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家风建设。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也是一个社会的价值缩影。桂林市灵川县有一个以家风传承育人兴家的古村——江头村,宋代著名的文学家、理学家周敦颐的一支后裔在此繁衍生息,并将《爱莲说》的哲学智慧凝练为独特的“爱莲(廉)文化”。从崇尚儒学、尊师重教的治学精神,到“正心诚意、守廉如玉”的为官准则,周氏族人构建起贯穿修身齐家、为人处世的完整教化体系。这一家风文化深嵌于村落肌理:爱莲家祠的黑色梁柱与红色壁板构建出“出淤泥而不染”的空间隐喻,村中金钱井倒影如铜钱来警示“君子爱财要取之有道”,焚烧废弃字纸的“字厨塔”承载对文化的敬畏……本书通过讲述江头村经典家训、遗迹遗存以及优秀人物背后故事,图文并茂地展示江头村优秀家风的形成、传承过程及其对子孙后代的深远影响。这部跨越时空的家风档案,既是传统文化精华的凝练,亦是民族精神根系生生不息的见证。
第四章 与时俱进的江头村家训(节选)
“铭言馨香”在江头村得到了生动的体现。今天,江头村周氏后人正在升华古老的周武王潜移默化的理念和实践,结合当今的实际需求和条件,将历史上周氏英杰巨大的人格魅力转化为可传承的精神财富,以不凡村史、家训来熏陶、浸润、教育自己的子孙,让全村人,乃至踏进该村土地的外人,可以随意观赏“户牖置铭”的景象,可以深度“耳濡目染”地感受此地以爱莲文化为核心的优秀传统文化,领略继往开来的新时代家风家教精神风貌。
江头村村前,有近百亩的莲塘环绕着村子,塘中种满了莲花。村前的中心位置,还有专门砌修的被称为“爱莲池”的莲塘。盛夏季节,莲花盛开,清风吹拂,莲花飘香。满池荷叶田田,在风中抖动,泛起淡淡芳香,令人何等心旷神怡!如同屈原《离骚》所描写的“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那番景象,惬意又美好。这景象是江头村“爱莲家族”馈赠给客人的见面礼。池边的爱莲园中,屹立着一座周敦颐半身铜像,铜像在池水泛起的光影里闪闪发亮,好似在微笑,也好似在对客人和善致意。
清幽幽的护龙河,从江头村穿梭而过。河面上是一座古色古香的石拱桥,村人称“护龙桥”。一条小路从村口蜿蜒而来,经过拱桥,通向村子。护龙桥与小路都有着不平凡的故事。据称,护龙桥是彼时当大官的江头村后人周启运个人出资建造的。把进村的路修得既小又弯,也是历史上村子里外出当官的后人主张的,此举就是为了避免官员带随行人员大规模进村,遏制某些当官的人“衣锦还乡”时显摆,限制他们前呼后拥的大阵仗。
护龙河边不远处,有座小方塔。高七八米,共三层,从地面往上,一层比一层小,形制十分简朴。塔,是高耸型的点式建筑物,其传统功能是佛教徒建来存放舍利、经书等富有教义的物品,是供人顶礼膜拜的神圣象征。江头村的这座小塔,却改变了传统赋予塔的宗教功能,变成敬奉字纸“走好最后一程”的“字纸之厨”。这最具本地文化独特性的塔,叫“字厨塔”。
字厨塔由三层青砖砌成,第一层的正面开有便于焚烧纸张的孔洞。周氏家族规定,凡写过字的废纸、不可修复的书籍或字画,以及再无用场的作业本、试卷等,不可随意践踏销毁,必须在此塔焚烧销毁。每月农历初一和十五,为全村处理废纸的时间,村民相约至字厨塔集中处理废纸。这样,就有了一种郑重其事的仪式感,有利于培养族人珍惜负载有文化含量的文字和纸张的习惯,也培养了族人尊重知识的观念,不啻江头村文风鼎盛的象征。
值得一提的是,在封建社会,江头村摒弃“重男轻女”思想,为给女孩子提供平等受教育的机会,特地设立了“闺女楼”,给女孩子创造上学的条件,有助于培养更多的人才。
护龙河近旁,有一口水井。由古人开凿,今人仍在使用。在距离河不到十米处掘井,看似有点叠床架屋的多余感,但此井不仅具有实用功能,还被赋予了深意。护龙河平日清澈,然而一旦大雨来临或春水大发,就泥沙俱下,河水变得浑浊,唯有这口井的水永远是清幽幽的、甜沁沁的。据说江头村人最爱喝这口古井的水,饮用井水使人特别清醒聪明,不但科考顺利,做人都会心净思正。这口井,人们称之为“聪明井”。
江头村人给另一口古井也添上了深刻的教化意义。村中有口水井,外形为正方形,井内壁为圆形,伸头从井口处向下看,方形井口倒映在圆形水面上,就像一枚铜钱。这井就是“金钱井”。这口井之所以如此设计,就是警示村民,金钱固然可以带给人愉悦的幸福生活,但是,倘若一个人一味钻进“钱眼”里贪婪成性,就会掉落深水之中,被方方正正之“天规”所卡死,万劫不复,永远沉沦于斯。
护龙河岸边,竖立着一根根石桩,大约高出地面1米,10多厘米见方。这些石桩,既可作拴马之用,又是记功的石碑。江头村人常年以来形成了美美与共、互相激励的风气,昔时,凡有子弟参加科举考试并取得功名,村里都要放礼炮、敲锣打鼓和设族人宴会以示庆贺。宴会由族中德高望重者主持,宣读功名档级名次,给金榜题名者披红挂彩,请他们坐上座,还请族人代表致贺词。届时还要在河边竖立一根石桩,刻上取得功名者的名字,以示村子给予的表彰。因此,这本具拴马功能的石桩,逐渐变成了作表彰用的“功名桩”。
江头村内,至今尚有100多座古色古香的明清或民国时期的民居建筑,鳞次栉比,屋檐错落。村内有一片街区,鹅卵石铺就的小道和小巷,弯弯曲曲、上上下下、沟沟坎坎、明明暗暗,有点神秘,其纵横交错地穿插在民居屋舍的高墙拐角之间,人们称之为“迷宫巷”。据说该巷是明代时村人模仿诸葛亮的八卦阵而建。如有盗匪群袭而来,村民熟悉街巷走向,易于逃遁和防御。如有个别盗匪进村,盗匪在如此复杂的街巷里,难以找到逃跑出村的方向,村民便于围堵。
如今,江头村成为景区,迷宫巷也任游人漫步、观赏,其意义已不单是提供古迹和奇趣来满足当代游人的好奇心,其提供给游客的对于传统街巷文化的沉浸式体验,足以使他们对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之感受得到进一步升华。
目录
第一章 地灵人杰江头村 001
第二章 周敦颐与《爱莲说》 021
第三章 莲香漫溢的清风家训 039
第四章 与时俱进的江头村家训 063
第五章 中华文化中的家训家风 119
温馨提示:请使用罗湖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1.穿越百年时光,在江头村遇见周敦颐笔下“出淤泥而不染”的家风传承
2.一场跨越时空的探访,一本书读懂家风传承的力量