗湖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