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中国玉米收购价格政策改革研究
0.00     定价 ¥ 98.00
罗湖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10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109330610
  • 作      者:
    宫斌斌
  • 出 版 社 :
    中国农业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5-01-01
收藏
作者简介
宫斌斌,女,1991年生,管理学博士,吉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农业经济理论与政策、粮食经济研究。吉林省农业经济学会会员,吉林省高层次E类人才。获吉林省第十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成果奖、第四届吉林农业大学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主持吉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吉林省农业农村厅项目、吉林省政府政策研究室咨询项目等多项课题。在《农业经济问题》《农村经济》《中州学刊》《干旱区资源与环境》《世界农业》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从历史视角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玉米收购价格政策的演变历程,在总结归纳经验启示的基础上,分析现阶段玉米收购价格政策改革的原因,梳理玉米“价补分离”政策的目标及方案,为后续研究提供依据;构建三维政策评估体系,全方位评估玉米“价补分离”政策的实施效果,并利用实证分析方法着重测度政策效果偏离原因,剖析当前政策存在问题;根据问题导向,遵循市场化原则,从经济学视角探寻进一步深化玉米收购价格政策改革的方向,并基于国内外经验教训,提出新政策的实现路径。本研究不仅有助于完善政策评估的理论框架、丰富政策选择的研究体系,且为后续水稻、小麦、大豆的收购价格政策改革提供理论分析框架,对于推动玉米产业兴旺、促进上下游协调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
目录
前言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文献评述
1.2.1 玉米收购价格政策改革的必要性研究
1.2.2 玉米收购价格政策改革效果研究
1.2.3 农产品目标价格政策的研究
1.2.4 研究评述
1.3 理论基础
1.3.1 政策评估理论
1.3.2 福利经济学相关理论
1.3.3 农户行为理论
1.4 概念界定
1.5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5.1 研究目标
1.5.2 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6.1 研究方法
1.6.2 数据来源
1.6.3 技术路线
1.7 本书主要的创新点
2 新中国成立以来玉米收购价格政策的回顾
2.1 粮食统购统销阶段(1953—1984年)
2.2 价格“双轨制”阶段(1985—1997年)
2.3 保护价收购阶段(1998—2003年)
2.4 价格支持阶段——玉米临时收储政策(2008—2015年)
2.4.1 政策背景
2.4.2 政策内容
2.4.3 政策效果
2.5 市场化探索阶段——玉米“价补分离”政策(2016年至今)
2.6 本章小结
3 玉米收购价格政策改革:从临时收储政策到“价补分离”政策
3.1 玉米收购价格政策改革的原因
3.1.1 国内外玉米价格“倒挂”,玉米及替代品进口数量激增
3.1.2 以玉米为原料的下游企业陷入经营困境
3.1.3 玉米“一粮独大”的种植业结构矛盾凸显
3.1.4 大量国产玉米积压粮库,国家财政负担沉重
3.1.5 农村地租成本刚性上涨明显
3.2 玉米“价补分离”政策的实施过程
3.3 玉米“价补分离”政策目标梳理
3.3.1 完善玉米价格形成机制
3.3.2 保障农民基本收益
3.3.3 调整种植结构
3.4 试点地区政策实施细则对比
3.4.1 中央财政对各省(区)补贴总额的拨付
3.4.2 各省(区)生产者补贴标准的确定
3.4.3 生产者补贴的发放
3.5 本章小结
4 玉米“价补分离”政策实施效果评估(2016—2019年)
4.1 玉米“价补分离”政策的公平性评估
4.1.1 玉米临时收储政策的福利效应
4.1.2 玉米“价补分离”政策的福利效应
4.2 玉米“价补分离”政策的效益性评估
4.2.1 基于完善市场价格形成机制目标的评估
4.2.2 基于保障农民基本收益目标的评估
4.2.3 基于调整种植结构目标的评估
4.3 农民对“价补分离”政策的回应性评估
4.3.1 农民的认知程度
4.3.2 农民的满意程度
4.4 本章小结
5 玉米“价补分离”政策种植结构调整效果的实证分析
5.1 玉米“价补分离”政策对玉米播种面积的净影响
5.1.1 模型构建
5.1.2 数据来源与变量选取
5.1.3 实证结果分析
5.2 玉米“价补分离”政策影响农民种植结构调整行为的机制
5.2.1 理论分析
5.2.2 实证证据
5.3 玉米“价补分离”政策有待进一步优化
5.4 本章小结
6 玉米收购价格政策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6.1 目标价格政策与“价补分离”政策的经济学比较
6.1.1 目标价格政策与“价补分离”政策的作用原理比较
6.1.2 目标价格政策与“价补分离”政策的作用效果比较
6.2 对目标价格政策的讨论
6.2.1 大豆目标价格政策的实施历程
6.2.2 由大豆目标价格政策引发的讨论
6.2.3 大豆目标价格政策退出的原因分析
6.3 本章小结
7 目标价格政策实施的国际经验及启示
7.1 美国农产品目标价格政策的演进脉络
7.1.1 目标价格政策雏形阶段
7.1.2 目标价格政策正式确立阶段
7.1.3 目标价格水平受限阶段
7.1.4 目标价格政策暂时退出阶段
7.1.5 目标价格政策重新出台阶段
7.1.6 目标价格政策优化调整阶段
7.2 日本农产品目标价格政策的演进脉络
7.2.1 以稻作经营安定政策为主要形式阶段
7.2.2 以稻作户别收入补贴政策为主要形式阶段
7.3 韩国农产品目标价格政策的演进脉络
7.4 发达国家农产品目标价格政策对我国的启示
7.4.1 坚持目标价格改革的基础导向
7.4.2 落实目标价格政策的法制化建设
7.4.3 目标价格政策要与其他农业政策配套使用
7.4.4 目标价格政策的顺利实施需要一系列支撑条件
7.4.5 半脱钩的补贴方式有利于规避WTO“黄箱”规则
7.5 本章小结
8 玉米目标价格政策的实施难点及其破解
8.1 玉米目标价格政策的实施难点
8.1.1 目标价格测算难
8.1.2 市场价格核定难
8.1.3 补贴方式存在分歧
8.1.4 政策成本的担忧
8.2 玉米目标价格政策实施难点的破解
8.2.1 优化目标价格测算公式
8.2.2 提升市场价格采集准确率
8.2.3 引入票证管理系统,推行半脱钩补贴方式
8.2.4 提高对政策成本的认知
8.3 本章小结
9 研究结论与研究展望
9.1 研究结论
9.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罗湖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